中国建筑的文化符号内容提要:建筑学包括的范围很广,而笔者在这里只注重建筑的形体方面,不想涉及建筑学中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或技术的等方面问题。
设计构思的范围就存在于建筑学的形体和空间的范畴之中,所以它正是本论文所要探讨的领域。
当今中国建筑界盲目崇洋媚外、一面倒地把外国的“半路出家”的建筑师的时装表演式的作品当宝贝的现象,本文试图揭示在建筑设计趋势国际化的今天,中国的建筑是否还需要保留自己的民族文化符号进行探讨。
西方文化只能借鉴,不能克隆,中国城市的好建筑,应该是把中国文化吃透,再从现代文明的骨架中再生出来,继承文脉并将其发扬光大,走多元化的道路。
【关键词】:文化传统风格建筑在飞速发展,中国建筑界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思想、意识、观念和标准的纷繁。
“传统”概念向模糊化发展,世界流行文化设计师越来越注重“共性化”的创造。
民族风格的新发展是一件让各国设计师共同追求的课题,现代社会单纯的说某种东西民族风格是会让人发笑的。
风格涉及面广,它是历史建筑风格的传承,是转换,是创新。
它关系到一定时期政治的需要,一个时期的社会建筑功能变化,一个时期建筑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建筑结构的发展对造型的影响,再又一个时期时尚、审美的变化。
建筑师一是要对形体有充分的了解和在设计中的把握,自身要熟练掌握技艺和技巧。
形成风格要有个过程,真正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建筑风格,要经过人的创造和创新。
新风格的出现也是新文化到来的预兆。
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地域文化特点是为了将来、未来给子孙们留下些历史的痕迹。
运用传统文化思想的香味,结合今天的科学技术创造出来的作品自然会产生新的民族文化和风格。
它的世界文化既民族综合创新探索追求。
现代世界建筑流行的风格就是民族共存,共追求的新风格。
要改变、引导社会对传统文化观念的新认识,在现实的环境里找出具有中国民族文化风格的新表现方法。
对传统的认识价值,包括文化史、民俗史、政治史、军事史、经济史、建筑史、科学史、技术史、教育史等等人类活动的一切方面的历史。
现代建筑设计是一部存在于空间环境之中的大型的、直观的、生动的全面的史学书。
建筑设计有着丰富的记忆,因为她是人类文明的果实。
她包括个人的,人民的,民族和国家的。
是反映人类新时代的脉搏的健康基础。
建筑设计本身的美值得提倡、欣赏和发展。
它更使城市和乡村千变万化使商业环境不断升级,是一种能饱含着历史感溶合现代文明之感的美。
建筑设计的展开,启迪了人的智慧和价值。
包括启迪建筑师的创造思维。
艺术家、文学家、历史学家、哲学家甚至科学家,都可以从建筑空间设计中感到什么,学到什么。
中国时下大规模的经济、文化发展,要求更高水平的城市化进程,这必然导致大量的城市建设活动,也就是常说的城市开发或是城市发展。
中国建筑界盲目崇洋媚外,相当一部分是因为我们的决策者,包括领导和开发商,他们要求建筑师学习国外建筑形态,做世界少有,中国没有的建筑。
这种以洋为新的心态使得建筑创新的心态被扭曲成为套在开发商和建筑师脖子上的枷锁,不同城市不管地域和人文背景抄袭西方的建筑文化,甚至进行复制。
一面倒地把外国的“半路出家”的建筑师的时装表演式的作品当宝贝的现象。
中国目前的建筑,“追新变态”风气十分明显,既然是中国的建筑,那就应该有中国的文化符号。
尽管是中国人在中国土地上建造的,无论是审美、形式还是技术都是西式的,比如欧陆风大行其道,走在大街,到处可见“洋派”建筑,甚至在农村,富起来的农民在盖房时,都会选择西式的小洋楼。
到处是不顾条件竞请洋建筑师来做城市标志性建筑,许多楼盘也以国外某些设计师事物所的设计作为最大的卖点炫耀,种种现象都反映了我们对中国建筑文化缺乏应有的自信,而且在城市的大建设高潮中往往存在着对传统文化的大破坏。
中国的城市,很多富有地方特色的古街巷、古建筑被拆除,代之而起的是缺乏民族和地域特色的欧式建筑。
现在许多建筑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突出自己,单个建筑看起来很好,但跟周边原来的环境根本不协调。
过片面地开发它们而忽视了文化档次,以致祸患累累。
法国建筑师菲利普·莫罗就中国的建筑有感而言,“欧式建筑欧洲人从未见过”。
这些欧式的建筑在欧洲人看来都不是欧洲的东西,从未见过的,他们只不过把外表的一些东西搬过来,但并没有把欧洲的元素融入到里面,而花很多钱去搞一些形式的模样。
引入欧式的建筑在于一种思想和技术,更多地体现在人文方面,而不是表面形式。
中国目前的城市建筑普遍存在建筑符号混乱、与周边建筑不和谐的状况。
中国当代建筑界一直不能摆脱的争论就是传统城市如何在全球化的能量中保持传统的素质。
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说,“历史上每一个民族都产生了自己的建筑,并随着文化而兴盛衰亡。
”说明建筑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符号。
①“符号”——只要在事物X和事物Y之间存在着某种指代或表述关系,‘X指代或表述Y’,那么事物X便是事物Y的符号,Y便是X指代的事物或表述的意义。
我们每到一个城市,只要看到它的建筑就能了解这个城市的历史文化。
如何在我们的居住建筑中反映出它的文化品质呢?第一是延续城市文脉,构建和谐社区。
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城市建筑文脉的和谐。
现在世界建筑界的主流就是回归到基本功能,追求一种落落大方、亲切可人的风格。
因为居住是城市的有机构成和组成部分,所以它应该和所建的肌理环境很好地结合,同时还应该寻找当地的历史文脉。
第二是要营造文化环境。
文化环境能够培育人才,造就人才,文明的环境包含文化建设,文化设施,文化小品,通过教育学习体验感受来提高人的精神文明素质。
第三是文化形象。
因为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它的形态应该表现出浓郁的文化气息和艺术氛围。
像昆明的建筑就明显带有少数民族特色民居的一些建筑符号;福建的土楼建筑,特别是在众多的方楼圆寨组合成群体时,环环相套,宛如落自九天的“UFO”(飞碟),带有一种神秘感。
碉堡式的土楼能够自我防卫,同时自得其乐。
“形式追随功能”的是民居建筑不变的主题。
这是我们祖先创造的光辉灿烂的宝贵文化遗产,我们有责任把它发掘出来,发扬於世界建筑的艺术之林。
建筑设计趋势国际化的今天,我们国家有很开放的建筑市场,与国外建筑文化交流的同时也受到外国建筑、文化思潮的影响。
建筑设计的国际化有积极的一面,它能带进外国先进的设计理念和技术;但也有消极的一面,就是容易形成垄断,把中国建筑师排斥在外,当中有权力影响,也有经济因素。
我们中国有五千年历史,我们的建筑应该延续过去,不能脱离过去中国的历史文化,这就需要把传统和现代结合起来。
中国建筑文化应当有包容四海的能力,但是在建筑上必须要有自己的东西。
中国的建筑思想比较活跃,但过于重视美观,追求新奇而不讲经济。
建筑不是孤立的艺术品,它是人类活动的载体,更是社会环境的一部分。
如果一幢建筑破坏了景观,污染环境,妨害社会秩序,即便它再美也不能算是一个优秀的建筑。
建筑设计的创新应该在实用功能方面,而不是做时尚的建筑,应当把建筑设计提高到城市文化的高度来认识。
传统建筑简约后才能更好地与现代结合。
中国的传统建筑很复杂,现代的建筑则比较简约,要在现代建筑中体现传统建筑的语言,那就应该把传统建筑简约化,这样才能在建筑身上体现传统文化的神韵。
比如,上海的金茂大厦就是把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结合得很成功的一个建筑,它用钢结构做出了“塔”的造型,体现了历史文化的脉络。
中国建筑界正面临着严重的考验,做现代建筑体现传统文化对当今的建筑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当前中国建筑师在国际竞赛中处于弱势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学习西方建筑技术和掌握中国历史文化的根基都不够宽裕,而且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很薄弱。
民族风格绝对不是在传统的文化里拿出一、二种符号原封不动的使用,新的民族风格应在所生长的时代环境里长出适合新的空间的花朵来。
这就要求它的速度、情报更科学,更完善的反映现实。
在当今能否找出表现民族风格一个新“题目”?从客观上看过于刻求民族风格的设计将陷入或走进狭路。
在新的建筑设计中有传统的文化做基础,在新的空间中自然产生新的民族风格。
在新的时代里民族风格在某种程度上事实上已转换成——世界的全球性流行文化,并形成一定的范围。
建筑师不能只横向学习西方先进的建筑技术和设计理念,也应当纵向积累更丰富的中国民族文化知识。
中国城市的好建筑,应该是把中国文化吃透,再从现代文明的骨架中再生出来。
关于如何继承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的问题,传统建筑受到当时资源限制,木结构的房子用在现代建筑中当然不能建高层。
所以只能神似,而不是形似。
在建筑物上附加照搬古代文明符号,是设计上最要不得的东西。
文明的历史香味飘进建筑空间,而这种香味指的是在某种程度渗进传统的精神。
它是在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消化基础上所产生的一种时代风貌。
它既要强调历史性、文化性,同时还要产生时代性。
②因为在艺术中隐含的因素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显性与隐性的结合将为形式构图提供进一步创造新母题的可能性。
建筑中体现文化,文化是各方面东西的融合,包括空间组合、建筑语言、建筑色彩,以及汇成的精神向导。
为何现在每个城市会是千城一面,就是因为缺文化,没有个性。
谈建筑文化,就必须要有建筑修养,要多方面看问题,若注重文化就不会有抄袭。
构成城市空间的建筑可以抄袭,但一定地域的自然景观则是难以模仿的它具有永恒的魅力。
城市建筑亦如人生,如果你一味追求变化而放弃连续性,这将导致不稳定,并且耗资巨大。
如果你试图维持连续性而不求变化,可能会导致衰败和停滞,在变化和连续之间寻求平衡,在传统中获得创新,是辩证的历史观在城市建筑中的反映。
建筑不仅体现着自然和区域的特征,而且还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沉积与延续,其形体反映了过去的历史、经济、社会、文化、艺术、军事及交通等各种活动,表现了城市功能的和时代价值观的变化。
不同的城市有着不同的文物古迹、历史地段,建筑的文化其实质就是保护城市的地方特色、精神和文化资源。
我们对比中西方建筑存在的文化特征,不难发现,中式建筑产生于农耕文化,除了秋收、播种外,农民大量时间是在农闲。
这就决定了中国人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去把建筑精雕细琢,再有中国的地理环境适宜植物生长,因此也奠定了以木材为主的建筑方式,木头是容易雕刻的,所中国建筑是非常优美的;西方早期过的是游牧生活,造就了西方人对自然的征服和冒险精神,气候干燥,树木少,建筑只能以石头为主,因此西式建筑显示的主要是“力”,建筑高大、笔直,符合西方人与自然搏斗的、紧张竞争的生活。
中式的建筑追求的是感性,西式的建筑则是理性。
中国现代建筑的文化的灵感来源于哪里呢?人民是历史发展不竭的动力,民居则是建筑历史文化发展的真实写照,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人造就一方建筑。
“土生土长是所有真正艺术和文化的必要领域”。
中国民居建筑的意境是浪漫的,古人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通过实践思考和感悟来设计住宅,在艺术、技术、环境谐调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