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汉字——中华文化的独特符号(高中阅读)

汉字——中华文化的独特符号(高中阅读)

汉字——中华文化的独特符号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崇尚文字的国度。

早在西周时期,汉字就被列为宫廷初级教育的必修科目。

秦始皇统一中国,将“书同文”作为最重要的国策之一。

东汉时期,许慎更是在《说文解字·序》中提出了“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的论断。

汉代还将规范书写足够数量的汉字,作为选官取仕的重要标准。

可以说,汉字在人们心目中的这种神圣地位,是她得以经久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

汉字的强大生命力源自她与所记录的汉语的高度适切性。

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特别先秦两汉更是如此。

汉字一字一个音节的特点,正与汉语词汇相适应,从而形成了字词之间清晰的对应关系。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自古以来方言分歧就极为复杂,如采用直接记录语音的拼音文字,必将导致不同方言区文字的分裂,并最终导致文化的分裂。

而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正好弥补了拼音文字的弊端,可以在不同方言区之间起到统一的交际作用。

汉字的强大生命力源自她与中华文化的融通性。

汉字的表意特点,使她与中华文化的众多元素相互融通。

书画同源的事实,决定了早期汉字的写意特征,如甲骨文的“象”字,长着长鼻子和健壮身躯,充满灵动之美。

汉字优美的写意性形体,形成了世界上独特昀书法艺术,构成了汉字历史上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汉字的强大生命力源自她自身系统的不断调适和完善。

一种文字能否长期充当全民的交际工具,关键在于这种文字能否有效满足语言
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充满智慧的中国先民们,运用“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思想理念,将一元化的象形方法转化为二元化的形声机制。

这种音义结合的构形方式,使汉字的长期生存成为可能。

在书写方面,汉字由早期的整体象形性到小篆再到隶楷,一直朝着方便书写的方向调整,满足了社会发展的需求。

特别是计算机问世以来,汉字又通过形码和音码等多重手段,粉碎了“计算机是汉字的掘墓人”的预言。

汉字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几千年来一直支撑着中华文化的发展。

汉字不仅是中华民族共同的财富,也是世界人民共同的财富。

在几千年的发展中,汉字陆续远播于周边日本、韩国、越南、新加坡等国家,并逐渐形成了覆盖东亚、东南亚大部分地区的“汉字文化圈”。

在当代,随着中国实力的日渐提升和中华文化的快速传播,汉字正以其非
凡的活力,健步走向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摘编自王立军的《汉字——中华文化的独特符号》,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崇尚文字的国度,汉字在人们心目中占有
神圣的地位。

B. 汉字形体优美,具有写意性,其独特的书法艺术,构成了一道道
亮丽的风景。

C. 汉字将一元化象形方法转化为音义结合的构形方式,使其长期生
存成为可能。

D. 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汉字远播并覆盖东亚、东南亚地区,现正健
步走向世界。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通过史料说明了汉字在人们心中的神圣地位,阐明其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

B. 文章认为,汉字之所以在不同方言区间起到统一的交际作用,是因为书画同源。

C. 文章的论证脉络是:汉字经久不衰-汉字强大生命力的源自-汉字的美好前景。

D. 文章逐层递进地论证了汉字的强大生命力,指出汉字是全世界人民共同的财富。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如果不是汉代把规范书写汉字作为选官取仕重要标准,汉字不会有发达的今天。

B. 如果我国一开始就采用直接记录语音的拼音文字,那么,将会导致文化的分裂。

C. 为了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汉字的书写由整体象形性朝着方便书写的方向调整。

D. 一举粉碎了“计算机是汉字的掘墓人”预言的汉字,更加显示出其非凡的活力。

答案解析
1. D
2. B
3. A。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