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学科教学(数学)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2011-10-10专业学位处
一、培养目标
培养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中小学教师。
具体要求为:
(一)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遵纪守法,积极进取,勇于创新。
(二)具有良好的学识修养和扎实的专业基础,了解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
(三)具有较强的教育实践能力,能胜任相关的教育教学工作,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熟练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能理论结合实践,发挥自身优势,开展创造性的教育教学工作。
(四)熟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掌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内容和新方法。
(五)能运用一种外国语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文献资料。
二、招生对象
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力)人员。
三、学习方式及年限
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
四、课程设置
课程设臵要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分为学位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实践教学四个模块。
总学分不少于36学分。
(一)学位基础课(12学分)
1、外语(2学分)
2、政治理论(2学分,含教师职业道德教育)
3、教育学原理(2学分)
4、课程与教学论(2学分)
5、中小学教育研究方法(2学分)
6、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2学分)
(二)专业必修课(10学分)
1、数学课程与教材分析(3 学分)
2、数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3学分)
3、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2学分)
4、现代数学概览(2学分)
(三)专业选修课(6学分)
1、数学教学论(2学分)
2、数学教育心理学 (2学分)
3、数学方法论 (2学分)
4、数学课程改革研究 (2学分)
5、数学思想史专题(2学分)
6、数学与文化(2学分)
(四)实践教学(8学分)
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年。
实践教学包括教育实习、教育见习、微格教学、教育调查、课例分析、班级与课堂管理实务等实践形式,其中到中小学进行实践活动的时间不少于半年(创造条件,尽可能采取顶岗实习的方式)。
五、教学方式
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用课堂参与、小组研讨、案例教学、合作学习、模拟教学等方式。
应在中小学建立稳定的教育实践基地,做好教育实践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成立导师组负责研究生的指导,并在中小学聘任有经验的高级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实行双导师制。
六、学位论文及学位授予
(一)学位论文选题应紧密联系基础教育实践,来源于中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论文形式可以多样化,如调研报告、案例分析、校本课程开发、教材分析、教学案例设计等。
论文字数不少于1.5万字。
(二)论文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中,应该至少有一名具有高级教师职称的中小学教师或教学研究人员。
(三)修满规定学分,并通过论文答辩者,经学位授予单位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授予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同时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
七、其它
非师范类专业毕业生入学后,应至少补修3门教师教育课程(如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学论),不计学分。
跨专业毕业生入学后,至少补修2门学科专业基础课,不计学分。
八、课程内容简介
(一)专业必修课
1.数学课程与教材分析 (Curriculum and Textbook of Mathematics )
数学课程与教材分析是研究数学课程与教材的发展的一门学科。
它的研究对象包括数学课程的目标、内容、体系、数学教材的编写、数学教学内容与特点分析等,课程内容包括绪论、数学课程的演变、制约数学课程的主要因素、数学课程的类型和编制原则、数学课程的内容选择和结构体系、数学教材的特点实施中
应正确处理的几种关系、以及结合数学课程改革,对有关代数、几何、概率统计等具体教材内容分析研究。
2.数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Pedagogy of Mathematics)
本课程主要包括:数学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与方法,通过主讲、研讨、报告等形式,以案例教学为主,对数学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研讨,掌握数学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实践能力。
3.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Mathematical educational measuring and
evaluating)
本课程是数学教师教育的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学习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则,初步掌握基本的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的理论和方法,形成科学的数学教育评价观念,为从事数学教育工作奠定基本的理论基础。
由于本课程的教学对象主要是学科教学论(数学)专业的研究生,所以教学内容将体现重在基本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侧重了解基础知识和教育评价观念的培养,并结合当前中小学数学教育的实际需要,探讨数学教育评价的发展问题。
4.现代数学概览(Overview of Modern Mathematics)
本课程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现代数学发展前沿,掌握现代数学的核心思想,提升数学素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学数学知识,以便在教学实践中能更好地将数学学科知识准确无误地、深入浅出地教给学生。
(二)专业选修课
1.0701601 数学教学论(Pedagogy of Mathematics)
课程内容:数学教学论研究的学科定位。
数学概念、命题、问题解决教学的基本理论及其规律。
数学教学模式及其发展,以及数学教育改革与发趋势。
通过主讲、研讨、报告等形式,对数学教学理论进行研讨,提高理论修养,指导教学实践。
2.0701602 数学教育心理学 (Mathematical Educational Psychology)
本课程是数学教师教育的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学习数学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初步理解基本的数学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形成科学的数学教育心理学观念,为从事数学教育工作奠定基本的理论基础。
由于本课程的教学对象主要是学科教学论(数学)专业的研究生,所以教学内容将体现重在基本的知识,理论联系实际,侧重了解基本知识和教育心理学观念的培养,并结合当前数学教育心理学的实际需要,探讨数学教育心理学的发展问题。
3.0701604 数学方法论 (Methodology of Mathematics)
数学方法论研究的内容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方面:基本的和重大的数学思想方法。
如模型化方法、微积分方法、概率统计方法、拓扑方法、计算等;与一般科
学方法相应的数学方法。
如类比联想、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它们是一般的科学方法,但在数学中应该有它自己的特点;数学中特有的方法,如RMI原理、数学等价、数学表示、公理化等;数学解题方法与技巧,如构造法、数形结合法、数学归纳法参数法、递推法、逐步逼近法等。
4.0701605数学课程论 (Curriculum Theory of Mathematics)
数学课程论是研究数学课程的发展规律和数学课程的编制理论的一门科学。
它的研究对象包括数学课程的目标、内容、体系、数学教材的编写、数学课程的实施与评价等,课程内容包括绪论、数学课程的演变、课程理论的主要流派、制约数学课程的主要因素、数学课程的类型和编制原则、数学课程的内容选择和结构体系、数学课程编制和实施中应正确处理的几种关系、数学课程的开发以及国外数学课程介绍等基础理论部分,以及有关代数、几何、概率统计等具体课程内容研究部分。
5.数学课程改革研究(Study on the Reform of Mathematics Curriculum)
本课程主要针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疑难问题进行专题研究,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把握数学课程改革的问题。
课程内容:国内外数学课程改革发展趋势,数学课程标准研修,数学课程改革初稿过程中的疑难问题专题研究。
6.0701607数学思想史专题(Topics in History of Mathematical
Thoughts)
本课程通过少量精选的专题论述数学中一些重要的问题、方法、思想、概念和分支产生的数学内在背景和社会文化背景;它们为什么会在历史上长期受到关注;它们演变的大致脉络和原因;它们的时代特征及区域特征;它们之间的相互关联及与现代数学的联系;历史上一些大数学家的工作范例。
这些专题中体现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往往是本质的和深刻的,现代数学中许多最富创造性的成果正是由这些基本内容发展、深化而来的。
7.0701608数学与文化(Mathematics and Culture)
本课程以数学教育研究生在数学文化素养方面的基本需要以及目前中学数学课程中所渗透的数学文化教育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了解数学科学与人类社会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体会数学的现实来源和背景,了解作为一种文化的数学的基本特征和主要方面,体会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人文价值、美学价值,开阔视野,激发对于数学创新原动力的认识,形成正确的数学观。
主要内容:从历史角度看数学文化;数学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数学与现代社会;数学与人类文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