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主义叙事学
一、一般原则:“故事底下找故事” 一般原则: 故事底下找故事”
在结构主义者眼中,符号“说”什么可以不必注意,关键 在于符号与符号之间的相互关系才具有意义的。英国当代 著名“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家伊格尔顿说: “你可以把一首诗作为一个‘结构’来考察,而将它的每 一项目仍然作为本身就有一定意义的东西来对待……但是, 仅当你主张,每个意象的意义完全取决于它与其它意象的 关系时,你才成为一个合格的结构主义者。意象并不具有 ‘实体’的意义,而仅仅具有‘关系’的意义”。 他以一篇小说为例阐释上述观点。小说情节如下: 一个男孩与父亲吵架后离家出走,他步行穿过树林,结果 落进一个深坑。父亲出去寻找儿子。他也来到坑边,向下 探望,由于黑暗看不见儿子。恰巧太阳升到当头,照亮坑 底,使父亲救出儿子。高兴和解之后,他们一起回家。
评价
普洛普的这种作法实际上同结构主义语言学家从复杂多变 的“言语”中找出一套符号规则和系统——“语言”来的 作法是一样的。普洛普当年默默无闻。当50—60年代法为 结构主义盛行时,人们才重新发现了他。他的著作得以再 版、翻译、流行。人们把他视为结构主义叙事学的先驱。 普洛普的分析方法还带有朴素的,感性经验的色彩,但毕 竟开了“发掘深层结构”的先河,后继的法国结构主义叙 事学大师们则各逞擅场,提出了五花八门的操作方式与范 畴。下面的评述基本上是一种平行或罗列介绍。
概念
巴特没有止步于结构主义的纯形式分析,而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 出了现实主义叙事成规与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关系: “这些符码虽则全部来自书本,然而经由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特有的转 体,便将文化转变成自然,这些符码仿佛缔造了现实和‘生活’。” 在巴特看来,现实主义的真实,并不是因为它真实地反映了现实,而 是叙事成规与意识形态相合谋的结果。 结构主义形式分析和意识形态分析相结合,这一研究转向意义重大。 1970年代以后,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包括福柯的话语权力理论*逐 渐走向综合。这种综合并不是回到传统的反映论,而是认为形式与内 容是一个统一体,权力、意识形态和叙事形式紧密结合,不可切分。
三、托多洛夫的叙事“句法”理 托多洛夫的叙事“句法” 论
兹维坦·托多洛夫(Tzvetan Todorov,1939- ),生于保加利亚的法国 符号学家,现任法国国立科学研究中心的研究员,他被称为结构主义 “年轻一代”的代表。他曾师从罗兰·巴尔特,有人说巴尔特开拓了叙 事学的结构主义方向,而托多洛夫则是集大成者。曾以译介评述俄国 形式主义著称,并极大启发了热奈特、格雷马斯和巴尔特等人。 托氏代表作有:《文学与意义》(论文)(1965);同年他又以《文 学理论》为书名,将俄国形式主义论著编译成法文出版(1965),专 著还有《诗学》(1968-1973),《十日谈的语法》(1969)。 后来随着视野开阔,他的研究从文学作品转向整个文化/象征系统。著 作有:《象征理论》(1977)《巴赫金:对话原则》((1982) 《批评的批评》(1984)
结构主义叙事学
Narratology of Structualism
概念
“叙事学”(Narratology)也称“叙述学”,是20世纪60年代诞生于 法国的一种文学理论,由于受结构主义影响而产生的,所以前期又称 “结构主义叙事学”。主要探讨作品内部的结构规律和各种要素之间 的关系。 叙事学诞生的标志是为巴黎出版的《交际》杂志1966年第8期,该期 是以“符号学研究——叙事作品结构分析”为题的专刊,它通过一系 列文章将叙事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公诸于众。但“叙事学”一词直到 1969年方始见于托多洛夫所著的《〈十日谈〉语法》一书。
二是通过评论过程详细解释文本,它始终在作品内部进行,强调文本 的独立性,但又成为一种死扣文本的,原子化的解读释义。这种方法 重视作品的完整性,独立性,主张通过分析找出其特殊性,但往往割 裂它同其它文本及文化符号系统的联系。他把这种方法称为“评论”。 形式主义批评特别是“新批评”往往采用这类方法。
附:普洛普归纳的三十一个“功能” 普洛普归纳的三十一个“功能” (1)一个家庭的一个成员不在家;(2)英雄听到一个禁令;(3)这个禁令被 违犯了;(4)反面人物进行了一次试挥或侦察;(5)反面人物得到有关他 的受害人的情报;(6)反面人物试图欺骗他的受害人;(7)受害人上当并 无意中帮助了他的敌人;(8)反面人物对一个家庭的某个成员造成了危害或 伤害;(9)不幸或不足的情被公布于世,英雄接到一个请求或命令;他被 派遗或得到前往的许可;(10)寻找者或追求者同意或决定采取相应行动; (11)英雄离家;(12)英雄经受考验,检查、攻击等等,这为他得到某种 神奇力量或助手铺平道路;(13)英雄对未来的捐献者的行动作出反应; (14)英雄得到了一种神奇力量(或助手);(15)英雄被转移、得到解救 或被带到他要寻找的对象的周围;(16)英雄同反面人物直接交战;(17) 英雄被打上烙印;(18)反面人物被打败;(19)最初的不幸或不足状况得 以解除;(20)英雄返回;(21)英雄遭到追逐;(22)将英雄从追逐中解 救出来;(23)未被认出的英雄回到家或另一个国家;(24)一个假英雄提 出了无理的要求;(25)英雄接到建议去完成艰难的任务;(26)任务完成 了;(27)英雄被认出;(28)假英雄或反面人物被揭露;(29)假英雄被 赋予一个新面孔;(30)反面人物受到惩罚;(31)英雄完婚并登上王位。
非结构主义批评的解读: 非结构主义批评的解读: 社会学批评会认为这部作品反映特定社会条件下的人际关系(代沟) 之类的主题; 精神分析会认为作品体现了俄狄浦斯情结(“落入坑中”是象征求助 母亲的子宫,或象征自我惩罚——阉割); 人道主义批评认为作品隐喻人类关系中的困境;也有人认为要从“儿 子”(sun)和“太阳”(sun)两个词的相似关系入手进行分析。 结构主义批评则以一种图表使小说呈现出一种程序: 结构主义批评则以一种图表使小说呈现出一种程序: 儿子与父亲吵架——“低”反叛“高”:垂直轴上“高”/“低”相对立。 儿子穿行树林——“中”:水平轴上的运动 落入坑中——“低”:垂直轴上“低”占主导地位 太阳升至头顶——“高”:垂直轴上“高”占主导地位 阳光射入坑底——“高”对“底”的屈尊 父子和解——低与高恢复平衡 一起回家——“中”:合适的中间状态得以完成。
“童话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它千奇百怪,五 彩缤纷,另一方面,它如出一辙,千篇一 律”。于是,他得出如下结论: A、“功能”在童话中是稳定不变的因素。 如何实现或由谁来实现它们无关紧要。 “功能”构成童话的基本要素; B、已知“功能”在数目上是有限的(他从 100多个童话中归纳出三十一个“功能”); C、功能的顺序是一致的; D、从结构上看,所有的童话都属于一个类 型。
概念
1960年代法国结构主义叙事学的种种研究,都指向一个共同的目标: 力图从千变万化的叙事活动中抽象概括出一个基本的叙事模型。 1968年前后,叙事研究又发生了一次重大的转向:形式主义、结构主 义以来被剥离掉的历史文化内容又重新回到叙事研究当中。 罗兰·巴特1970年出版的《S/Z》是一部值得一提的著作。《S /Z》分析了现实主义大师巴尔扎克的《撒拉辛》,巴特认为,所谓 现实主义的“现实”其实是各种叙事符码组成的叙事成规的产物: “‘现实主义’艺术家从未将‘现实’置于其话语的起源处……起源 处只是且总是一种已被写过的真实,一种用于未来的符码,循此可辨 清者,极目所见者,只是一连串摹本而已。”
目录
一、一般原则:“故事底下找故事” 一般原则: 故事底下找故事” 普洛普:三十一个“功能”与七个“角色” 二、普洛普:三十一个“功能”与七个“角色” 托多洛夫:叙事“句法” 三、托多洛夫:叙事“句法”理论 格雷马斯: 行动元” 符号矩形” 四、格雷马斯:“行动元”与“符号矩形”理 论 五、热奈特:“故事——叙事 热奈特: 故事 叙事——叙述”理论 叙述” 叙事 叙述 六、结语
另一位法国著名结构主义文论杰拉尔·热奈特也说过:“文学被当作无编码的信息已由 来已久,现在有必要暂且把它当作无信息的编码。”——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过去 人们总是注意作品的意义:表层意义和内容,忽视结构关系,现在应该开始注意后者, 哪怕暂时牺牲前者也可。 这种观点,我们在列维—斯特劳斯那里也见过。斯氏主张“神话是由许多变体构成一 类同时并存的关系”,变体下面是基本结构,要研究神话,只须找出其深层的基本结 构即可。这就是所谓:“故事底下找故事 故事底下找故事”。 故事底下找故事
托氏在同现有其它文论/批评方法的对照中提出自己方法的。 托氏在同现有其它文论 批评方法的对照中提出自己方法的。他认为 批评方法的对照中提出自己方法的 占统治地位的正统文学批评不外乎两种: 占统治地位的正统文学批评不外乎两种:
一是通过文本探究文本之外的某些东西:作者或“社会”。这种方法 否认作品的特殊性和自主性,批评家只是透过作品文本去研究人们感 兴趣的某种批评对象:作者、社会或什么其它人。作品的意义只能外 求于作者身世、时代背景等等。他把这种方法称为“投射”。他认为 弗洛伊德的心理学批评,马克思的社会学批评都是投射方法的例子。
孙文宪说过:“绘画批评如果不讲色彩、线条,音乐批评如果不讲节奏、乐音,人们 肯定难以认同。但是奇怪的是,文学批评如果不讲语言、技巧,大家却不以为怪。其 实这很不正常。对于真正的文学批评来说,技巧分析应是任何一篇批评文字都不能没 有的成分。”(补充:焦亚东老师关于小沈阳的例子) 具体到叙事作品,如果文学批评不关注结构和叙事,就相当于绘画批评不讲色彩、线 条,音乐批评不讲节奏、乐音,仅停留在所谓“思想”、“意义”等内容层面,无法 触及到“文学性”,终究不能算是真正的文学批评。
这种分析根本不看小说实际内容,而专注于它的形式结构。 认为这个内在关系结构保持不变,个别成分则可能替换— —“你可以用母亲/女儿或鸟/鼹鼠去代替父/子或太阳/坑 等”,而“单元之间的关系结构仍被保持着。”结构主义 主张:故事的“内容”就是它自己的“结构”。 例如:一个母亲和女儿吵架,女儿去花园和她的宠物鼹鼠 玩耍。母亲过来叫她,她不理。这时,飞来一只鹰把她的 鼹鼠吃叨走了。女儿伤心扑到母亲怀里哭泣,母女双方和 好如初。 结构主义批评的特点 (1)不是评价性的而是分析性的——对作品的文化价值 并不关心,从伟大的杰作到平庸的作品,都可以作这种分 析。 (2)故意冒犯、拒绝小说的“明显”意义,却试图分析 隐含的“深层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