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骅港历史,地位,优势,发展趋势,细节(场区,设备,功能区)
历史沿革
1、建港历程
黄骅港工程自1985年开始;
1992年9月由国务院批准项目立项;
1996年9月经国家计委报请国务院批准工可研;
1997年2月经国家计委批准初步设计;
1997年11月25日正式开工;
2001年底一期工程建成并投入使用;
2002年9月,一期完善项目和二期工程开工建设;
2003年5月,一期完善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
2004年10月,二期工程建成并投入使用。
2、公司的成立
神华黄骅港务有限责任公司是黄骅港的项目法人,负责黄骅港的开发、建设和经营。
公司于1997年3月由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河北省建设投资公司共同出资组建,其中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占股比70%,河北省建设投资公司占股比30%。
3、基建管理的历史性突破
一期工程,新建2个5万吨级泊位和1个万吨级泊位,年吞吐量3000万吨,总投资亿元人民币。
1997年底开工到2001年底建成并投入使用,仅用了4年时间,比设计工期提前3年,创造了国内建港史的新纪录。
一期工程完善项目,新建1个万吨级泊位,年吞吐量500万吨。
2002年9月开工至2003年5月建成并投入使用,仅用了8个月时间。
二期工程,新建1个10万吨级和2个5万吨级泊位,年吞吐量3000万吨,总投资亿元人民币。
2002年9月开工,2004年10月投入使用,工期仅两年时间,再创建港新纪录。
黄骅港用了一期工程建设的时间(计划的7年工期),完成了一、二期工程的建设任务,使黄骅港煤炭设计吞吐能力在短短的时间内迅猛增至6500万吨,此发展速度开了国内港口建设的先河。
4、生产经营取得长足进展
黄骅港投入运营后,充分发挥了神华煤矿、铁路、港口、电厂一体化经营的独特优势,呈现了强劲的竞争能力,港口生产呈跨跃式发展态势。
2002年,黄骅港投入使用第一年,仅用了9个月时间,吞吐量突破1 000万吨,跻身国内大港行列。
当年完成吞吐量1653万吨,达到设计能力55%。
2003年,黄骅港投入使用第二年,吞吐量即超过设计能力,达到3116万吨。
创造了国内港口达产最快纪录,比秦皇岛港煤二期、煤四期的达产时间分别提前11年和5年。
2004年,黄骅港完成吞吐量4543万吨,比上年增长45%,连续第二年实现吞吐量千万吨跨跃,在短短的三年时间内成为全国第三大输煤大港.
黄骅港综合港区地处渤海湾,毗邻京津,背靠大西北,是河北省南部沿海的地区性
重要港口,是环渤海的新兴港口,是冀中南地区最便捷、最经济的出海口,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综合港区位于河北省与山东省交界处、沧州市区以东约90公里的渤海之滨,陆上距黄骅市区约45公里,水上北距天津60海里、东距山东龙口149海里。
?
黄骅港综合港区起步工程于2009年3月19日正式奠基开工。
工程概算总投资127亿元,包括4个5万吨级通用散杂货泊位、4个5万吨级多用途泊位,总长2074米,水工结构均具备靠泊10万吨级船舶条件,设计年通过能力1800万吨。
该工程以散杂货和集装箱运输为主,承担腹地综合物资中转运输、临港工业服务和物流服务功能,为腹地经济发展和沧州市临港产业开发服务。
?
目前,黄骅港综合港区起步工程的4个通用散杂货泊位已于2010年8月投入生产,2011年,通用散杂货泊位完成吞吐量1127万吨,创造了国内新建港口首年吞吐量的最高记录。
?
年通过能力40万标箱的多用途码头两个集装箱泊位于2011年12月29日投入运营,配有4台65吨-55米岸桥、4台41吨-30米场桥等装卸设备,并配备1台集装箱正面吊、2台空箱堆高机等辅助机械,均属国内同类设备先进水平。
集装箱泊位实现了当年筹建当年运营,在结束沧州市有海无港、有港没有综合港之后,正式开启了综合大港拥有集装箱的历史,标志着黄骅港向现代化、多功能综合大港迈出了历史性步伐。
?
黄骅港综合港区交通运输条件便利,京沪、京九、朔黄、沧州地方铁路以及在建的邯黄铁路组成铁路网直通港区,津汕、京沪、京福、大广、石黄、沿海高速公路和104、205、307国道等为骨架的公路网构成港口连接京、津及腹地各省的公路运输大通道。
黄骅综合港区不断完善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将为客户提供通达便捷的集疏运服务。
发展趋势
在建的黄骅港
港口是发展的引擎,是战略的龙头。
黄骅港将建设煤炭、散货、综合和河口四个港区。
随着黄骅综合大港的通航和河北沿海区域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黄骅市、中捷产业园区、南大港产业园区和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开发区)的“一市三园”,正迎来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在建的黄骅港
“以港促产,以产兴城,港产城一体化发展”的思路,主要任务就是“建设大港口、聚集大产业、发展大城市”。
近两年来,黄骅港推进了综合港区起步工程一期和二期建设。
主要包括8个10万吨级泊位和一条10万吨航道。
从2009年3
月19日开工建设,到2010年8月18日开航运营,仅用17个月,黄骅港整体吞吐量突破亿吨,达到了亿吨,一举跻身亿吨大港之列。
正式开启了综合大港拥有集装箱的历史,标志着黄骅港向现代化、多功能综合大港迈出了历史性步伐。
另外综合港区二期建设列入《河北沿海发展规划》的重点项目,总投资303亿元,2011年3月底正式开工,主要任务是开挖一条20万吨级航道和建设煤炭、矿石、原油、集装箱、杂货、液体化工等系列码头。
目前,防波堤工程进展顺利,一、二号港池开始建设,各项基础配套工程有序铺开,20万吨级航道工程已经完成前期准备工作,正在进入开发时序。
这创造了中国建港史上的“黄骅港速度”。
截至目前,黄骅新城已累计完成投资62亿元,其中今年一季度完成投资2
亿元。
2012年,黄骅新城在建项目7个,投资20亿元。
主要包括: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博海公园、博海大桥、中捷技校、海润星城小区、企业总部一期。
1、地形、地貌、地质
厂址底层地表以下至70m深度范围内为第四纪全新统海相、海路交汇相、陆相、湖沼相沉积层。
场地原为虾塘及潮间带前缘,近期内采用素土堆填、整平,场地地势平坦。
场地地表下65m范围内地层为:上部为人工填土(Q4ml),-4.0m为第四季全新统陆相冲击(Q4al)层,-35.0米为海相沉积(Q4m)层,35.0m以下为第四系上更新统(Q3al)陆相冲击形成的粉砂、粉土、粉质粘土及粘土层。
场地地貌单元位于华北平原东缘,渤海滨海与潮间带的过度带,系厚度巨大,达数百米,基底构造单元属埕宁隆起。
第四纪以来,本区无大的构造活动发生,属构造稳定地块,区域构造稳定性较好。
2、气象条件
渤海湾是深入陆地的内陆湾,海洋对其影响相对较弱,其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冬季干冷,降水量少;春季天气多变,干旱多风;夏季气温高,雨量多集中在7、8两月;秋季天气凉爽,气候宜人。
大风天气类型为寒潮、台风、龙卷风、、气旋、雷暴等,其中以寒潮大风为主。
当地气象条件详见表3-1-1:
表3-1-1 黄骅港开发区气象条件表
3.1.5 社会环境条件
黄骅港开发区位于渤海湾弓顶处,是河北省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于1992年。
1998年以来相继建设黄骅港、朔黄铁路、黄骅电厂等国家重大工程。
港口一期输煤能力为3000万吨/年,二期吞吐能力达到7000万吨/年,远期将达到1亿吨/年。
开发区城市总体规划面积平方公里。
规划有城市中心区、仓储区、神华万亩工业区、旅游休闲园区等。
其中城市中心区市政基础设施基本完善,已有行政、教育、金融、通信、商贸、宾馆等数十家单位进入;神华万亩工业园2003年开始建设,先期投入15亿元进行基础设施配套,重点摆放大型基础工业项目;仓储区开发正在积极进行,随着杂货码头的投入使用,该园区建设将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