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骅港港口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黄骅港港口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当今世界,港口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水陆交通枢纽,更是国际流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过程中成为了中心环节。
它既是对外开放的门户,又是产业聚集的平台,更是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上海、天津等老工业基地经济成功转型的实践证明,利用港口优势发展经济,促进结构调整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成功之路。
作为连接海陆和陆路运输的中间节点,港口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这种重要性不仅体现在港口自身的繁荣上,更体现在它对内对外的通达作用上。
一黄骅港的现状沧州黄骅港位于渤海湾,始建于1984年,其建设历程至今已有30多年,目前已形成综合、煤炭、散货、河口四大港区,其中,综合港区和散货港区以散杂货、集装箱和成品油、液体化工品、原油运输为主,是黄骅港综合性特征的重要支撑;煤炭港区建有现代化、专业化的大型煤炭装船码头,是我国“北煤南运”第二大通道的重要入海口;河口港区主要接卸小吨位船舶,以满足本地生产、生活物资需要,是其他港区的有力补充。
随着港口各项指标的发展与完善,综合港区实现快速崛起,煤炭港区也达到稳步发展。
黄骅港2011年至2013年连续三年实现吞吐量突破亿吨。
然而,全国超亿吨的港口在2004年就已经达到八个之多。
相比之下黄骅港还有很大差距,发展速度也明显滞后。
多年来,黄骅港的建设没有突破把港口仅仅视为基础设施和运输行业的传统认识,没有真正意义上实现多功能、全方位的发展目标。
在港口发展的大好形势下,黄骅港发展速度缓慢的原因究竟在哪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二黄骅港港口发展存在的问题1 内在因素经济发展水平有待提高沧州市作为河北省仅有的三个沿海城市之一,起初经济发展是比较迟缓的,这主要由于城市工业基础相对薄弱,没有形成相当规模的产业链和较好的商品流通市场。
而且其所依托的腹地主要是以能源、原材料及初级加工品运输为主的、经济发展状况相对落后的地区,腹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及产业结构制约了黄骅港的发展规模和水平。
对港口建设的重视有待提升黄骅港建港时间虽然近三十年,但其发展过程未得到足够重视。
从单一的能源输出港发展到综合性港口,运输规模扩大了,但港口功能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临港工业处在起步阶段,港口的商业功能仍较为薄弱,更不用谈港口的客运功能。
港口服务意识有待增强从运输距离和运输通道现状及发展情况分析,黄骅港的货源吸引范围可达鲁西北、晋中、陕西、内蒙、豫北等广大地域。
将形成以黄骅港为龙头,以朔黄铁路、石德铁路、即将建设的邯郸至沧州的铁路和纵横河北省的高速公路网为骨干的东西向经济带。
与天津、青岛等港口相比,黄骅港从地理位置上占据优势;虽然对于北京、内蒙等地,天津港应是三个港口中最近的;单对于山西、河南、陕西、山东西南部和河北南部等内陆省份到黄骅港的距离还是有较大的优势。
但在目前交通发达的情况下,距离的优势已不再明显。
要想提高港口自身的竞争能力,就必须努力提升口岸服务意识和管理水平等软硬件条件。
而正是因为黄骅港忽视港口服务的重要性,难以赢得客户的长期信赖,争取不到更多的货源,这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港口的持续、快速的发展。
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有待加强从时间范围来看,一个主要港口城市的发展,人才资源的供给是缔造软环境的决定性因素。
人才结构不合理,高层次、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严重不足。
人才层次和结构上的不合理,阻碍了黄骅港管理水平的提升,制约了港口更好的按照市场经济办事的动力。
加快人才的培养,提升队伍素质已成为黄骅港长远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2 外在因素港口发展缺乏产业支撑,与区域发展互动不足从城市来讲,临港临海工业项目较少,规模不大,依托港口的相关产业发展较弱。
黄骅乃至整个沧州市现代物流业、临港加工业、金融保险业、商贸业、现代信息服务业以及旅游会展业等产业构成的外向型、高技术、大型化为典型特征的临港产业体系还未建立,缺乏现代化的产业支撑,港口发展成为无源之水,港、城、产业难以形成良性互动。
港口只是作为运输中介,大进大出,表面看上吞吐量极大,实际上除港口获取进港费和服务费外,并未给地区经济创造多少价值。
港口腹地市场不发达主要表现在:一是腹地经济不发达,发展水平也比较落后,对港口的支撑力度不强。
二是腹地市场竞争激烈,导致分流严重。
三是腹地合作机制不健全,对腹地货源的吸引力并不明显,便捷出海口的作用发挥不够。
港口竞争严重随着全球的经济重心逐渐向海洋发展,港口之间的竞争也随之变得越来越激烈。
在环渤海地区长达5800公里的海岸线上分布着包括天津、青岛、大连、秦皇岛等大港在内的60多个港口,形成中国乃至世界上最为密集的港口群。
在环渤海区域港口结构同质化明显的背景下,大小港之间,强港之间的竞争一直很激烈,并出现了无序竞争的现象。
河北三大港口在环渤海港口群竞争中,经营主体多、小、散、弱,港口运输货种单一,集装箱运输等业务发展缓慢。
港口间对货源的争夺十分的激烈。
加之黄骅港在港口服务意识、软硬件设施、管理水平等方面并不具有优势,有的甚至远远落后于其竞争对手,很多船东宁愿绕路也不愿意挂靠黄骅港,这些都成为黄骅港在激烈的竞争中落于下风的重要表现。
面对新的经济形势和港口发展的良好时机,黄骅港如何制定切实可行的战略目标,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为城市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发挥更大作用成为研究的重中之重。
三黄骅港港口发展的对策分析1 政府要加大对港口发展的扶持力度港口的快速稳定发展需要依靠全社会的支持与努力,更需要上级政府的大力支持。
港口的发展将会给本市以及周边地区和港口腹地经济带来巨大收益。
近几年,国家和省市政府对黄骅港港口的发展都相当重视。
今年9月10日,河北秦皇岛港股份有限公司与集团有限公司共同签署了《渤海津冀港口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合资经营合同》,提出将共同出资20亿元,组建渤海津冀港口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随着京津冀协调发展国家战略的提出,港口的建设也势必会得到飞速的发展。
2 改善港口服务,增强港口竞争力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提高港口的自身服务水平、硬件水平和管理水平。
港口企业应以客户需求为中心,规范服务,提高核心服务质量,增强服务特色,树立起超出一般的品牌形象,赢得客户信任,以便建立竞争优势。
3 提高自身科技创新能力,实施“人才强港”战略在人才战略方面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国际化的人才队伍,是辟建现代化黄骅港的关键所在。
要实现这些就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加大人才机制改革和人才培训的力度,重点培养造就一批开放型的高级技工人才;2、大力引进一批急需的高层次专门人才,相关企业可以同一些高职院校进行订单培训,为自己提供专门的业务人才;3、企业还可以从生产成本的角度对其内部员工进行专业的培训并予以内部提升,从而为港口的发展提供坚强的人力和智力支持。
4 加强港口集团内部生产建设一是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的转变。
实施科技兴港战略,努力推行机械化、流程化、自动化设备以及工具革新成果,加快港口信息化建设和智能化建设。
二是外延扩张型向外延扩张、内涵集约并举型的转变。
探索体制机制在内的各方面创新,争取以新技术改造传统工艺,不断提高码头能力。
三是单纯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
在数量上,争取实现货物吞吐量的持续快速增长;在质量上,争取实现全面质量管理;在效益上,争取实现经济收益不断提高。
四是资源消耗型向资源节约型转变。
通过“节能减排,立体互动”,力争实现港口吞吐量增长与综合能源单耗同时下降的和谐格局。
五是环境污染型向环境友好型的转变。
重视和加快建设一系列环保设施,实现同期规划、同期实施环保设施与码头建设改造,打造环境友好绿色生态港口。
5 完善城市工业布局、协调港城关系目前作为沧州主导产业的石化行业由于生产原料大量依赖国际市场,运输及相关物流成本问题突出;尚未形成规模化、链条化产业集群。
同样作为沧州支柱产业之一的装备制造业虽初具规模,但企业规模小而分散,行业内部竞争激烈,整体竞争力缺乏。
充分利用沧州东部区域沿海临港的资源优势,可以为临港工业发展和城市工业布局调整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和优越的平台,一方面有利于形成规模优势,同时也有助于吸纳国内外实力强、技术高的大型企业,形成龙头带动、上下游协调发展的良性局面,从而改善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此外,对于依赖国外资源的产业来说,从内陆向沿海转移也更能节约运输成本,保障生产的正常运转。
6拓展港口物流功能河北中南部地区产业、能源及资源的结构特点决定着该地区的物流规模将随经济增长不断扩大。
黄骅港处于综合运输网络汇聚的重要节点,在为腹地提供适应国际航运发展的基础设施和高效的商贸、物流、金融等相关服务上责无旁贷。
7 大力加强港口的信息化建设,努力打造信息港形象当前,以信息网络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已成为推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
对传统基础产业的港口来说,缺少信息技术的支撑和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带动作用,就不可能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成功。
信息化已成为影响现代港口发展的关键因素。
因此,大力开展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创新,使港口信息化水平有一个质的飞跃,并抓住现代物流和电子商务发展的机遇,以先进的信息服务为手段,实现社会化的物流服务。
港口是促进和优化国际国内生产要素分配的重要因素,是一个城市对外开放的门户,是国内经济与国外经济的交汇点。
因此,一个功能强大的港口能够激活一座城市的经济活力,能为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奠定坚实基础。
积极推动临港工业的全面发展,拓展仓储、物流、商贸、信息等现代化服务功能,黄骅港必将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多功能、综合性的现代化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