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后现代心理学与心理咨询概述

后现代心理学与心理咨询概述

20世纪的文化经历了三个时期: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

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伴随着后现代文化的兴起,一种新的心理学思潮在西方心理学界逐渐兴起并传播开来,这就是后现代心理学。

后现代心理学的特征在于对现代心理学予以反叛和消解,尤其是对以实验主义、实证主义和个体主义为宗旨的科学主义心理学的反叛和消解。

它是在后现代文化思潮的冲击和现代心理学陷入“合法危机”的形式下萌生的一种探讨处于后现代境域中的人的心理与行为机制的当代西方心理学研究的新视野、新趋势。

1.后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思想后现代心理学认为现代心理学已处于危机之中,传统心理学的实证主义思想和方法应受到抨击和反叛。

综合其思想,现把后现代心理学的基本主张归纳为以下几方面:在研究内容上,后现代心理学认为应当看重局部的、边缘的、有用的、本土化的心理学专业知识,而对普遍的、抽象的、客观的、囿于实验室的心理学专业知识不感兴趣。

在研究对象上,倡导突破传统心理学在研究对象上的固执与褊狭,主张不以可观察的对象为限,力主心理学研究视角的多样化。

在研究方法上,提倡研究方法的多元化,主张整体论、建构论和系统观的研究法则,反对人为地分解和切割人的心理现象。

倡导以社会建构论、历史文化学的方法研究人的心理,反对割裂人与社会文化的关系;重视人的主观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认为把客观性、经验性这些硬科学的实证原理运用到心理学的研究中是荒唐的。

主张恢复和重视心理学质化研究的地位和价值,以弱化科学主义心理学对量化研究的过分器重,终结实证方法的霸权地位。

在研究理念上,提倡多元性、不确定性、无序性和矛盾性,淡化对绝对性、客观性、普遍性真理的追求,注重从文化、历史、社会、环境等方面来考察人的心理和行为的机制。

关注事实与价值的融合,认为人的态度和价值可以决定什么东西可能成为事实。

重新确立了价值、目的、意义在人的心理活动中的重要地位。

在学科定位上,关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对现实问题的适应和解决,强调心理学的生命力在于实际应用,坚持心理学之边缘性、交叉性和中间性的学科定位。

作者简介:杨彩霞,河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石家庄,050091。

王伟,陕西延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延安,716000。

后现代心理学与心理咨询概述杨彩霞王伟摘要:受后现代文化思潮的冲击,后现代心理学作为一种新的心理学思潮在西方心理学界逐渐兴起并传播开来。

后现代心理咨询也以其认识论的改变和研究范式的转移成为后现代思潮的表现形式之一。

尽管人们对后现代心理学和后现代心理咨询还有诸多争论,但这一思潮却能引发我们推进心理学研究的本土化、扩大心理学的视野、深化心理学的实际应用,从而树立大心理学观。

关键词:后现代心理学后现代心理咨询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后现代心理学的核心即是消解、批判科学心理学,其主旨在于“扬边缘”“重局部”和“崇尚本土化”,反对普遍同一性,提倡不确定性。

它不仅使得心理学的认识论发生了改变,还促进了心理学研究视野的拓展和研究范式的转移。

2.后现代心理咨询在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的批判之下,心理学应用体系中受到最大启示的是心理咨询领域。

与现代心理治疗相对应,这里所谓“后现代心理治疗”不仅仅是个时间性概念,它所包含的范式尽管在一些基本理论概念和具体操作层次上有诸多差异,但却具有相同的质的规定性。

2.1后现代心理咨询与现代心理咨询的区别传统心理咨询的理论与方法其哲学基础为现实的可认识性;后现代心理学并不否认现实的存在,只是认为在认知和建构的过程中,人们往往受到环境、时间、地点、自身及他人因素的影响,所能了解到的“现实”只是部分的、不完整的,对“现实”的理解是相对的。

后现代心理咨询强调语言的作用,认为是语言创造了所谓的“客观事实”。

在传统的心理咨询中,通过医疗模式、病态模式或欠缺模式而定性为“有问题的”人常常成为辅导的对象(即案主),各种心理测验提供的心理特质(性格、倾向、防御机制等)评量的工具均拜师实证主义,从而形成大一统的、居高临下的评判模式。

后现代的争论并不是要反对心理治疗的各个流派,只是反对他们秉持权威真理的姿态。

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成长的社会脉络,对世界有不同的认知建构,后现代认可这种差异性,主张以合作介入的模式进入到相应的心理辅导过程。

2.2后现代心理治疗的主要范式后现代心理治疗理论家内梅耶又译梅约(Neimeyer.R)和雷斯金(Raskin.J)把后现代心理治疗的具体疗法的主要范式概括为三种:建构主义治疗范式、社会建构主义治疗范式和叙事(narrative)治疗范式。

建构主义治疗范式侧重对个体的自我概念之建构过程进行经验性的考察,尤其是注意分析早期所特有的依恋关系对自我概念之建构过程的影响。

该范式的重点被放在个体上,故个人深层次的意义、隐喻等等都是特别受关注的内容。

社会建构主义治疗范式不同意把视线集中在个体身上,而是主张采取更为宏观的研究视角。

该范式认为,一个人存在的意义是被其所处的特定文化所规定的叙事方式和认识方式所决定的,由这种文化协商(culturalnegotiation)所产生的关于个体状况的解释和说明便成了生活于这个文化中的个体之“真实”的生活经验。

该范式的治疗者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对文化的分析和批评上,同时也努力尝试更具系统性和合作性的治疗模式。

叙事治疗范式汲取了上述两种范式的许多特点,他确信,人们天生都是讲故事的能手,通过故事的讲述,人们试图把他们的生活经验组织和整理得更为连贯和首尾一致。

该范式的心理治疗主要是鼓励和帮助来访者对抗或摆脱压抑性的、占支配地位的话语叙述方式,让自己享有更为有益的、积极的生活。

3.后现代心理治疗的疗法在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下,很快地发展出了几种颇具特色和可操作性的治疗方法。

3.1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SFBC)焦点解决短期咨询(SolutionFocusedBriefCounseling)是在20世纪80年代早期,由StevedeShazer和InsooKimBerg及其同事在美国密尔沃基的短期家庭咨询中心创立的,目前是国外一种新兴的、越来越被广泛使用的心理咨询方法。

SFBC不探讨事件发生的原因,亦不致力于催化当事人情绪的宣泄,以免当事人深陷困境或扩大悲伤的胶着痛苦感。

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重视生命的正向积极面,强调积极肯定鼓励当事人,着重探索当事人内外的资源,企图协助当事人提取过去的成功经验中的要素与信心,学习以建设性的新眼光来重新诠释生活的困境、失落或创伤,并且建立具体可行的正向目标,配合立即可为的行动,以催化当事人开启心理的动力,重新创造生命新的成功经验,走出生命的低谷。

3.2叙事疗法叙事心理疗法也叫谈话疗法和叙说疗法,是MichaelWhite与DavidEpston于20世纪80年代晚期共同创立的。

后现代主义对语言的重视使心理咨询向后现代转向,因此,叙事治疗(narrativethera-py)成了后现代心理咨询流派中最具代表性的治疗方法。

其哲学基础可概括为四句话:现实是由社会建构出来的;现实是经由语言构成的;现实是藉以叙事组成和维持的;没有绝对的真理。

这就在最根本上颠覆了传统以问题解决为治疗目标的治疗方式。

治疗师不再专注于案主“问题”的成因,而是参与对话,对何谓问题、谁构成问题、谁要负责任、谁要作出改变等一连串相关的话题,用不同的语言去描述,协助当事人以说故事的方式,作出重新的探索、澄清、扩展、删除以及创造。

3.3后现代社会治疗(SocialTherapy)广义的社会治疗不是特指精神内部方面,主要是指强调社会环境、文化和人际关系方面对个体的互动影响的一切治疗形式的总称。

它包括群体治疗、心理剧、心理运动及其他种种治疗形式。

狭义的社会治疗,主要是指以表演理论为基础所形成的社会治疗,称为“表演疗法”(PerformanceTherapy)。

它是由美国当代心理学家、非科学主义心理学思想的积极倡导者和践行者弗莱德・纽曼(FredNewman)、路易斯・赫尔兹曼(LoisHolzman)于20世纪70年代开创的。

表演疗法主要是指利用即席创作和自发性角色扮演作为鼓励个体自我表达的手段,消除心理障碍或不适,达成对新的生活方式和人生观的重建,以促进人生的再发展。

此外,在后现代心理学思潮的影响下,许多疗法吸收了后现代心理学的思想,并在原有的土壤上发展了起来,如女权主义疗法、家庭疗法等都带有浓重的后现代主义色彩。

4.从现代心理学到后现代心理学:给我们的启示和思考从本质上来说,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质疑、反思和批判的一种新的认知范式,它的矛头指向传统哲学中的教条主义、形式主义、经验主义,是彻底反传统、反权威的。

而后现代心理学和心理咨询受后现代哲学的影响,在科学主义心理学研究范式陷入重重困境时应运而生,有一定的尝试性、幼稚性、矛盾性和混乱性,在研究方法上可谓是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目前,关于后现代心理学思想存在着诸多争论。

它对现代心理学采取一概否定的态度是不足取的,对科学主义心理学的虚无主义态度也有失偏颇,但它促使我们拓展了视野、更新了观念,转变了以往僵化、封闭的思维方式。

所以它对现代心理学的启示意义是重大的,不能不引发我们对于现代心理学和心理咨询的思考。

就整体而论,我们很难对后现代心理学和后现代心理咨询的前景作出确切的估计,针对后现代心理治疗诸多观点的争论也将会持续下去,最终使心理学不断走向大众化,和现实生活更加贴近。

参考文献:[1]BruceAR.DoesPostmodernismMeantheEndofScienceintheBehavioralSciences,andDoesItMatterAnyway?TheoryandPsychology.1999,9(4):483 ̄502.[2]IndickW.Fight.thepower:thelimitsofempiricismandthecostsofpositivisticrigor.TheJournalofPsychology.2002,136(1):24.[3]赵梅.后现代心理学与心理咨询流派.理论学刊.2005年第6期。

[4]杨莉萍,叶浩生.后现代社会建构主义心理学初探.湖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9月第30卷第5期。

[5]叶浩生.后现代心理学概观.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6月第20卷第2期。

[6]叶浩生.试析后现代心理学影响下的心理治疗与咨询.心理科学.2003年第26卷第4期。

[7]高峰强,车文博.后现代心理学思想的基本观点.心理科学.2001年第24卷第1期。

(上接第102页)[7]DipayanBiswas,AbhijitBiswas,NeelDas.TheDifferentialEffectsofCelebrityandExpertEndorsementonConsumerRiskPerception.JournalofAdvertising,2006,35(2):17 ̄31.[8]MarlaRoyneStafford,NancyE.Spears,andChung-kueHsu.CelebrityImagesinMagazineAdvertisements:AnApplicationoftheVisualRhetoricModel.JournalofCurrentIssuesandResearchinAdvertising,2003,25(2):13 ̄20.[9]ThomasC.Boyd,MatthewD.Shank.AthletesasProductEndorsers:TheEffectofGenderandProductRelatedness.SportMarketingQuarterly,2004,13:82 ̄93.[10]TerryBristol.PersuadingSeniorAdults:TheInfluenceofEndorserAgeonBrandAttitudes.JournalofCurrentandResearchinAdvertising,1996,18(2):59 ̄69.[11]王怀明,王永,马谋超.广告心理学.中南大学出版社,200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