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末综合检测卷(一)(测试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下图是我国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某新兴城市人口增长示意图。
读图,完成第1题。
1.1992年至1993年,该城市的人口增长率是()A.16.7%B.14.3%C.0.9% D.1解析:通过图中的数据1992年人口68.7万,1993年人口80.2万,计算1992—1993年人口增长率(80.2-68.7)÷68.7×100%,即为16.7%。
故选项A正确。
答案:A读甲、乙两国人口变化曲线图,完成2~3题。
2.关于甲、乙两国人口增长模式类型的叙述,正确的是() A.1900—1950年,两国人口增长模式皆为“高高低”模式B.1850—1950年,甲国人口增长模式为“高高低”模式C.1900—1950年,乙国人口增长模式为过渡模式D.20世纪末甲国的人口增长模式为“三低”模式3.从图中可看出,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开始于()A.出生率的下降B.死亡率的下降C.自然增长率的下降D.自然增长率的上升解析:第2题,读图可知,1900—1950年甲国人口出生率较高、死亡率较低、自然增长率较高,人口增长模式为过渡模式;乙国人口出生率高、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低,人口增长模式为“高高低”模式;20世纪末,甲国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都很低,人口增长模式为“三低”模式。
第3题,读图可知,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
答案:2.D 3.B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人口总数约为137 053万,与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增加7 390万人,年均增长0.57%。
读我国第五次与第六次人口普查年龄结构对比统计图,完成4~5题。
4.下列关于我国人口增长的叙述,正确的是()①人口数量变化主要是由于自然环境的改善②十年间,人口出生率下降③现阶段,影响我国人口总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人口迁移④十年间,人口增长速度趋于缓慢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5.目前,我国人口问题的主要表现是()①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②每年净增人口多③人口老龄化明显④劳动力数量急剧下降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解析:第4题,0~14岁人口比重下降说明我国目前人口出生率下降,自然增长率降低,人口增长速度趋缓。
第5题,目前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大,老龄化明显。
人口总量大,导致净增人口多。
答案:4.D 5.C读图,a、b、c分别表示0~14岁、15~64岁、65岁及以上三种年龄结构人数所占总人口比重。
据此完成第6题。
6.图中①国0~14岁年龄人数所占总人口比重大小,以及应采取的措施,正确的是()A.70%鼓励生育B.60%计划生育C.15%采取移民政策D.30%鼓励人员出国解析:①国0~14岁年龄人数所占总人口比重为60%,说明该国人口增长过快。
答案:B下图为2001—2050年部分国家迁入人口统计图(含预测)。
读图完成7~8题。
7.下列关于图中所示,国家人口迁移流向的说法,正确的是()A.以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B.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C.由旧大陆国家迁往新大陆国家D.由东半球国家迁往西半球国家8.下列关于人口迁移对图中所示国家影响的说法,正确的是()A.减轻了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B.造成德国等发达国家就业压力大C.减缓了美国的经济发展速度D.造成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人才流失解析:第7题,图中所示国家的人口迁移发生在“二战”后,并不是以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由图可知,图中所示国家的人口迁移流向是由发展中国家迁往发达国家;图中英国、德国位于东半球,为旧大陆国家,而墨西哥位于西半球,为新大陆国家。
第8题,图中的人口迁移多以中青年为主,在一定程度上会加重迁出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为发达国家提供劳动力,促进美国等发达国家经济发展,造成发展中国家人才流失。
答案:7.B8.D读图,回答9~11题。
9.有关我国人口流动的说法,正确的是()A.民工流出省区全都位于中部经济地带B.民工流出省区全都位于东部沿海地带C.我国人口净流入最多的省区是广东、浙江、江苏D.人口流出最多的省区是河南10.新疆成为我国西部地区民工流入最多的省区,主要原因是()A.该地气候条件适宜人类居住B.该地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C.国家的行政干预D.该地地广人稀,农业发展和资源开发需要大量劳动力11.我国目前的这种人口流动将()A.严重阻碍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B.加重沿海地区的环境压力C.加重西部地区的环境压力D.加速中部地区的资源开发解析:第9题,由图可知,我国人口流出省区大多为中西部经济相对落后的省区,人口流入省区主要分布于东部沿海地带。
第10题,新疆地处内陆地区,土地辽阔且资源丰富,在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引导下,大量劳动力流入就业。
第11题,大量的劳动力迁入会增加沿海地区的经济活力,使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但也会加重沿海地区的环境压力。
答案:9.C10.D11.B下图是2000—2010年我国人口变动情况分布示意图(不含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
读图,完成12~13题。
12.我国人口数量的变化特点有()①直辖市的人口数量都增加②东部省级行政区人口数量都增加③中部大多数省级行政区人口数量减少④西部人口数量减少的省级行政区最多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13.影响我国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有()①人口增加的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都高②人口减少的地区人口迁出多于迁入③人口增加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都高④经济水平高的地区都吸引人口迁入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解析:第12题,读图可知,重庆市增加人口为零或负值;东部沿海省级行政区增加人口为正值;中部除安徽和湖北外,其他省级行政区增加人口均为正值;增加人口为零或负值的省级行政区数量西部最多。
第13题,东部省级行政区人口增加主要是因为中西部人口迁移;人口增加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定高,如云南省。
答案:12.D13.D经过几十年的高速发展,这座城市如今已有点疲于应付。
水、电、气都需要外省调援,全城堵车、千人抢房的情况比比皆是。
在人口调控的规划下,北京变得不那么“欢迎你”。
据此回答16~17题。
14.北京市进行人口调控“遏制人口过快增长”的首要措施是()A.控制人口的机械性增长B.从城市范围外大量调运各类资源进京C.改善交通条件D.加大绿地建设面积15.为改变“已有点疲于应付”的现状,有必要对北京人口合理容量进行估计,其主要意义在于()A.限制高消费现象的产生B.规划工业生产的发展规模C.制定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D.帮助郊区地区脱贫致富解析:第14题,人口大量迁入给北京市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引起一系列问题,因此首要的措施是控制人口的迁入,减缓人口的增长。
第15题,进行人口合理容量的估计主要是为了制定科学的人口战略、人口政策,以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答案:14.A15.C二、综合题(共2大题,共40分)16.阅读关于我国人口的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分)人口红利是指人口的结构性变化所导致的积极经济后果。
中国目前正处于人口红利期,这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下图显示了我国的人口红利期及人口负债期。
图中抚养比是指少儿人口(0~14岁)及老年人口(65岁及以上)之和与劳动年龄人口(15~64岁)之比,就业比是指劳动年龄人口与总人口之比。
(1)说明抚养比与就业比的关系。
(2分)(2)新中国成立初期与2013年后我国的抚养比均快速上升,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
(6分)(3)分析人口红利期的人口年龄构成特点及其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影响。
(6分)(4)根据我国的国情,谋求我国人口合理容量应采取哪些措施?(6分)解析:(1)抚养比和就业比的关系,通过读图可得出。
(2)抚养比上升,说明少年儿童或老年人口比重大,联系我国人口增长的特点可分析得出结论。
(3)人口红利期劳动力资源丰富,社会负担相对较轻,有利于社会发展,但面临就业等压力。
(4)保持合理人口容量要控制人口增长速度,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答案:(1)抚养比越高,就业比越低。
(2)新中国成立初期,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死亡率迅速下降,而出生率较高,少儿抚养比迅速上升,导致总抚养比快速上升。
2013年后,我国的抚养比快速上升是由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导致老年抚养比迅速上升。
(3)人口红利期的人口特点是劳动人口的比重大,而少年儿童人口和老年人口比重较小。
有利影响是为经济发展提供丰富的劳动力,且价格低廉;社会负担相对较轻,社会保障支出少,财富积累速度快。
不利影响是就业压力大。
(4)坚持计划生育的国策,严格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努力提高科技水平,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对资源的管理水平,使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相协调。
17.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20分)材料一下图为根据监测结果绘制的我国流动人口性别年龄金字塔图。
材料二这次监测结果显示,北京的流动人口50.9%来自河北、河南和山东;上海的流动人口52.1%来自安徽和江苏;太原、成都以省内流动为主,比例分别为62.5%、87.0%。
深圳的流动人口,省内流动占33.8%,14.8%来自湖南。
(1)结合材料分析我国目前人口流动的主要特点。
(4分)(2)在流动人口中,绝大多数为农业人口。
试分析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
(8分)(3)目前,流动人口在城市的生存状况不容乐观。
请对此提出合理化建议。
(8分)解析:第(1)题,根据金字塔各个年龄段的比例判断青年人口流动数量大,根据材料二的比例判断人口就近流动。
第(2)题,主要是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庞大而城乡经济发展的差距对农村人口产生了巨大吸引力。
第(3)题,本题具有开放性,可结合农村人口的技术水平低、安全保障低等方面进行组织答案。
答案:(1)主要集中在青壮年人口,少年儿童和老年人所占比重少;呈现就近流动趋势。
(2)农村剩余劳动力多,城市有更好的就业机会;城市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要比农村高;国家流动人口政策的放宽;交通条件的改善等。
(3)实行平等的就业政策,优化流动人口服务工作(清理和取消针对流动人口不合理的规定和收费,取消对流动人口就业的职业工种限制);加强流动人口职业培训工作,提升劳动力技能水平(鼓励支持企业和社会力量对流动人口提供形式多样的培训);加强社会保障政策宣传,依法要求各类用工单位为流动人口办理社会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