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八章-朱熹、王守仁、颜元和王夫之的教育思想
第八章-朱熹、王守仁、颜元和王夫之的教育思想
王守仁手迹
王守仁(1472-1529),明代的文武奇才,被誉为立德、立功、立言的真三不朽。
(一)论教育作用
王守仁不赞成有客观存在之理,认为“心”与“理”是 合二为一的。他继承和发展了孟子的“良知、良能”学说, 认为“良知即是天理”,是“心之本体”。良知是与生俱来, 不学自能,不学自会的生理本能;良知不分智愚,人人皆有; 良知不会泯灭,也不会消失。但良知的致命缺点是,在与外 界的接触中容易被物欲所蒙蔽,因此教育的作用就在于“致 良知”,去除物欲对“良知”的蒙蔽。
第八章
朱熹的教育思想
王守仁教育思想
颜元的教育思想
王夫之的教育思想
朱熹教育思想
朱熹(1130年~1200年)字元晦, 一后改为仲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 江西婺源县)人,南宋时期著名的客观 唯心主义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朱熹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
二元本体论
(1)宇宙的本体是太极,是理,是万物赖以存在的最 高原理。宇宙的现象是阴阳,是气,理气本无先后可言, 但如果推其所以来,则先有理。 (2) 性即理,宇宙的理性在心唤作性,就是“仁、义、 礼、智” 。 (3)人类万物都是由于理气的结合而产生,所以有 “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天命之性”同是善的, 而“气质之性”有清浊偏全不同。 教育的作用在于“明明德”
(二)关于教育内容的主张
教育内容:凡是有助于“求其心”者均可作为 教育内容。 读经、习礼、写字、弹琴、习射等
1、读经的作用:读书必须与自己的“心”结合起 来; 2、写字、弹琴、习射,对于陶冶本心很有价值。
(三)教学原则与方法
1、知行并进 2、自求自得 3、循序渐进 4、因材施教
(四)论儿童教育
意义: 朱熹将学校教育划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 相对独立的阶段,确立了两者在任务、内容 和方法上的侧重点,揭示了两者之间的基础 与深化的内在联系 。反映了教育本身的发 展规律。
对小学的论述对南宋以后小学教育的发 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朱子读书法》要目
循序渐进 熟读精思 虚心涵泳 切己体察 着紧用力 居敬持志
1、批判传统儿童教育不顾儿童身心特征
2、主张儿童教育必须顺应儿童的性情 3、儿童教育内容包括歌诗、习礼和读书 4、根据儿童的接受能力施教,即“随人分限所及”。 王廷相的教育思想:明末清初启蒙思想家、教育家,批 判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反对空疏无用的倾向,重视实学 和真知,认为真知来自于实践,要求学、思、行相结合, 开启实学教育思潮之先河。
3、“真学”、“实学”的教育内容:包括六府(水、 火、金、木、土、谷),三事(正德、利用、厚生),三物 (六德、六行、六艺),其中六德包括知、仁、圣、义、忠、 和;六行包括孝、友、睦、姻、任、恤;六艺包括礼、乐、 射、御、书、数(体现在他所主持的漳南书院,教材278 页)。 “真学”、“实学”的教育内容与理学教育有本质 区别,它除了经、史、礼、乐等知识外,还包括门类繁多的 自然科学知识、军事知识及各种技能。这是我国近代课程设 置的先声,也是颜元对我国古代教育理论的重要贡献。
关于小学和大学教育(一)
小学:
任务:培养“圣贤坯璞”
内容:教事 “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 数之文”和“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 方法:早施教
形象生动
重行为习惯培养
关于小学和大学教育(二)
大学:
任务;“加光饰” 内容:教理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 方法:自学
学术交流
关于小学和大学教育(三)
颜元的教育思想
1、对传统教育的批判:批判传统教育 严重脱离实际。在伦理道德教育方面, 批驳传统教育将“义”和“利”对立,明确提出应将两 者统一。反对八股取士制度,认为八股行而天下无学术, “八股之害,甚于焚坑”。 2、重视人才的作用,把人才视为治国安民的根本。 “人才者,政事之本也;学校,人才之本也”颜元所指 的人才是品德高尚、有真才实学的经世致用之才,即 “实才实德之士”。包括通才和专门人才两种。
(1)认为教育是治国之本,教育发展必须受制于政治 和经济;同时提出了人性“日生日成”的论断,教育 可以使人继善成性,改恶为善。 (2)教学方面提出了因人而进、施之有序和学思结合 等主张。 (3)道德观上主张“天理”和“人欲”紧密相连,提 倡不以“一人之私”而“废天下之公”;道德修养上 强调立志、自得、力行等。 (4)对教师提出了“必恒其教事”、“明人者先自 明”、要正言、正行、正教等。这些思想在当时富有 时代气息,物的基本规律 集治学态度与治学方法于一体 读的是圣贤之书 把道全看在书上,把学全看在读和讲上。 “天下之 物,莫不有理,而其精蕴,则已具于圣贤 之书,故必由是以求之” 格物穷理,变成读书穷理。
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王守仁是明朝中叶著名哲学家和教育家,明朝反 传统教育思潮的领袖。他曾经在阳明洞书院讲学,故称阳 明先生。南宋理学家陆九渊提出了“心即理”的主观唯心 主义观点,认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王守 仁继承和发展了这一学说,提出“心即理”、“致良知”、 “知行合一”等命题,创立了与程朱理学相对立的“阳明 学派”(与陆九渊的学说合称为“陆王心学”)。该学说 以反传统的姿态出现,在明朝中叶后广为传播。
4、“习行”教学法:即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理论联 系实际,躬行实践。这一方面与其唯物主义认识论有关, 认为“理”存在于客观事物中,只有接触实际事物,才 能获得真正的知识,故他强调“格物致知”;另一方面 是为了反对理学家提倡静坐读书和空谈心性的教学方法。 这些主张在当时令人耳目一新。
5、重视劳动教育和农业知识的传授。
颜元主张培养“实才实德之士”,提倡传授真学、实 学,强调习行教学法等,在当时别具一格,对后世教育 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王夫之的教育思想
人物介绍: 王夫之(1619-1692) 17世纪伟大的思想家 和教育家,后人称之 船山先生,一生著述 颇丰,有100余种, 400多卷,800多万字。
教育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