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级学前教育2班第二组组员:王梅134140202011余永丽134140202012蔺丽媛134140202013陈雪134140202014邹超群134140202015金佳佳134140202016龚云凤134140202017周小敏134140202018何小红134140202019陈天敏134140202020组长:陈天敏分工:王梅、余永丽王守仁word陈雪、何小红朱熹word金佳佳、周小敏颜之推word龚云凤、陈天敏王充world邹超群王守仁、朱熹ppt蔺丽媛颜之推、王充ppt王充的幼儿教育思想王充,字仲任,东汉会稽上虞人,是我国古代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无神论者。
他出身“细族孤门”,先人以农桑、贾贩为业。
早年至京师,入太学,师事班彪。
好博览,不守章句。
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即能记诵,博通诸子百家之言。
后归乡里,隐居教授。
曾任州郡吏数年,以谏争不和,罢规从事著述。
王充对幼儿教育问题没有专门的系统论述,他的幼儿教育观点和思想只是散见于他的哲学和其他著作中。
他曾写过《政务》《讥俗》《论衡》《养性》等书,现流传下来的只有《论衡》一书八十四篇。
王充在《论衡》的《齐世》《气寿》《命义》《率性》《本性》《别通》《说日》《识知》《超奇》等各篇中,都有关于幼儿教育得论述,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是我国古代幼儿教育史上的优秀成果。
王充的哲学思想(一)自然观1、天道自然王充认为,无论是天,地都是自然的物质实体,没有意志.人不能用自己的行动感动天,天也不能用自己的意志来支配人,天与人之间不存在精神上的联系。
2、万物自生,万物一元在宇宙万物如何产生及构成上,王充提出了元气自然宇宙生成论认为天和地都是无意志的自然的物质实体,是有物质的元气构成的.3、人死神灭人员有灵性,但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与其他万物一样也是禀受天地之气而生的,提出了“精神依倚形体”。
认为精神必须依赖形体切能发生作,这就肯定了形体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
(二)认识论认识论思想主要集中在“实知”与“知实”“实知”涉及认识的来源于途径问题,王充强调认识要从客观实际出发,认识必须要与客观事实,“知实”涉及认识对象问题,王充主张以实际存在的实物为认识对象,认识对象应该是“天下之事,世间万物”。
王充认为决定人性的因素有3个方面:正性,随性,遭性正者,禀五常之性也随者,随父母之性也遭者,遭得恶物象之故也。
王充的幼儿教育思想一、论身心统一身心关系是幼儿心理学的一个基本问题,是研究幼儿教育的出发点。
王充根据他万物皆生于气的唯物主义思想,认为人和万物都有物质性的元气构成。
他说:“天地合气,万物自身,有夫妇合气,子自生矣。
”“人,物也,万物之中有知(智)慧者也。
”他认为夫妇之道取法于天地,子是夫妇合气所生的有灵性的精神实体。
人和外物的差别在于“及其生也,人道有教训之义,天道无为,听恣其性。
”这就是王充的身心统一观。
他这种观点否定的心理和精神是世界的本源、人的身心是由心理精神派生出来的唯心主义观点,指出了人和万物都具有物质性这一共同点,同时他也指出了人之所以成其为人是因为生而既可受教育。
“人,物也,万物之中有知(智)慧者也。
”这指出了人的特性和人与万物之间的区别及联系,在此基础上,王充还进一步指出了人在心智上的差异与身体之间的关系。
他说:“人之所以聪明智惠(慧)者,以含五常之气也。
五常之气所以在人者,以五脏在形中也。
五脏不伤,则人智惠(慧);五脏有病,则人荒忽。
荒忽则愚痴矣。
”人的心理健康必然影响到人的身体健康,这是我国古代医学所公认的。
身体健康反过来对应心理健康的影响,却不是被人们所普遍接受的。
现代医学和心理学证明,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对心理有很大影响作用,尤其是婴幼儿,缺乏营养和患恶性疾病都会影响其智力发展,甚至造成后天痴呆和智力下降。
“五脏不伤,则智惠(慧)”,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人的遗传素质大致都是相同的,都是可以使其“智惠(慧)”的,智与愚则是由五脏之气伤与不伤造成的。
这虽不全面,但对比中国古代的人生而有贵贱之分,智愚之别的遗传决定论观点来说,无疑是具有批判意义的。
二、论小儿禀性在小儿禀性问题上,王充是有善有恶论者。
他说,“禀气有厚薄,固有善恶”,小儿生有善恶之别,就如同人有高下之分,面色有黑有白,身形有长有短一样,是“天性然也”。
他虽然认为小儿生有善恶之分,但却不认为这种先天的善恶是一成不变的。
他强调“善可变为恶,恶可变为善”,认为小儿的善恶“在于教,不独在性也”。
这是王充注意到儿童先天素质,而把重点放在“教化成性”上。
他说“一岁婴儿,无推让之心;见食,号欲食之;睹好,啼欲玩之。
长大之后,禁情割欲,勉励为善矣。
”他认为儿童有善有恶,“其善者,固自善矣;其恶者,故可教告率勉,使之为善”。
强调教化和防范在形成儿童善性中的作用,是王充论小儿禀性思想主流。
王充还注意到社会环境的潜移默化对儿童的影响,他用“蓬生麻间,不扶自直,白纱入缁,不练自黑”来比喻环境对儿童的教育作用。
他认为其作用好像“练丝”,染之蓝则青,染之丹则赤,青赤一成与真色无疑。
他还提出儿童要多接近有德的人,耳濡目染之中便可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他说:“迫近君子,而仁义之道数加其身,孟母之徙宅,盖得其验。
”他用“孟母三迁”这个典型例子来强调环境习染对儿童品行形成的作用。
王充还特别提出,一个人在儿童时期所受到的熏陶和教育,将对其长大后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产生重要的影响。
他指出,如果幼年“不闻仁义之语。
长大成吏,舞文弄法,徇私为己,勉赴权利。
考事则受贿,临民则采鱼,处右则弄权,幸上则卖将。
一旦在位,鲜冠利剑。
一岁典职,田宅并兼。
性非皆恶,所习为者违圣教也”。
总之。
王充虽认为小儿生而有善恶之别,但最终为善为恶还主要是由环境、教育决定。
三、论胎教、优生王充从其朴素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出发,认为子是夫妇合气所生,而子的强弱夭寿是由夫妇禀气的厚薄所决定的,而不是先天命定的。
他在《论衡·气寿篇》中专门论述了夫妇禀气对孩子强弱夭寿的影响。
他把人的强弱夭寿用百岁来衡量,认为不足百岁者都是生时所禀气不足所致。
他说:“夫妇禀气渥则其体强,体强则其命长;气薄则其体弱,体弱也命短,命短则多病,寿短。
始生而死,未产则伤,禀之薄弱也。
”他认为人之禀气,或充实而坚强,或虚劣而软弱,就和天地生物一样,直接影响物的实枯满伤。
使儿不伤,至百年,就务必使其禀气厚。
如果禀气薄,就像枯死的果实一样,虽然体形完整,但不充实,气虚劣而少,也不能至百年。
那么,怎样才能判断出小儿所禀之气的虚实和寿命之寿夭呢?他在《论衡·气寿》中说:“儿生,号啼之声鸿朗高畅者寿,嘶喝湿下者夭。
”那么,禀气之厚薄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原因之一,他认为是由生育多少决定的,多生则气薄,少生则气渥。
他说:“禀寿夭之命,以气多少为主性也。
妇人疏字(稀育)者子活,数乳(多生)者子死。
何则?疏而气渥,子坚强;数而气薄,子软弱也。
……所产子死,所怀子凶者,字乳亟数,气薄不能成也。
虽成人形体,则易感伤,独先疾病,病独不治。
”王充提出的“稀育则子身体坚强,多生则子软弱”被现代优生理论证明还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但说其决定孩子的生死就有点言过其实了。
王充把初禀之气看得很重要,所以他特别重视“夫妇合气”和母亲妊子时的精神因素以及外界环境的影响作。
他说:“受气时,母不谨慎,心妄虑邪,则子长大,狂悻不善,形体丑恶。
”所以:“子在身时,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非正色目不视, 非正声耳不听。
及长,置以贤师良傅, 教君臣父子之道, 贤不肖在此时矣。
”这样既重视优生,注重“夫妇合气”“子在身时”,又重视出生以后的早期教育, 把这段时间看作贤能与否的关键期, 这是王充幼儿教育思想的基本点。
四、论在活动中学习王充认为,儿童的认识是在活动中产生的,他说:“儿始生产,耳目始开,虽有圣性,安能有知?”“夫闭心塞意,不高瞻览者,死人之徒也哉。
”这就是说,不活动,闭其视听,绝其思考,即使小儿有圣人的天性,也不能有知。
儿童必须自幼参加各种活动,活动是造就人才的最基本的条件。
王充还强调手脑并用,他说:“齐郡世刺绣,恒女无不能:襄邑俗织锦,钝妇无不巧。
目见之,日为之,手狎也。
”她们之所以都能刺绣、织锦,就是因为她们生活在刺绣,织锦的环境中,天天看着、想着、手上做着。
他还提出了活动越广泛,认识就越全面越深人的观点, 他说:“涉浅水,见者虾,其颇深者察鱼鳖,尤甚者观蛟龙。
足行迹殊,故所见之物,异也。
”五、论培养目标知识分子分为5个等级:文吏、儒生、通人、文人、鸿儒王充认为文人、鸿儒是培养目标,在中国教育史上,王充首次明确提出教育应培养创造性的学术理论人才。
六、评价王充的教育思想以鲜明的批判精神为特征,尤其是他“不避上圣”的风格具有强烈的学术民主精神,他敢于破除传统批评权威,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
颜之推的教育思想---《颜氏家训》简介:南北朝时期记述个人经历、思想、学识以告诫子孙的著作。
颜之推编。
七卷,共二十篇。
颜之推(531年~591以后),字介。
颜氏原籍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北),先世随东晋渡江,寓居建康。
侯景之乱,梁元帝萧绎自立于江陵,之推任散骑侍郎。
承圣三年(554),西魏破江陵,之推被俘西去。
他为回江南,乘黄河水涨,从弘农(今河南三门峡西南)偷渡,经砥柱之险,先逃奔北齐。
但南方陈朝代替了梁朝,之推南归之愿未遂,即留居北齐,官至黄门侍郎。
577年齐亡入周。
隋代周后,又仕于隋。
家训一书在隋灭陈(589)以后完成。
该书成书于隋文帝灭陈国以后,隋炀帝即位之前(约公元6世纪末)。
是颜之推记述个人经历、思想、学识以告诫子孙的著作。
共有七卷,二十篇。
分别是序致第一、教子第二、兄弟第三、后娶第四、治家第五、风操第六、慕贤第七、勉学第八、文章第九、名实第十、涉务第十一、省事第十二、止足第十三、诫兵第十四、养心第十五、归心第十六、书证第十七、音辞第十八、杂艺第十九、终制第二十。
作者简介:颜之推是南北朝时期我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诗人、文学家,他是当时最博通、最有思想的学者,经历南北两朝,深知南北政治、俗尚的弊病,洞悉南学北学的短长,当时所有大小学问,他几乎都钻研过,并且提出自己的见解。
他的理论和实践对于后人颇有影响,《颜氏家训》是他对自己一生有关立身、处世、为学经验的总结,被后人誉为家教典范,影响很大。
《颜氏家训》的来历:颜之推在北齐做官时,有一年,都城寿春被围困,在是否要逃往并州的问题上,齐帝与大臣崔舒发生了矛盾,崔舒联合同僚上表强谏,一定要迁都。
颜之推既怕得罪皇帝,又怕得罪崔舒,所以在签名时借故避开了。
结果,崔舒和他的同僚都被处死,颜之推却因在表书上没有签名,皇帝无法抓到他的把柄,再加上他学问高,有声望,而幸免于祸。
颜之推为了总结自己的人生经验,在晚年撰写了《颜氏家训》一书,要求他的家庭成员及后世子孙都能修身养性、独善其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