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管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全面性 全过程 全员性
QC——产品质量 小质量 SQC——产品质量 TQM——产品质量、过程质量
(大质量概念) QC——检验环节 SQC——检验、生产环节 TQM——全过程 QC——检验人员 SQC——检验、工序控制人员 TQM——全员
方法多样性 ——方法工具的多样性
(2)基本观点
1、质量第一观点 2、用户至上的观点 3、预防为主、持续改进的观点
(3)绘制排列图
数
件
(4)找主要因素: 尺寸不合格
粗糙度不合格
74.2%
93.3%
42.7%
134
99 60
尺寸 粗糙度 垂直度 不合格 不合格 超差
A类
B类
21 其他 缺陷
C类
100 累 90 计 80 频
率 (%)
50
7、直方图作法及观察分析(形状分析、与质量标准比较)
(1)作法
①计算极差R=最大值—最小值 xmax xmin
11、平均数-极差控制图的绘制 12、控制图的观察分析(判断标准) 13、二图一表的如何运用 14、PDCA循环的内容和特点 15、过程能力指数及不合格品率的计算 16、矢量图的绘制、节点时间的计算和关键路线的确定 17、六西格玛管理的含义 18、质量损失函数的计算 19、质量成本的构成计算和质量成本特性曲线 20、质量改进和质量认证
1、质量管理发展历史
现代质量管理
1987年 卓越绩效
六西格玛管理
ISO9000
1961~至今 1979年
零缺陷理论
1961年 全面质量管理TQC(totaol quality control)
1937年
统计质量控制SQC
~1937年
质量检验
TQM 全面质
量管理
2、全面质量管理的特点及基本观点
(1)特点: 三全一多样
(明示的、通常隐含的,或必须履行的需求或期望)
③顾客满意: 顾客对其要求已被满足的程度的感受
(组织或个人、内部或外部)
满意程度= 实际感受 -顾客期望 ≥0 ——顾客忠诚 <0 ——顾客抱怨
(2)有关管理的术语
所追求的事物
(作为目的)
指导和控制 质量活动
向组织管理 者提供信任
质量 方针
质量目标
质量管理体系
满足顾客和其他相关方要求的能力 满意性质量—生态市场
适用性质量:满足顾客要求的能力(朱兰)—买方市场 产品质量
符合性质量:符合标准的能力(克劳士比)—卖方市场
1、性能
质量 (质量特性)如硬件质量特性
2、耐久性 3、可靠性 4、安全性
5、经济性
过程质量
6、外观
②等级:对功能用途相同但质量要求不同的产品、体系 或过程所作的分类或分级
5 48.5~51.5
6 51.5~54.5
7 54.5~57.5
8 57.5~60.5
9 60.5~63.5
合计
—
—
④统计频数 fi
频数 fi
2
2 16
18 23
17 18 3
4 100
⑤画直方图
频数
23
20
18
16 15
10
5 22
17 15 34
1 2 3 4 5 6 7 8 9 组号
(2)平均值 x xf 5024 50.24分钟 f 100
标准差 s
(x x)2 f
f
2694.2401 5.19分钟 100
颁布范围 B 6s 65.19 31.14分钟
组号
1 2 3 4 5 6 7 8 9 合计
频数分布表
组界
36.5~39.5 39.5~42.5 42.5~45.5 45.5~48.5 48.5~51.5 51.5~54.5 54.5~57.5 57.5~60.5 60.5~63.5
(7)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 (8)互利的供方关系
6、排列图的绘制及ABC分类法 (1)收集数据:
北京内燃机厂机加工车间,对曲轴不合格品共198件进行全数检查
分类,其中尺寸不合格52件,粗糙度不合格27件,垂直度超差26件,尺 寸和粗糙度都不合格的38件,尺寸、粗糙度和垂直度都不合格的34件, 尺寸不合格且有其他缺陷的10件,其他缺陷11件。试用排列图法找分析 不合格的主要因素。
(2)作频数分布表
缺陷
频数(件)
尺寸不合格 52+38+34+10=134
粗糙度不合格 27+38+34 = 99
垂直度超差 26+34
= 60
其他缺陷
10+11
= 21
合计
314
频率(%) 42.7 31.5 19.1 6.7
100.0
累计频率(%) 42.7 74.2 93.3
100.0 —
频
②确定组距和组数
63 38 25分钟
组数: K 10
组距: h R 25 2.5 K 10
取 h 3分钟
③计算组界
第一组下限:xmin
h 2
38
3 2
36.5
频数分布表
组号
组界
频数统计
1 36.5~39.5 2 39.5~42.5 3 42.5~45.5 4 45.5~48.5
质量管理
质量策划 质量控制
质量改进 内部 质量保证
质量总的意图和方向
建立并实现质量方针 和质量目标的体系 设定作业过程 和相关资源 达到质量要求 提高有效性和ISO9000系列标准的八项质量管理原则
(1)以顾客为中心
(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2)领导作用 (3)全员参与 (4)过程方法 (5)管理的系统方法 (6)持续改进
期末复习
考试形式:闭卷 题型:单项选择题:1分×15=15分
问答题:5分×4=20分 计算题:10分×5=50分 案例题:15分×1=15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考试工具:尺和带计算器,
(不能用手机计算)
期末复习提纲
1、质量管理发展历史 2、全面质量管理的特点及基本观点 3、质量管理的基础工作 4、ISO9000系列标准有关质量及质量管理的术语 5、ISO9000系列标准的八项质量管理原则 6、排列图的绘制及ABC分类法 7、直方图作法及观察分析(形状分析、与质量标准比较) 8、相关分析及回归方程的计算 9、质量因素、质量的波动性及规律性 10、单值-移差控制图的绘制
(重视设计、制造过程的观点)
4、用数据说话的观点 5、重视人的观点
3、质量管理的基础工作
(1)标准化工作 (2)计量工作 (3)质量信息工作 (4)质量教育工作 (5)质量责任制工作 (6)质量管理小组活动
(QC小组活动)
4、ISO9000系列标准有关质量及质量管理的术语 (1)有关质量的术语
①质量:产品、体系或过程的一组固有特性
—
组中值xi
38 41 44 47 50 53 56 59 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