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2020高中语文 课时分层作业13 辛弃疾词三首 鲁人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最新2020高中语文 课时分层作业13 辛弃疾词三首 鲁人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课时分层作业(十三) 辛弃疾词三首一、基础运用层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玉簪.(zān) 阑.干(lán ) 凤箫.(xiāo) 妩.媚(wǔ) B .浊醪.(láo) 庶.几(shū) 援.例(yuán ) 遥岑.(cén ) C .螺髻.(jì ) 堪脍.(huì) 揾.英雄泪(wèn) 鲈.鱼(lú) D .搔.首(sāo) 沉酣.(hān ) 阑珊.(shān) 蓦.然(mù) A [B 项,庶.几(shù );C 项,堪脍.(kuài);D 项,蓦.然(mò )。

] 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导学号:61612089】A.⎩⎪⎨⎪⎧断鸿..声里(孤雁)江南游子..(作者自指) B.⎩⎪⎨⎪⎧把吴钩..看了(泛指刀剑)倩.何人(请) C.⎩⎪⎨⎪⎧揾.英雄泪(擦拭)玉壶..光转(玉做的壶) D.⎩⎪⎨⎪⎧遥岑.远目(小而高的山)交游零落..(稀少) C [C 项,玉壶:玉雕的灯。

一说指月亮。

]3.下面两副对联所吟咏的对象分别是( )【导学号:61612090】①铜板铁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②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金石录里漱玉词中文采有后主遗风。

A .苏轼、李清照B .辛弃疾、李煜C .苏轼、李煜D .辛弃疾、李清照D [①是郭沫若为辛弃疾纪念祠题写的对联。

上联是颂其继承了苏词豪放的特点,在创作中取得了较高的成就,下联“美芹”指辛弃疾的《美芹十论》,其中陈述了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统一中国的大计,“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是说辛弃疾希望南宋小朝廷不要偏安江南一隅,而要立志收复失地,表示了他“男儿到死心如铁”(辛弃疾词《贺新郎》中的句子)的豪情壮志;②是郭沫若题李清照纪念堂之联。

上联描述李清照故居的优美环境,“大明湖畔趵突泉边”交代了李清照是山东济南人;下联突出李清照和赵明诚夫妇的传世之作以及李清照的文学风格,《漱玉词》为李清照之词集,《金石录》则是李清照丈夫赵明诚的著作,“文采有后主遗风”则说明李清照与南唐后主李煜同为婉约派代表词人。

]4.下列各句中,没有运用典故的一项是( )A.树犹如此B.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C.求田问舍D.休说鲈鱼堪脍B[A项,桓温;C项,陈登;D项,张翰。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导学号:61612091】(1)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描写楚地秋色无际、秋水辽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以季鹰的典故作比,写自己纵然乡思无限,却有乡难归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青玉案元夕》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把人带进“火树银花”的节日狂欢之中。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是《贺新郎》全篇警策。

词人因无人可喜,只好将深情倾注于自然,不仅觉得青山“妩媚”,而且觉得似乎青山也以词人为“妩媚”了。

【答案】(1)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2)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3)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4)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6.阅读下面这篇短文,在文后的横线上填写结论性的句子。

(不超过30字)【导学号:61612092】辛弃疾以其杰出的爱国词,在我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

其传世词六百多首,抒发爱国情怀的作品占三分之二以上,数量之大,自有“词”这种诗体以来,一千四百年间,尚无人能望其项背。

爱国是辛词的一大主题。

生态则是辛词的又一大主题。

一册稼轩词,展卷读去,从卷首到卷末,满纸山川之美,草木之秀,让人目不暇接,间以风雨之声,鸟虫之鸣,让人心动神驰。

还有词人与青山的深情对视,与苍松的幽默调侃,与鸥鹭的真诚结盟,更有对白鹭的生态建议,让人的心灵受到难得的洗礼和升华。

辛弃疾的生态词,是我们尤其应该珍惜的人文精华。

所以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这两个语段写了两个内容,第一个语段写辛弃疾对爱国词的贡献,第二个语段写辛弃疾对生态词的贡献。

因此,我们就可以整体把握文意,找到结论性句子的答案了。

【答案】辛弃疾是我国最伟大的爱国词人,也是我国最伟大的生态词人。

7.在下面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字。

民族根据文化而凝聚与认同,由文化而相互区分,所以,____①____。

民族是由文化关系结成的社会群体,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家园,然而____②____。

对文化的层次、结构有多种划分的方法,如认为文化分为实物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

然而不论以何种方法划分,____③____,是文化中起主导作用的、积极能动的部分。

而在观念文化中,决定民族的凝聚、认同并推动其发展的精神力量,既包括一些科学认识的根本原则,如世界观、方法论等,也包括信仰、价值理念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第①处,从前后文的论述看,说的应是民族与文化的关系,由“所以”一词可知该处应填入的是结论性语句。

第②处,横线前的“然而”一词表示转折,表示从另一方面来说,根据后文的“对文化的层次、结构有多种划分的方法”可知,此处说的应该是“文化是分层次、有结构的”。

第③处,后文是对“观念文化”的分析说明,既然其是“起主导作用的、积极能动的部分”,显然其“处于核心地位”。

【答案】①民族的根本在文化②文化是分层次、有结构的③观念文化处于核心地位二、阅读提升层8.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辛弃疾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词人远看之景,天水交融,气象阔大。

B.“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运用了拟人、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山,生动形象。

C.开头两句是纯粹写景,至“献愁供恨”三句,点出“愁”“恨”两字,感情由平淡渐趋强烈。

D.“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是直抒胸臆,此时作者思潮澎湃,心情激动。

B[B项,没有运用排比。

](2)在这首词中,作者是通过哪些方法来表现自己的“登临意”的?请分析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词人的“登临意”是这首词的核心,登高望远,怀乡忧国,英雄无用武之地。

词人为了表达这种思想情感,先写登临景,再直接写自己的行为,最后用一连串的典故暗示。

能结合词的内容分析即可。

【答案】①词人用对秋天里的青天、流水、远山、落日、征鸿等自然景物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凄清的意境,以烘托“登临意”。

②又通过看吴钩、拍栏杆的动作来表达自己的“登临意”。

③再用张翰、刘备以及桓温等历史人物的典故来阐发自己的情感。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导学号:61612093】水调歌头辛弃疾落日古城角,把酒劝君留。

长安路远,何事风雪敝貂裘。

散尽黄金身世,不管秦楼①人怨,归计狎沙鸥。

明夜扁舟去,和月载离愁。

功名事,身未老,几时休。

诗书万卷,致身须到古伊、周。

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

何处依刘客,寂寞赋登楼②。

【注】①秦楼:汉乐府《陌上桑》曰:“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

”此处以秦楼人指代妻室。

②赋登楼:东汉末年,王粲避难荆州,依附刘表,曾登城作《登楼赋》,述其思乡怀国之情和怀才不遇之忧。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送别词,开篇两句起笔突兀,开宗明义,既交代了送别的时间、地点,又通过“落日”“酒”等意象表现了“离愁”。

B.“和月载离愁”不仅通过“月”这一意象烘托“离愁”,还化虚为实,使抽象的“离愁”成为可“载”的具体形象。

这与李清照《武陵春》中“载不动许多愁”有异曲同工之妙。

C.“诗书万卷,致身须到古伊、周”,肯定了友人杰出的才学,希望友人此行能有远大的目标,像伊尹和周公一样成为国之栋梁。

D.本词使用了伊尹、周公、班超、王粲等典故,这些典故文字简洁、直白深刻,富有感染力,体现了辛词长于用典的特点。

D[D项,“直白”有误,应为“含蓄”。

](2)请分析“何处依刘客,寂寞赋登楼”两句的用典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对诗歌用典手法的鉴赏,首先要理解典故意,再把握作者的情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