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动物临床诊疗技术课程标准

动物临床诊疗技术课程标准

动物临床诊疗技术课程标准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动物临床诊疗技术》课程(学习领域)标准制订《动物临床诊疗技术》课程开发组时间 2008年5月动物临床诊疗技术课程标准课程名称:动物临床诊疗技术适用专业:畜牧兽医专业第一部分前言中国是农业大国,畜牧业是农业经济的支柱产业,畜禽养殖业由放牧发展到圈养,舍饲,尤其是近几十年来发展到了高密度、集约化饲养,这使畜禽养殖的疾病问题愈来愈显现出来。

伴随着养殖数量的大量增加,各种动物疾病随之增多,病情也越来越复杂化,每年由于动物疾病的发生和死亡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十分巨大,严重地制约了畜牧业的发展。

所以,动物临床诊断和治疗技术显得越来越重要。

要想保证畜牧业健康发展,扑灭动物疾病,必须首先建立正确的诊断,再进行一系列的防治措施,这就需要大批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和生产技能的高素质的畜牧兽医高技术人才来实现,畜牧业高等职业教育必须要适应这种变化,必须在人才培养目标进行重新定位、课程内容的重构、教学观念、学生学习方式、教学评价方法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改革。

畜牧兽医专业《动物临床诊疗技术》课程标准的制定,是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之下,总结多年教学及教学改革中经验和不足,借鉴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课程开发,将兽医临床领域的主要技术环节和技术规范融入教学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团队意识和敬业精神。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动物临床诊疗技术是畜牧兽医专业骨干课之一,是动物疾病治疗的重要环节和关键技术之一,是劳动社会保障部设有农业行业的特有工种--“兽医化验员、动物疫病防治员”核心内容。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与训练,使学生具有动物临床检查,实验室化验,外科手术,动物疾病处置的能力,能使动物疾病得到及时的治疗,减少经济损失,使畜牧业健康发展。

二、课程标准的设计理念1.打破学科体系的束缚动物临床诊疗技术标准研制小组通过大量的市场调研,充分考虑到动物临床诊疗技术的实用、学生发展的需要和社会需求等方面,打破了原有的学科体系,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了全新的以“动物临床诊疗技术”为主线的课程体系。

围绕“动物临床诊疗技术”,精心设计4个教学情境。

2.克服“繁难多旧”意识标准研制组针对传统教学大纲“繁难多旧”的问题,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找出问题的主要症结,并大刀阔斧地“动手术”,大量删减头颈部、胸部及胸腔器官、腹部及腹腔器官、脊柱与肢蹄的检查、CT、建立诊断的方法与原则等知识,引入兽医化验员、动物检疫检验员的职业标准和新技术,使标准内容更贴近于临床应用,具有可操作性。

3.突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标准研制组将探究性学习列为标准的永恒主题,改变以往学生学习方式,使学生能够主动攻取兽医临床相关知识,体验兽医临床工作过程与方法,理解临床技术本质,形成科学的探究能力以及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发展创新精神。

4.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课程标准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纳入科学素养的范畴,重视全面提高学生专业素养。

专业素养不仅包括对动物临床诊疗技术知识的要求,也重视学生在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要求。

三、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1.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发课程原大纲内容片面追求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大纲内容主要是教师授课提纲。

教学目标偏高,脱离生产实际,没有过多考虑学生的学习效果。

借鉴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发课程,对标准内容进行重构,使之与生产实际岗位对接。

通过大量市场调研,多方征求意见,对畜牧兽医专业职业岗位进行分析,划分学习领域(课程),将本门课程分为4个学习情境和若干个单元,单元内容、目标及工作过程等均作详细说明。

2.教学目标定位准确以绝大多数学生能完成为基准制定教学目标,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习自由度。

取消“了解”、“理解”“掌握”、“熟练掌握”等词语,多用数词和量词阐述,一目了然,使目标定位准确,对教学目标的描述精准,层次清晰。

3.知识、能力、情感按照畜牧兽医专业教学方案的基本要求,根据学生自身发展的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充分体现了专业培养目标之下《动物临床诊疗技术》课的知识、技能、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的要求。

4.增加评价标准,便于对课程效果进行测评对标准的实施建议、学习情境设计、教学资源开发等均有明确规定,使标准更具有可操作性和实效性。

增加课程评价内容使标准正真成为教学行为的规范。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一、总目标1.获得兽医临床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律。

2.能独立对动物进行常规检查,诊断,治疗。

具有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养成良好思维习惯。

3.能认真遵守行业法规和职业技术规程,环保意识强。

4.具有吃苦耐劳精神,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爱岗敬业。

二、具体目标1.能对家畜进行保定,基本体征检查。

2.能确定动物听诊部位,能辨别正常听诊音与病理听诊音。

3.能确定动物叩诊部位,能辨别正常叩诊音与病理叩诊音。

4.能正确对动物进行触诊,硬度与病理变化能辨别正常叩诊音与病理叩诊音。

5.能准确确定常用穿刺部位,能根据穿刺液内容物的性状诊断疾病。

6.能准确进行血、尿、便、乳常规检查。

7.能熟练使用常用器械检查与诊断疾病。

8.能应用诊疗器械:B超、心电机、X线机进行临床检查与诊断。

9.能熟练进行注射给药、投药技术。

10.能完成常规的理疗操作。

11.能熟练进行手术前的准备工作、学会简单的外科手术技术。

12.能独立完成疾病处置。

三、内容标准(136学时)学习领域6:动物临床诊疗技术三、学习情境详细描述表6-3 学习情境6.1描述表6-4 学习情境6.2描述表6-5 学习情境6.3描述表6-6 学习情境6.4描述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一、教材编写建议1.教材编写要充分体现高职特色,在教学方案及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注意与工作过程相衔接,融“教、学、做”为一体。

2.教材应体现畜牧业规模化、现代化发展的要求,体现行业新知识、新工艺、新技术。

3.教材要以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思想性。

弘扬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4.教材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和想象,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

5.教材要提倡学生探究性学习,具有启发性。

6.教材内容的安排应避免繁琐化,突出重点,加强整合,通俗易懂,便于自学自测。

注重情感态度、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注意学生综合素养的整体提高。

7.注重现代办公技术的应用,对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具有引领作用。

8.教材语言精练,深入浅出,图文表并茂,有条件可配套声像教材,全方位、多角度展现行业生产工艺和技术。

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1.除编写特色教材外,应为学生提供或介绍专业课外参考书、教学挂图、标本模型、声像光盘等资料和材料,为学生学习搭建良好平台。

2.课程开发组或课程教学团队应结合行业生产特点和课程总目标的要求,开发多媒体课件,构筑网络资源库,提高教学效果。

3.投入专项奖金,建立、完善一批融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支持服务功能于一体的省内较先进的实训基地,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学团队,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社会认可度。

4.加强与国内大中型畜牧生产和加工企业合作,共同创建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展订单教育和学生顶岗实训。

三、教学建议1.教学中要始终贯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教师对教学情境、实施过程,技术路线、教学评价等教学环节精心设计,多给学生表现和参与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改变原黑板上养猪、课堂上种地的教学方法,将教学场景更多地移向专业实训室、操作场、生产一线现场。

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抓住实验、实训、顶岗实习三个环节,使学生的操作技能有一个较大突破。

3.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

教学中要注重基本知识和基本素质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

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使学生持续发展。

4.构建与职业岗位需求相适应的实践、实训体系,在加强对学生技能培养,强调标准化、规范化操作的前提下,重点加强动物临床检查、实验室化验、手术治疗等方面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5.把握以工作过程开发课程路径,教学过程就是生产技术规程。

6.学生数量超过30人时,各实践环节和工作过程应分组进行,每组人数最好在15人左右。

7.教学中要做好始终树立安全、节俭意识。

由于课程的特殊性,在家畜保定,操作规程、劳动保护等方面要达到标准化,要防患于未然,注意人畜安全,反对浪费。

四、评价建议1.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2.突出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

3.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更应重视定性评价。

学校和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档案资料和考试结果进行分析,客观地描述学生学习的进步和不足,并提出建议。

用最有代表性的事实来评价学生。

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

4.实施评价应注意“内视,外视和个视”评价。

可采取教师对学生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的方法。

还应让合作企业、毕业生用人单位、学生家长等参与评价活动。

5.根据各教学情境目标的要求,抓住关键,突出重点,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