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职、三年学制兽医专业《兽医临床诊疗技术》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兽医临床诊疗技术
课程类别:职业能力课
适用专业:兽医
一、前言
(一)课程性质
兽医临床诊疗技术是现代兽医科学中的专业核心基础学科之一,是集理论性与应用性为一体的职业能力课。
本课程主要学习动物疾病诊断和治疗的理论和技术,是兽医专业职业素质基础课与职业素质能力课的桥梁,是进一步学习动物疾病防治课程的基础。
(二)课程设计理念
1、兽医临床诊疗技术是依据“兽医专业工作任务职业能力一学习分析、兽医专业工作任务职业延展能力--学习分析表”中动物疫病防治员、动物检疫检验员、兽医化验员、宠物医师岗位工作项目设置的。
其总体设计思路是,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基于工作过程的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项目任务为对象,组织学生通过完成这些工作任务来学习相关的知识、培养相应的职业能力。
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相关理论知识均与所要完成的项目任务有密切联系,并充分考虑了高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融合“动物疫病防治员、动物检疫检验员、兽医化验员、宠物医师”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
课程的教学过程通过校企合作校内外实训基地(尤其是“厂中校”、“校中厂”实践教学基地)、教学资源库、校企对接教学等多种途径进行,采取工学结合等形式,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
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引入第三方评价,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
2、该门课程的总学时为IOO
以基于工作过程得课程开发理念为指导,以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
o
素养养成为重点,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融合“动物疫病防治员、动物检疫检验员、兽医化验员、宠物医师”职业资格标准,以动物疾病防治为典型工作过程,以来源于临床实际案例为载体,以学做一体化的教学实训室为诊治与学习场所,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
通过教学模式设计、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手段的灵活运用、教学目标的开放性设计、教学考核方法改革等,保证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培养。
(三)设计思路
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按照“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人才共育”的办学模式,积极
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以实践能力考核为主的课程评价方法,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具体措施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基于岗位工作任务职业能力和延展能力分析,构建课程体系;
•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设计教学内容;
•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目标,重视实践教学;
•融合职业资格标准,推行双证书制;
•校企合作,共建“厂中校”、“校中厂”实践性教学基地;
•校企合作,形成实践技能课主要由企业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
二、课程目标
•(一)知识目标:
•掌握动物的基本检查与一般检查;
•建立诊断的方法与程序;
•掌握系统检查的理论;
•掌握实验室检验、仪器诊断的理论;
•掌握临床治疗技术理论。
(二)素质目标
•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心理素质;
•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包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等;
•培养良好的团队协作、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
•培养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
(三)能力目标
•具有分析畜禽疾病原因、机理及预后的能力;
•具有开方、用药的能力;
•具有预防控制畜禽疫病的能力;
•具有对畜禽饲养环境进行控制的能力; ∙具有诊断和治疗动物疾病的能力;
•具有对畜禽疾病检测能力;
三、课程内容和教学要求
四、课程实施建议
(一)课程的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是培养学生在疾病诊治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难点是如何结合临床病例进行教学实施。
解决办法是通过与企业合作建立校内外实践性教学基地,为学生实训提供条件;多种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再配以课外作业、临床见习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不断提升校内实训基地(尤其是“校中厂”建设)软硬件的投资建设;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对企业更深层次的认识能力;建设和完善课程的教学资源,加强网络教学和远程教学,实现校企教学对接,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多种渠道的便利条件;加强任课教师双师素质能力的培养,增强其教学能力等。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1.教学方法:
本课程主要采用病例分析法、现场教学、课外实践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2.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课堂教学以多媒体电子课件(PPT电子教案)为主,配合使用黑板板书。
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用电子课件制作大量内容丰富的教案,在配以案例、习题等内容,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网络教学:利用多媒体一体化教室、校园网等资源优势,构建本课程的教学网站,通过网络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
包括教学大纲、教学实施计划、电子教案、PPT课件、习题及答案、试卷、实习计划、案例、论文等。
学生可以利用课下时间自主学习,开阔视野。
校企对接教学: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将养殖场生产过程、兼职教师现场讲课适时传到课堂。
3.教学评价
(1)教师应注意总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
教师应充分发挥教学评价在教学中的正面导向作用,积极引导学生真正改变学习方式,提高终身学习能力。
(2)教师应结合探究活动的全过程评价学生的探究能力。
应该对学生表现出来的探究能力进行评价。
注重校内外的综合评价。
(3)增加过程性评价的比例,减小总结性评价的比例。
建议平时的作业、
教学活动、课堂提问、考勤率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作为总成绩的40%。
结业考试占总成绩60%
o
各主要任务模块可参照表2进行评价。
表2兽医临床诊疗技术课程评价体系
考试说明:
考试时间:90分钟。
考试方式、分制与分数解释:采用闭卷、笔试的方式,以百分制评分,60分为及格,满分为100分。
题型比例:选择题30%;判断题10%;简答题40%;论述题20%。
4.教案编写建议
教案是教师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个人教学实践和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编写教学实
施方案,教案的编写应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以利于教学的组织和围绕学生知识的学习以及职业能力的培养开展教学。
一般包括以下几项:
教学内容及教学组织
教学方法的选择
学习情景设计
课后作业与课外学习
5.教材编写建议
(1)教材编写应体现课程标准的基本思想和内容要求,是在课程标准基础上的一次再创造。
(2)教材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同时也应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
(3)教材内容的选择应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反映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需求。
教材内容的呈现应多样、生动,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4)教材的难易程度与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现状相适应,有利于学生实际达成教学目标,实践活动应具有可操作性。
(5)教材应突出实用性,要与生产实际相结合,把本专业领域的实际和发展趋势及一些新的理论和操作要纳入其中,理论和实际密切结合。
6.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教师应积极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改变仅仅依靠教材开展兽医临床诊疗技术教学的传统做法。
(1)学校教学设备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完成《兽医临床诊疗技术课程标准》规定的课堂教学、实验教学以及科技活动等教学活动的必要物质条件。
(2)兽医临床诊疗技术是一门实践科学。
因此,应高度重视学校实验室建设,积极营造良好的实验、实践环境,同时也应鼓励学生和教师充分利用身边的实践场所,设计富有创造性的实验和实践活动。
(3)学校图书馆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4)充分重视信息化课程资源的利用,包括各种教学软件、网络上的教育资源等。
(5)充分发挥校内奶牛场、动物医院的实训功能,以学生参入生产、参实际临床病例的
诊疗进行实训,以达到课程目标要求。
(6)充分发挥校外实训基地的作用,通过参观、见习等方式,让学生与实际生产结合,多接触实际临床巩固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