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文化常识之官职

古代文化常识之官职


• 拜:授予官职。
如: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征拜郎中。《张衡传》
• 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 如:延、至治间,选丞相东曹掾。《元史•贾鲁传》
• 除:任命,授职。
如:寻蒙国恩,除臣冼马A。《陈情表》
50
• 授:授给、给予官职。 如:秦定初恩授东平路儒学教授。 《元史•贾鲁传》
• 封:指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
临洞庭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孟浩然,盛唐诗人,山
水诗之先行者。多年苦
学,进京赶考,名落孙
山。遂干谒丞相张九龄,
作五言律,希望张丞相
能引荐自己。
A
22
近试上张水部 洞房昨夜停红烛, 待晓堂前拜舅姑。
唐朱庆馀,字可久,诗 学张籍,近体尤工,清 丽浅切,而巧思动人。 临考前干谒水部员外郎
A
10
【尚书】 国家部委的部长
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 隋、唐后确定六部为吏、户、 礼、兵、刑、工,各部以尚 书、侍郎为正副长官。
A
11
吏部尚书:掌管全国文武官吏考核赏罚。 户部尚书: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 礼部尚书:主管礼仪、祭祀、学校、科 举和外事活动。 兵部尚书:统管全国军事。 刑部尚书:掌管全国司法和刑狱。 工部尚书:掌管全国屯田、水利、土木、 工程、交通等。
妆罢低声问夫婿, 画眉深浅入时无?
张继,作七绝。朱庆馀 自比新媳,把张籍比作 舅姑(公婆),新媳即
将拜见舅姑。巧借新婚
后张籍引荐,敬宗宝言历事,二画年眉为,题可,引久发 进 士及酬第朱,庆官馀秘书省校“委书深婉浅表郎入达。时 自无己?渴”望之被问引,
越女新妆出镜心,
荐的心愿。
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
A
17
其余官职见学案。
A
18
官位因何而来?
A
19
一、科举取士
A
20
二、干谒
为谋求禄位而请见当权的人, 干谒之风源于汉盛于唐。
A
21
干谒诗
古代文人向当权者展示才干所赋诗歌,曲折含蓄地表 露入仕为官的愿望。被谒者非贤即贵。作为干谒诗, 最重要的是要写得得体,称颂对方要有分寸,不失身 份。措辞要不卑不亢,不露寒乞相,才是第一等文字。 文坛上有两首著名的干谒诗。
• 守:代理官职。
如:初平中,北海孔融召为主薄,守高密令。
A
33
六、罢免官职专用语
• 罢:免去,解除官职。 如: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臧等。
• 绌、黜:废掉官职。 如: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封建论》
• 免:罢免。 如:免官削爵。《汉书"贡禹传》
• 夺:削除。 如: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
A
A
31
四、调动官职专用语
• 调:变换官职。 如:调为陇西都尉。《汉书"袁盎传》
• 转、徙:调动官职。 如: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 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 改:改任官职。 如:改刑部详覆官。《宋史•王济传》
• 出:京官外调。 如: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
A
32
五、兼代官职专用语
• 兼:兼任。 如: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
如: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 • 起:起用人任以官职。
如:鲁居丧服阕,起为太医都事。《元史•贾鲁传》 • 察:考察后予推荐,选举。
如:郡察孝廉,州举茂才。《三国志•吴主传》 • 仕:做官。
如: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 • 仕宦:做官,任官职。
如:汝是大家子,仕官于台阁。《孔雀东南飞》 • 仕进:进身为官。
来源于官职名称的姓
司马、司徒、司空、司寇
史、理、钱、宗、帅、宫
宰、庾、师、上官、宗政
吕、路、左、羊、曲、巫、
弓、山、全
A
1
古代文化常识
——古代官职
A
2
➢考点阐释
文化常识的考查,是2015年新增题 型,从题目考查的内容来看,考查 重点侧重于古代常见的文化常识, 比如,官职的名称、职责及升迁, 字、号、谥号等名词称谓,吉凶等 礼仪制度。
A
29
二、提升官职专用语
• 擢:在原官上提拔。
如:擢为后将军。《赵充国传》
• 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
如:山涛作冀州,拔三十余人。
• 迁:一般指提升。
如:文帝说之,超迁,一岁至太中大夫。
• 陟:进用。
如: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
• 晋、进:晋升官职,提高职位或级别。
如:成语“加官进A爵”
30
A
7
地方父母官
郡守:郡的行政长官。 太守:郡的行政长官。 知府:郡的行政长官。 刺史:郡的行政长官。 知州:州的行政长官。 知县:县的行政长官。
A
8
课本官职大荟萃:
1、《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2、《张衡传》:“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3、《张衡传》“大将军邓骘奇其才.” 4、《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 5、《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我因恶了高太尉,生事陷害, 受了一场官司。”
A
12
吏部尚书 户部尚书 礼部尚书
人事部长
财政部长
宣传部长、外交部长 教育部长、文化部长
A
13
兵部尚书
刑部尚书 工部尚书
军委主席 国防部长
最高人民法院院长 最高人民检察院院长
农业部长 水利部长 建设部长 交通部长
A
14
先秦、西汉时是将军 的最高称号。
如汉高祖以韩信为大 将军,汉武帝以卫青 为大将军。
【巡抚】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 官,地位略次于总督。
【太守】战国称郡守,汉改太守,为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相 当于现在的市长。(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A
47
【教头】宋代军中教练武艺的军官。
【提辖】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训练军队、督捕盗贼 等事务。
【主薄】掌钱粮、户籍。相当于粮食局长或户籍局长。
34
七、辞官专用语
• 告老:官员年老。 如:时年已七十,遂隐上山,悬车告老。
• 解官:辞去官职。 如:得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 归养.
• 请老:古代官吏请求退休养老。 如:祁溪请老,晋侯问嗣焉。
• 乞骸骨:古代官吏请求退职,意思是使骸骨 归葬故乡。
如:龚在位五年,以老病乞骸骨。 • 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
A
3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文化常识,加深学生对传 统文化的热爱。 2、积累古代文化常识,提高学生对文 言阅读理解的能力。
A
4
古代官员的穿戴 乌纱帽
官服(圆领袍)
绅:衣带
鱼袋或玉饰
A
笏板 5
古代官职知多少?
A
6
中央三公:
• 太师、太傅、太保——周 • 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秦 • 丞相、大司马、御史大夫——汉 • 太尉、司徒、司空——后汉 • 太尉、司徒、司空——魏晋南北朝 • 太师、太傅、太保——后周 • 太尉、司徒、司空——隋唐
太史 长史 侍郎 侍中 郎中 丞相
太师 太傅 少保 尚书 学士 上卿
参知政事 枢密使 军机大臣 军机章京
•地方官职
节度使 经略使 太守 都督 巡抚
从事 知府 通判 县令 里正 里胥
A
43
A
44
【侍中】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 地位渐高,等级超过侍郎。魏晋以后,往往成为事实上的 宰相。 【侍郎】初为宫廷近侍。唐后侍郎为各部尚书的副职。
如:迈少恬静,不慕仕进。《晋书•许迈传》
A
51
二、提升官职专用语
• 升:升官。 如:升(鲁)台都事。《元史•贾鲁传》
• 擢:在原官上提拔。 如:擢为后将军。《赵充国传》
• 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 如:山涛作冀州,拔三十余人。李白《与韩荆州书》
• 迁:一般指提升。 如:文帝说之,超迁,一岁至太中大夫。《贾谊 传》
A
52
• 陟:进用。 如: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
• 晋、进:晋升官职,提高职位或级别。 如:成语“加官进爵”
• 加:加封,即在原来的官衔上增加荣衔,一般 可享受一世特权。
如:平剧盗赖文政有功,加秘阁修撰。《辛弃 疾传》
• 拜:按一定礼节授予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
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史记•廉颇蔺相如
6、《鸿门宴》:“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 7、《出师表》:“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
节之 臣。”
8、《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9、《孔雀东南飞》:“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
A
9
【丞相】 国务院总理
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 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简称 “相”。
(遣丞为媒人,主簿通语言)
【押司】宋官署名吏(低级公职人员)员职称。经办案牍等事。
A
48
嘉祐二年(1057年), 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 时曾在凤翔、杭州、密 州、徐州、湖州等地任 职。元丰三年(1080 年),因“乌台诗案” 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 林学士、侍读学士、礼 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 州、颍州、扬州、定州 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 被贬惠州、儋州。宋徽 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 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 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4] 。
• 领:兼任(较为低级的官职)。 如:桓温镇江口,复引(乔)为司马,领广陵相。
• 署:代理、暂任。
如:太守奇之,署守属监狱。《汉书•王尊传》
• 权:暂代官职。 如: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刘公嘉话》
• 假:临时的,代理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