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常识梳理之官职
第一阶段(夏商) 国家规模小,国家机构简单,没有明确分工。
君主——后 、王 后羿射日 卜、巫(祭祀的神职人员)史(记录王事活动) 管理政务的官员以尹、冢宰为尊,相当于后世的宰相
第二阶段(西周)
•中央官职地位最高“公”:
三公的副职
•次公一级的是“卿”:
、
冢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司空
•周王室分封同姓和异姓贵族到各地,成为大
√ 4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
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
5.“终养”又称“归养”,是指因亲人年老或病重
而辞官侍奉。( √ )
6.古代官吏告老退休称“致仕”,也称“休致”。 官员年老有病,由本人提出申请,获准后致仕,国家
√ 据其职位,给予一定的赏赐。( )
[拓展] 古代官吏的退休制,形成于春秋时期,汉代承
B 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卿”是对他人的敬称,“陛下”是对皇上的敬
称;“愚”是对自己的谦称,“臣”也是谦称。
B.“拜指”升迁指,授左 予官职。古时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有 “迁”“迁指谪贬”官 “转”“徙”“改”“移”“补”等,
其中“迁”“谪”都指贬官。
C.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
D.致仕,古代将官员退休称作“致仕”,
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
D 5.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学士”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 士等,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 B.“振恤”,即赈济与抚恤,即面对灾荒 来袭时,各级政府和民间做的相应的反应和 对策。 C.“诏”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 称诏。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 D.“致仕”,“致”意思是“获得”,“ 仕”意为“官职”,“致仕”指获得官职。
长史 秦时为丞相属官,如李斯曾任长史,相当于丞相的秘书长。
侍郎 初为宫廷近侍。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唐代始以侍郎 为三省(中书、门下、尚书)各部长官(尚书)的副职
给事中 皇帝禁中寄禄官。相当于元首生活或政治秘书。
地方官职
大政区称郡、州(宋代)或称省(清代), 长官分别称郡守、太守(或刺史)、巡抚。
军机大 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任职者无定员,一般由亲王、 臣 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兼任,称为军机大臣
参知政 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 事 事、枢密使、框密副使合称“宰执”宋代范仲淹、欧阳修、 王安石都曾任此职。
御史 本为史官,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于丞相,主管弹 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
学士 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唐以后指翰林学士, 成为皇帝的秘书、顾问,参与机要,因而有“内相”之称。
大将军 先秦、西汉时是将军的最高称号。
太师 指两种官职,①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② 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
尚书 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唐起是六部各部长官尚书、 副长官为侍郎。
• 1、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事务,是皇帝的 助手。
• 2、太尉,最高军政长官,负责管理全国军事 事务,掌握军权,战时听从皇帝的命令,可 凭皇帝的符节调动军队。
• 3、御史大夫,主要管理记事、监察,其地位 相当于副丞相,地位低于丞相和太尉,丞相 和太尉品秩为一万石,御史大夫品秩为二千 石。主要职责是管理图籍、奏章,监察文武 百官。御史大夫下设御史中丞;侍御史,弹
县丞:协助县令治理一县之事。相当于副县 长
主薄:掌钱粮户籍。相当于粮食局长或户籍 局长
口 诀
视事:任职。 下车:官吏初到任。 解褐:脱去粗布衣服, 喻入任为官。
1.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
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
√ 部、刑部、工部。各部“侍长礼郎部各官”一称,人在,尚明下书代设有四。尚司六书,一分部人别,为制左:从、仪右制隋唐
个;明清皇帝大多一人一个
C.“视事”指官吏到职办年皇号帝公,的,故称后呼“世,下即如以永车年乐”号皇作帝指为、官吏初到
任,“乞骸骨”指官吏因年乾老隆皇请帝求、康退熙皇职帝,等 “致政”、
“致仕”则指辞官或退休。
D. “年号”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
号,一个皇帝在位期间只使用一个年号。
郡之下是县,长官称县令或知县。 县以下的行政机构是乡,乡以下为亭(亭 长),亭以下为里(里正)
尹:西汉京畿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市长
知府:地方行政长官,总管州、县事务。相 当于省长(或省辖市长) 知州: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省辖市市长 知县: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县长
通判:府之副职。相当于副省长(或省辖市 副市长)
D 7. 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兼”、“领”均表示兼任官职,“行”、“守
”均表示代理官职,“署”“权”则表示暂代官职。
B.“表”即“奏表”,是古代臣子呈给帝王的一种
文书,常含表志陈情、诉一多说个则皇心十帝几曲所个用之。年如意号唐少高,则宗一如有个1《4, 出师表》
《陈情表》。
C 3.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是(
)(3分)
A.受禅,也叫禅让制,是中国上古时期以
来推举首领的一种方式,即群体中个人表
决,以多数决定。
B.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
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嫡可长子指”赴京都。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继封承制建王朝奉行长
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战国:实行中央集权体制,以国君为首,下 设相、将分掌文武。相是百官之长,一般由 文官担任,将是最高军事长官,职位次于相。
•各国在地方大多确立了郡、县两级制。郡行 政长官称为守,县行政长官称令。
第四阶段(秦至清末)
1.秦汉三公九卿制 2.魏晋南北朝中央官制 3.隋唐五代三省六部制 4.宋朝二府制 5.元朝的中央官制 6.明朝的内阁制 7.清朝的中央官制
六部制从隋唐
户 礼部部::管管典土礼地、户科口举、、赋学税校财等政等)开 直始延实续行到,清一末。
兵部:管军事,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
刑部:管司法刑狱,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
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
各部长官称尚书,副职称侍郎,下有郎中、员 外郎、主事等官职。
宰相 封建时代对君主负责的人称为宰相,其位置大致相当于今 天的"总理"或"首相"
• 在发展过程中,组织形式和权力各有演变, 至隋,才整齐划一为三省六部,主要掌管中 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审核与贯彻执行。各 不同时期的统治者做过一些有利于加强君主 专制的调整和补充。
三省六部
中书省:决策 三省 门下省:审议
尚书省:执行 尚书省下辖六部
六部
吏部:
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相
当于现在的组织部
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朱然
地位较高,故死为“卒”。
D.《三国志》和《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
“前四史”,其中《史记》分为“本纪”“世家”“
列传”“表”“书”五部分。
D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兼”、“领”均表示兼任官职,“行”、“守
”均表示代理官职,“署”“权”则表示暂代官职。
小诸侯,以拱卫王权。被分封的诸侯爵位有 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诸侯也把奴 隶和土地赐给卿、大夫、士他们父子相传, 世代相袭,这就是“世卿世禄”的官职制度。
•周的地方政权组织实行国野制。
第三阶段(春秋战国)
•春秋:诸侯各自为政,周天子已无权册封各
国职官。各国最高统治者国君之下设有总领 百官,主持朝政的官,各国的名称不一,泛 称“执政”。
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清吏司末,。掌嘉(礼、军礼)及管理学务、科 2.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举事考务,试;事主掌;客管祠清祭吏文清司官吏,司掌任,宾免掌礼吉及、礼接考、待凶外核礼宾、升 降、调动等,长官为吏事部务尚;精书膳。清吏司,掌筵飨等事务。
(√ )
3.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
× 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
劾中央和皇宫一切事;监御史,中央派到地 方各郡负责监督郡守的御史。
秦汉三公九卿制
• 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 严密的中央官制。它初创于隋朝,完善于唐 朝,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 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尚 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 工部。每部各辖四司,共为二十四司。
“致仕”指官 员辞职回家
D 6.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
,至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
经”为名。
B.“夷夏”泛指少数民族和汉人。“夏”是古代汉民族
的自称;在古代,以中原为中心,人们将处于东、西、
南、北方的少数民族分别称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
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 )
10.“解褐”指脱去平民穿着的粗布衣服,换上
√ 官员服饰,比喻开始进入仕途。( )
11.视事,指官员就职办公处理事务。如《左传•
√ 襄公二十五年》中“崔子称疾不视事”。古代表
示官员就职的词语还有“下车”。( )
12.下车,古代可以代指新任官吏就职。后来又
√ 常用“下车伊始”表示官吏初到任所。( )
枢密使 枢密院的长官。唐时由宦官担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担任, 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 力与宰相相当,清代军机大臣往往被尊称为“枢密”
太尉 元代以前的官称。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汉代称大司马
太史 西周、春秋时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 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管典籍、历法、祭祀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