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1、课本P12的探究说明: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2、课本P14的探究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课本P14图11--4的演示实验说明:真空不能传声。
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
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
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合1224km/h 。
4、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
(补充: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
在屋子里谈话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亮,原因是屋子空间比较小造成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不足0.1s ,最终回声和原声混合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利用: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深度、冰山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
测量中要先知道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测量方法是:测出发出声音到收到反射回来的声音讯号的时间t,查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则发声点距物体S=vt/2 。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1、声音在耳朵里的传播途径: 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2、耳聋:分为神经性耳聋和传导性耳聋.3、骨传导:声音的传导不仅仅可以用耳朵,还可以经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
这种声音的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
一些失去听力的人可以用这种方法听到声音。
4、双耳效应:人有两只耳朵,而不是一只。
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
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
这就是双耳效应.(三)、声音的特性1、音调:人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
课本P19的演示实验说明:音调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物体在1s振动的次数叫频率,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高。
频率单位次/秒又记作Hz。
人的听觉频率范围:20Hz至2×104Hz。
超声波:音调高于2×104Hz的声音叫做超声波。
次声波:音调低于20Hz的声音叫做次声波。
地震、火山喷发、台风、海啸等都伴有次声波产生。
有些次声波对人体有害。
超声波和次声波人耳都听不到。
2、响度:人耳感受到的声音的大小。
课本P21的探究说明: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
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响度还跟距发声距离的远近有关。
距发声体越近,响度越大。
3、音色:由物体本身决定。
人们根据音色能够辨别乐器或区分人。
4、区分乐音三要素:闻声知人——依据不同人的音色来判定;高声大叫——指响度;高音歌唱家——指音调。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1、从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噪声是指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
2、人们用分贝(dB)来划分声音等级;听觉下限0dB;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dB;为保证工作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70dB;为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50dB。
3、噪声的控制:防止噪声产生,阻断噪声的传播,防止噪声进入耳朵。
(五)、声的利用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例如;远处的雷声预示着一场大雨可能到来,利用声纳测海深,医生用听诊器给病人检查病情,利用超声波对孕妇作常规检查等。
声可以传递能量。
例如:医生利用超声波洁牙,外科医生利用超声波除去人体内的结石利用超声波清洗精密机械等。
(满分100分,时间60分钟)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将答案填写在下面的答题卡内.1A.声音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最大,在水中传播的速度最小B.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够听到声音C.只要听到物体在发声,那么物体一定在振动D.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随空气温度的升高而变小2.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振动得越快,声音的传播速度越大B.人说话是靠舌头振动发声的C. “公共场所不要大声说话”是要人说话的声音频率要低一些D.一切发声物体都在振动3.在操场上上体育课,体育老师发出的口令,近处的学生听到了,而远处的学生没有听清楚,其原因是A.远处学生听到的声音响度小B.老师发出的声音音色不好C.老师发出的声音频率低D.远处学生听到的声音振动幅度大4.人站在桥洞里说话时,听不到回声的原因是( )A.桥洞两端开口,不反射声音B.桥洞窄小,反射的回声跟原声混在一起分不出来C.桥洞反射的声音都从洞口跑掉了D.桥洞两侧反射回来的声音正好抵消5.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震耳欲聋”主要说明声音的音调高B.“隔墙有耳”说明固体也能传声C.“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根据音色来判断的D.地震、火山喷发、台风等都伴有次声波6.噪声严重污染环境,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已成为社会公害。
下列措施中不能减弱噪声的是A.机动车辆在市内严禁鸣笛B.学校将高音喇叭换成许多小音箱C.清除城市垃圾,保持环境整洁D.在城市街道两旁种草植树7.有一种电子牙刷,它能发出超声波,直达牙刷棕毛刷不到的地方,这样刷牙既干净又舒服。
关于电子牙刷,正确的说法是A.刷牙时,人听不到超声波,是因为超声波不能在空气中传播B.超声波的音调很低,所以人听不到C.超声波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D.超声波能传递能量8.下列四个句子:(1)这首歌调太高,我唱不上去;(2)引吭高歌;(3)她是唱高音的;(4)请勿高声喧哗.其中“高”字指音调的是( )A.(1)(2) B.(2)(4) C.(1)(3) D.(3)(4)9.古代的侦察兵为了及早发现敌人骑兵的活动,常常把耳朵贴在地面上听,以下解释错误的是A.马蹄踏在地面时,使土地振动而发声 B.马蹄声可以沿土地传播C.马蹄声不能由空气传到人耳D.土地传播声音的速度比空气快10.常有这种情况,人还毫无察觉的时候,狗、猫却已经竖起耳朵警觉地谛听,这是因为A.狗、猫比人的听觉频率范围广B.人比狗、猫的听觉频率范围广C.狗、猫比人的发声频率范围广D.人比狗、猫的发声频率范围广11.将敲响的鼓面用手一按,响声立即就消失了,下列原因中正确的是A.声波传到鼓内去了B.鼓面停止了振动C.鼓的振动变快了D.以上说法都不对12.电子琴能模仿各种乐器,在技术上解决的关键是能模仿各种乐器发出声音的()A.响度B.音调C.音色D.节奏13.有经验的养蜂人听蜜蜂翅振动的声音就能判断蜜蜂是刚飞出蜂巢采蜜还是采蜜归来这是因为A.蜜蜂翅振动的响度不同B.蜜蜂翅振动的音色不同C.蜜蜂翅振动的音调不同D.以上说法都不对14.下列的实验和实例,能说明声音的产生或传播条件的一组是( )①在鼓面上放些碎纸屑,敲鼓时可观察到纸屑在不停地跳动;②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当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③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比较两次的不同;④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锣声就消失了.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15.一场大雪过后,人们会感到外面万籁俱静.究其原因,你认为正确的是()A.可能是大雪后,行驶的车辆减少,噪声减小B.可能是大雪蓬松且多孔,对噪声有吸收作用C.可能是大雪后,大地银装素裹,噪声被反射D.可能是大雪后气温较低,噪声传播速度变慢16.人对着远处的高山大喊一声可以听到美妙的回声,一个人对着距离自己1360米远的高山大喊一声,他要听到自己的回声需A.1360秒钟B.680秒钟C.8秒钟D.2秒钟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7.用大小不同的力敲音叉,发声的不同。
敲击后,音叉的声音会逐渐变弱,这是因为音叉振动的越来越小。
18.水牛“哞哞”的叫声和蚊子“嗡嗡”的叫声相比较,______叫声音调高,_______叫声响度大。
19.“无声手枪”是在处减弱噪声的;在公路和住宅间植树造林是在减弱噪声的.20.苍蝇每分钟振动翅膀21120 次,山蜂每半分钟振动翅膀600次,蜜蜂在空中飞行时每10s振动翅膀4400次。
那么,它们振动翅膀发出的声音,音调最高的是,其次是,音调最低的是。
21.在班里举行小型音乐会,张刚同学在7个相同的水瓶中灌入不同高度的水(如图1),敲击它们,就可以发出“1,2,3,4,5,6,7”的声音来.这些声音的________不同.但瓶子的顺序排乱了,正确的瓶子编号是_________________.22.星期天,小明要试试自己制作的二弦琴的发声效果,需要调整琴弦的松紧程度,他这样做的目的是改变琴声的(填“响度”或“音调”)。
正在这时,有位同学在楼下叫他去打球,他一听是小刚,马上答应了。
他是根据声音的判断是小刚在喊他。
23.如图2甲所示,用竖直悬挂的泡沫塑料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泡沫塑料球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如图1乙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这个现象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4.如图3图所示,图中a、b、c、d是四种声音的波形图,从图形可知:图是噪声的波形.请提出一种控制噪声的方法.图2 图 325.在地球上做这样的实验:一人在一根较长的空心钢管的一端敲击一下,另一人在钢管的另一端耳朵贴近管口会听到两次声音,后一次听到的响声是经传来的,第二下响声是从传过来的;若在月球上做同样的实验,另一端的人会听到次声音。
三、实验与设计题(每空1分,共18分)26.如图4所示,将一只通电的小电铃放在连通于抽气机的玻璃罩内,请回答下列问题:(1)用抽气机把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将会发现(2)如果把空气又逐渐地通人玻璃罩内,将会发现(3)此实验说明了27.在图5中,小明与小刚用细棉线连接了两个纸杯,制成了一个“土电话”。
(1)他们用“土电话”能实现l0m间的通话,这表明。
(2)相距同样远,讲话者以同样的响度讲话,如果改用细金属丝连接土电话,则听到的声音就大些。
这一实验现象表明(3)如果在用土电话时,线没有拉直而处于松驰状态,则听的一方通过棉线(选填“能”或“不能”)听到对方的讲话声。
29.如图6所示,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先让一端伸出桌边短一些,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然后一端伸出桌边长一些,再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使钢尺两次振动幅度大致相同.比较两种情况下,第________次钢尺振动得快,它的音调________(填“高”或“低”),这说明音调与________有关。
28.在学习吉他演奏时,小华发现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他决定对此进行研究。
他提出以下猜想:猜想一:琴弦发出声音音调的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猜想二:琴弦发出声音音调的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猜想三:琴弦发出声音音调的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