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中的问题与对策——小学数学备课情况调研报告江西省石城县教育局教研室温颖红许荣华好课如歌,好课如诗,好课如画。
上好课,是教师的职责,也是教师追求的目标。
教师要上好一节课,就要认真、充分、精心地作好课前的准备工作——备好课,真正做到对教材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方法等深思熟虑,了然于胸,否则就会收效甚微,劳而无功。
为了了解当前课改中我县教师备课现状,分析备课中存在的问题,增强教师备课意识,改进备课方法,进而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力推动课程改革深入开展,为此,我们对全县数学教师备课情况进行了调查与研究。
为了全面、真实地了解情况,本次调研采用了“听、看、查、访”等方法。
听,听学校教学常规管理情况汇报;看,查看了32所小学教学常规管理方案及检查记录,观看了268节小学数学课堂现场教学;查,抽查了215名小学数学教师的教案;访,召开教师座谈会10余次,访问了160名小学数学教师。
一、问题及分析从调研的情况来看,在课改新理念的指引下,教师的备课有了可喜的变化,但也还存在明显的、不可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六重六轻”。
1.重形式轻内容备课是教师上好课的前提与基础。
但在现实中,仍有部分数学教师把备课仅仅当作应付县、校检查应做的一件事。
这种认识上的偏颇,加之评价机制的相对滞后,致使13.9%的教师在备课时,环节标题一应俱全,但过程设计字数寥寥无几。
如教学过程为:复习见书“P(多少页)”,新授讲解书“P(多少页)”上的例题几,练习、作业设计见“P(多少页)”。
整个过程只写了一个基本的框架,具体内容到底如何引入,如何展开,预期效果又将如何……一概不论,成为了典型的轻视内容,追求形式的形式主义。
2.重数量轻质量“工作做不做是态度问题,做得好不好是水平问题。
”这成为了部分教师的人生信条。
据调查统计,有98.6%的数学教师均能在上课前按课时备课,一节也不落下。
但其中有32.4%的教师是为了完成任务、应付差事。
他们敷衍对待,基本上不去用心研读教材,领会编者意图,更谈不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备课时东拼西凑抄一点,随随便便写一点,很少从实际出发揣摩这样的设计是否科学合理、行之有效,能否发挥它应有的教育价值,从而导致备课质量低下,实用性不强。
3.重教法轻学法在抽查教师的备课中发现,有78.5%的教师在备课中只是对教师运用什么样的方法进行教学有构思、有设想,如:实验法、操作法等,至于学生如何学,学生的知识停靠点、学习兴奋点、兴趣热点、认识盲点、理解难点在哪里以及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每节课让学生学会哪些方法、技巧,教师将作怎样的指导)很少涉及。
忽略了教育的目的重在教给学生一种思想、一种方法,让学生成为有理想、会学习的人的先进理念;忽略了“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的课改精神;忽略了“教是为学服务”的教育观念。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二年级上册“数学广角”中数的排列时,创设情境“11月份学校举办了冬季运动会,二(1)班有几个同学报名参加了。
他们的号码是1、2、3三个数中其中的两个数组成的两位数,你们知道二(1)班有多少个同学参加了运动会吗?”然后让学生分组操作,汇报结果,教师小结方法:“先把1放在前面,和2组成12,和3组成13。
”再提出要求:“你们能不能用老师的方法摆一摆?”学生又在教师的指令下操作。
大家都知道,数的排列应该让学生学会有序排列的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可教师只一味地注重自己的教,忽略了学生的学,没有给学生总结方法的机会,这势必影响学生的持续发展。
4.重借鉴轻创新支玉恒老师说:“备课一次,往往汇集了自身多少年的知识储备和人生经历。
”是啊,备课是教师不断挑战自我,提升自我的创新过程,是教师充分体现自己教学理念的重要途径。
此次调查,我们访问了160名教师,当问到“你是否会对别人预设的案例进行再创造?”时,统计结果如下:从表中可以看到,许多教师非常注重借鉴别人的经验,热忠于向名师学习,但对别人的经验多为拿来主义,认为专家预设好的案例无可挑剔,直接拿来用就行了。
很少教师能结合自身的阅历、知识水平以及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去审视案例,从而改造与创新,让备课成为自己个性化的创造活动。
5.重预设轻生成课堂教学是师生、生生之间有效互动的生成过程。
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设计弹性化的教学方案,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下时间和空间,为教学的动态生成创造条件。
然而,在现实中,有80.2%的教师过于谨慎,生怕课堂出“娄子”,在备课时写下教师上课的每一句话,计算好教学过程每一环节所需的时间,设计好每一个精细的问题,预测好每一个标准答案等。
这种过分重视课堂预设的备课,使教师在上课时一旦遇到课堂出现突发事件或“节外生枝”,就生拉硬扯地把学生拽回到既定的教学思路上来,这无形中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课堂气氛也显得格外沉闷,还使得“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这一理念成为一句空话。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四年级上册“笔算乘法”时,出示了题目“李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12小时,火车1小时约行145千米。
该城市到北京大约有多少千米?”然后引导学生列式。
在讨论计算结果时,不仅有用估算方法算出来的近似数,还有用笔算方法算出来的精确数,最后教师把精确数作为了问题的答案。
此时,马上就有一位学生抗议:问题问的是大约有多少千米,只要用近似数就可以了。
而教师却用“火车速度是大约的”这样一句牛头不对马嘴的话把学生拉回到预设的轨道。
其实,教师本意是想利用书上的例题引出笔算乘法,可不知是写时的笔误还是另有原因,在问题中加入了“大约”二字。
既然改编了题意,学生的观点就非常有道理,如教师能重视并加以引导,“你能发现有‘大约’二字只要用近似数就可以了,你真是长着一双慧眼,那如果去掉‘大约’二字又该怎样呢?”这样,教师不仅匡正了自己教学中的错误,也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可教师却只重视课堂的预设,忽略了课堂中精彩的生成资源,致使课堂中的闪光点擦肩而过。
6.重课前设计轻课后反思有许多教师认为,备课只是课前设计,教案写好了,课也就备完了,万事也大吉了。
其实,这是一个误区。
再好的备课只是一种框架、一种指向、一种预设的方案,它均需要在课堂实践中不断创新、不断丰富、不断完善,还需要在课后不断反思与总结。
据调查,仅有10.6%的教师能自觉地将备课活动引向课中、课后,并及时地进行课后反思,认真记录典型事例,精心总结成功经验,对失败的地方提出改进意见和措施,并对备课情况重新进行调整,使“备课——上课——再备课——再上课”循环往复,螺旋上升,从而促进教育教学,提升自身专业发展。
二、对策与思考根据以上问题,我们经过认真思考,特提出“五性”对策。
1.加强思想认识,增强教师备课的责任性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备课是上课的准备,是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和保证。
备课也是提高教师业务水平的重要环节。
“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的溪流来滋养它。
”教师的每一次备课,都是滋养“大河”的“溪流”,也正是一次次备课,才逐步促进了教师的文化和业务水平的提高。
另外,备课也是教师积累经验,探索规律,进行教育科研的重要环节。
备课在教学工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教师的自身专业发展中意义重大。
因此,我们要求教师要加强学习,提高思想认识,深刻领会备课的意义和作用,增强教师备课的责任性,促进教师积极行动,认真做好备课工作,自觉杜绝应付性备课,避免备课的形式主义和盲目主义,促使备课求真务实高效。
2.转变教学观念,提高教师备课的适应性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师的教学观念对其教学实践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这种新课程教学观,充分体现了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本。
因此,教师备课时要适应这种教学观的转变,在教学设计时要从考虑学生怎么学出发,体现“以学定教”的理念。
为此,教师应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和状况来设计课堂教学,要根据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来选择教学策略,从而使我们的基础教育达到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之目的。
3.吸纳学生参与,突出教师备课的针对性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学生并不是一无所知进入课堂的,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小到身边的衣食住行,大到宇宙、星体的运行,从自然现象到社会生活,他们都有自己的看法。
而且,有些问题即使他们还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但当问题一旦呈现,他们往往可以基于相关的经验,依靠自己的认知能力,对问题作出相应的解释。
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不但要花时间去琢磨学生,站在他们的角度去考虑教学,而且有必要走进学生中间,了解他们对即将讲解内容的兴趣、知识储备和所关心的话题,了解他们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了解他们对教师教学的感受和建议。
通过吸纳学生参与“备课”,摸准学生底细,敞开学生心扉,使我们的备课更具针对性。
4.创新备课模式,加强教师备课的合作性调查中发现备课中所存在的问题,很大原因是由于教师教学负担过重,没有充足的时间备课造成的。
如何保障备课时间,减轻教师备课压力,提高备课质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为此,我们在吸取一些学校好的备课做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个体钻研分工编写教案→集体交流合作修改教案→因班调整预设确定教案→课后回顾认真反思教案”的备课模式。
这种备课模式旨在:发挥个人智慧,依靠集体力量,减轻教师负担,提高备课质量。
个体钻研分工编写教案。
这一阶段要求每位数学教师要认真钻研《数学课程标准》,全面熟悉整套数学教材。
在此基础上同年级的数学教师分工负责,每一位教师重点钻研一个章节的教材,编写本章节的教学预案,并按统一格式打印出若干份,同年级的数学教师人手一份。
集体交流合作修改教案。
分工个人编写的教案要约定时间同年级数学教师集中进行交流讨论,参与的教师要充分发表各自的意见,对教案进行集体修改,每位教师在印发的教案上作好修改记录。
因班调整预设确定教案。
通过集体讨论修改的教案,数学教师要认真熟悉把握,并要根据本班学生的具体情况及自己的教学特点对教案进行二次修改调整,使预设的教案更适合本班教学,提高教案的实用价值。
课后回顾认真反思教案。
预设的教案通过课堂教学实施后,数学教师要及时进行反思,总结出预设教案中好的方面和存在的问题,同时发现课堂中的生成资源,并在教案后写出课后反思记录,以作今后备课依据和科研原始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