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唐诗

唐诗

第二部分唐诗第一章初唐诗坛一、初唐诗坛1、贞观时期(627至649)“各去所短,合其两长。

”——魏征贵于清绮:南朝诗风偏重于诗的声辞之风,宜于歌咏是其所长,缘情绮靡而流于轻艳纤弱是其所短。

重乎气质:北朝诗风具有真挚朴厚的情感力量和气势,贞刚壮大是其所长,而表现形式的简古质朴或理胜其辞则是一种缺憾。

如何利用南朝文学的声辞之美来表现新朝的恢弘气象和刚健开朗的情思,是南北诗风融合的关键。

初唐的诗歌创作主要是以唐太宗以及其群臣为中心展开的。

贞观诗风的新变起于对六朝声律辞采的模仿和拾掇。

——太宗、杨师道、李百药贞观、龙朔之间,出现了一位重要的诗人上官仪(608到664),其诗风被称为上官体。

上官仪有意摆脱从类书中拾掇辞藻的旧习,注重对景物的细致观察,从而形成笔法精细而秀逸浑成的诗作,把五言诗的体物写景技巧大大地推进了一步,成为当时宫廷诗人创作最高水平的典型范式。

上官仪以高度纯熟的技巧,冲淡了齐梁诗风的浮艳雕琢,但诗歌题材还限于宫廷文学应制咏物的范围之内,缺乏慷慨激情和雄杰之气。

王绩(589至644)的诗歌创作,创造了一种宁静淡泊而又朴厚疏野的诗歌境界。

但这种隐逸诗风为易代之所共有,不构成唐诗发展的一个环节。

——《野望》宫廷诗人大多功成名就,志得意满,生活接触面比较狭窄,诗歌的变革只能由处于社会中下层的一般士人来承担。

初唐四杰——王勃(650至676)、杨炯(650至694)、卢照邻(634至683)、骆宾王(623至684)官小而才大,名高而位卑,心中充满了博取功名的激情和幻想,郁积了不甘屈居人下的雄杰之气。

四杰的创作活动集中在高宗武后时期,有十分明确的审美追求,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

卢骆善于歌行,王杨长于五律。

七言歌行是在七古与骈赋相互渗透而产生的一种新诗体,在发展过程中又吸收了南朝乐府和近体诗的一些影响。

以五七言为主而夹杂少量三言,具有流动感,而骈赋中的蝉联句式又使全篇气势一振,是一种适于表现刚健骨气的抒情载体。

五言律诗在宫廷诗人手中多用于唱和咏物,到了王杨时代,创作由宫廷台阁转向关山塞漠。

2、高宗武后时期(649至705)杜审言、李峤、沈佺期、宋之问通过主文词的进士科入仕,成为台阁体作家,虽内容无甚新意,但在诗律和诗艺的研炼方面有很大进步。

杜审言、李峤、苏味道、崔融并称文章四友。

五律的定型由沈佺期和宋之问最终完成。

“沈、宋之流,研炼精切,稳顺声势,谓之为律诗。

”——律诗定名记载(元稹)以黏对为规则的五律的定型,在唐代近体诗流变的过程中有关键意义。

由五律推导而出的七律也在中宗景龙年间完成定型。

沈佺期之《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是早期七律成熟之作,被后人称为初唐七律的样板。

二、陈子昂与唐诗风骨陈子昂(659至700)与沈宋同为武后时期新进的庶族士人,然而不同于沈宋,其诗歌创作表现出明显的复古倾向,即要求恢复古诗比兴言志的传统。

壮伟之情和豪侠之气,是陈诗创作的个性风采,同时也是一个时代士人风貌的新内容,被称为唐诗风骨。

“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

”是陈子昂的诗美理想。

三、张若虚和唐诗兴象在唐代诗歌意境营造方面,张若虚和刘希夷的诗歌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张若虚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

《春江花月夜》是一首长篇歌行,采用乐府旧题,作者赋予其全新内容。

将诗情画意与对宇宙奥秘和人生哲理的考察融为一体,创造出情景交融,玲珑透彻的境界。

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也有相近的艺术效果。

张、刘在诗歌意境的创造上取得的进展,是将生命体验融入美的兴象,诗情画意相结合,浓烈的情思氛围,空明纯美的诗境,表明唐诗意境的创造已进入炉火纯青的阶段。

第二章盛唐诗歌“既闲新声,复晓古体。

文质半取,风骚两挟。

言气骨则建安为传,论宫商则太康不逮。

”——殷璠开元十五年前后(727),武后时兴起的重视文科的进士科进一步演变为“以诗赋取士”,为各地有才华的俊彦文士打开了希望之门,长安成为四方文士的聚散地。

过去那种宫廷侍从文人集团主持诗坛的局面,为各种松散的才子型诗人群体间的争奇斗艳取代。

一、王孟王维(701至761)是盛唐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家。

与当时许多热衷于建功立业,扬名不朽的才士一样,王维早年对功名亦充满热情和向往,有一种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少年行》《使至塞上》“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真正奠定王摩诘在唐诗史上地位的,是其抒写隐逸情怀的山水田园诗。

空明的境界和宁静之美,是王维山水田园诗艺术的结晶。

——《山居秋暝》王维善于在动态中捕捉自然事物的光和色,表现出极丰富的色彩层次感。

——《终南山》王维很早就归心佛法,他体悟的禅境往往通过诗境来表现。

——《终南别业》晚年归隐之后,由于生性好静而自甘寂寞,把独来独往的归隐生活写得悠然自得。

——《山居即事》孟浩然(689至740)与王维齐名,是盛唐诗人中终身不仕的一位作家。

其禀性孤高狷洁,虽始终抱着济时用世之志,却又不愿折腰屈从。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孟的山水田园诗,贴近自己的生活,且带有即兴而发,不假思索的特点。

——《过故人庄》,相较于王维的诗歌更显淳朴,更接近陶渊明的豪华落尽见真淳的境界。

孟一生多次出游,遇景入咏时,常从高远处落笔,自寂寞处低徊,随意点染的景物和清淡的情思相融,形成平淡清远而意兴无穷的明秀诗境。

——《宿建德江》以王孟为中心,形成一批与之风格相近的诗人。

裴迪曾与王维一起隐居终南山,诗风受之影响。

储光羲写的较好的是一些表达隐逸情怀的诗。

刘昚虚和张子容都是与孟浩然风格相近的诗人,同时也是孟的友人,彼此之间常有唱和。

常建在此中创作成就最高。

其写归隐生活的山水田园诗,多孤高幽僻的隐逸风调,其灵慧透雅和空明寂静与王维诗风十分相近。

——《题破山寺后禅院》二、高岑盛唐诗坛出现一批具有北方阳刚气质的豪侠型诗人。

他们自信乃至自负,气概狂傲,热衷于功名富贵,动辄以公侯卿相自诩,然多出身于寒门,入仕颇多失意,但仍然不失雄杰之气。

其诗歌创作,具有豪爽俊丽而风骨凛然的艺术风貌,创造了轻刚劲健之美。

王翰是其中较早登第的一位诗人,其狂傲不羁的心态,在盛唐士人中具有典型性。

——《凉州词二首》王昌龄慕侠尚气,纵酒长歌,但因其出身贫寒且受道教虚玄思想影响较深,使他有着一般豪侠之人缺乏的深沉,观察问题较为敏锐,其作品也表现出缜密思清的特点。

王昌龄被称为七绝圣手。

——《从军行七首》晚年被贬心境变化,加之身处南方且与王孟交流密切,诗风偏于清逸明丽,但仍有一种清刚爽朗的基调。

——《长信秋词五首》豪侠型诗人的南北漫游,往往成为其诗风形成或转折的重要契机。

“崔颢年少为诗,名陷轻薄,晚节忽变常体,风骨凛然,一窥塞垣,说尽戎旅。

”——崔颢之变的标志是南游时写的《黄鹤楼》——唐人七律压卷之作。

南方的景观使得崔颢的诗风得到洗练,豪爽的笔调中,增加了一层清丽玄远的韵味。

崔颢诗中最具凛然风骨的作品,是他于开元后期北上河东军幕时创作的边塞诗。

——《雁门胡人歌》李颀的边塞诗成就也很高。

——《古从军行》李颀信封神仙道教,失意南游时,对风物景色中的幽奇景象和灵怪事物尤其倾心,使其作品在雄浑刚健中带有玄幽之气。

祖咏也曾南游江南,北上蓟门,代表作为《望蓟门》。

以边塞为题材的诗歌在唐代极为流行,盛唐时蔚为壮观(700至765)。

高适作为盛唐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在反映现实方面超越了同时的许多诗人,应时而生的追求不朽功名的高昂意气与冷峻直面现实的悲慨相结合,是他的诗歌带有一种慷慨悲壮的美。

盛唐诗人中,高适是唯一的封侯者,但在仕途畅达的后十年里作品并不多,大部分作品写于安史之乱以前。

高适的边塞诗多写于蓟北之行和河西幕府,根据实际的生活经验写成。

——《燕歌行》《塞下曲》“高岑殊缓步,沈鲍得同行。

”(杜甫)——高岑并称始于此时。

岑参(715至770)两次深入西北边陲,渴望建功立业,有着强烈的建功立业精神。

第二次出塞之诗作多为其边塞诗代表作,这些作品虽多为颂扬、赠别之作,思想性不强,但贵在充分体现了岑参长于写感受印象的艺术才能和好奇的个性,将西北荒漠的奇异风光与风情人物,用慷慨豪迈的语调和奇特的艺术手法,生动地表现出来,别具一种奇伟壮丽之美。

岑参在立功边塞的慷慨豪情的支配下,诗人印象中的军旅生活、边塞风物、异域风情都变得神奇瑰丽起来,并热情地对之加以歌颂。

岑诗突破了以往征戍诗写边地苦寒和辛劳的传统格局,极大地丰富、拓宽了边塞诗的描写题材和内容范围。

王之涣(679至742)少有侠气,后折节攻文,代表作是《登鹤雀楼》。

陶翰诗以五言为主,写有一些边塞诗,多古意苍劲的悲壮风格。

——《出萧关怀古》第三章李白李白非凡的自负和自信,狂傲独立的人格,豪放洒脱的气度和自由创造的浪漫情怀,充分体现了盛唐士人的时代性格和精神风貌。

一、李白生平李白(701至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

”——幼年受到良好的教育“家本紫云山,道风未沦落。

”——少年时代受到道教的深刻影响“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

”——蜀中的任侠风气对李白也有很大影响十八岁时隐居大匡山读书,从赵蕤学纵横术。

在湖北安陆结婚后开始干谒生涯,希求荐用。

天宝元年(742),李白经举荐出仕,但不久即被谗毁,之后西游在洛阳结识杜甫,在梁、宋结识高适。

安史之乱后入永王幕,不久被肃宗讨伐,因反叛罪贬夜郎。

后遇赦放回,流寓南方在当涂病逝。

李白既看不起儒生,不愿走入仕之路,又不愿边塞从军,而是始终寄希望于平交王侯、一匡天下而立抵卿相,盛唐士人积极入世、进取的人生态度,在李白身上理想化了。

神仙道教信仰在李白的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当他仕途失意时,便进一步走向神仙道教。

“谪仙人”(贺知章),李白人格最突出的特点便是独立不羁,不受约束,这是魏晋以来人的觉醒发展之巅峰的产物,也是盛唐精神高度升华的产物。

二、李白的乐府与歌行“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李白要继承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优良传统,这主要体现在他大力拟作古乐府的创作实践中。

李白的乐府诗大量沿用乐府古题,或用其本意或翻案另出新意,能尽拟古之妙。

1、借古题写现事,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

——《出自蓟北门行》《侠客行》2、用古题写已怀。

(体现发兴无端,气势壮大的特色)——《蜀道难》《将进酒》《行路难》——以第一人称的抒怀和议论表达主观感受,完全打破了传统乐府用赋体叙事的写法。

李白的歌行体创作比乐府高。

——《襄阳歌》《少年行》《梦游天姆吟留别》李白的歌行,完全打破了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无依傍,笔法多变,达到了任随性情之所之而变幻莫测、摇曳多姿的神奇境界。

不仅感情一气直下,而且还以句式的长短变化和音节的错落来显示其回旋振荡的节奏旋律,造成诗的气势,突出诗的力度,呈现出豪迈飘逸的诗歌风貌。

三、李白的绝句李白之绝句犹如随口而发,却颇多神来之笔,体现出自然天成,清新明快的风格。

“太白五七言绝句,字字神境,篇篇神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