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学科简介中国古代文学有着悠久的历史,优良的传统,丰富的内涵,民族的苦难与辉煌熔铸其里,文化的精华与糟粕渗透其中。
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是中华民族走向世界的旗帜之一。
加强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可以沿着先人的足迹,追寻中国文学的过去,展望中国文学的未来,缅怀昔日的荣光,创造未来的辉煌。
这是历史的重托,这是民族的期盼,这是中华子孙不可推卸的责任。
二、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较坚实理论基础和系统专业知识的高素质人才。
具体要求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品德良好,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具有严谨求实的治学作风和勇于探索的开拓精神,较为全面、系统地掌握中国古代文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在所主攻的领域内,达到较高的理论水平,争取有新的突破。
努力学习和了解中国文化史及其它艺术门类,具有独立从事教学、科研及相关实际工作的能力。
.掌握一门外国语,能运用该门外国语比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文献材料,有一定的听说能力。
.身心健康。
三、研究方向.唐宋文学以文献为基础,研究唐五代及宋代多体文学的发展规律及其创作成就,重点研究唐五代及宋代文学的创作、传播与接受过程及其规律。
.元明清文学研究元明清文学思潮的演变及其内在规律,重点研究明清小说与诗文,尤其是重要作家与作品。
.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发展与演变,重点研究诗歌与辞赋。
四、学习年限学习年限为三年。
一至二年为硕士必修课程和指定专业课程的学习,三年级进行教育实习、撰写毕业论文与进行论文答辩。
实行以二年制为基础的弹性学制。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见附表)六、课程介绍(见附录):七、教学与社会实践一至二年级各参加一次社会实践活动(包括参加学术会议、在导师指导下赴外地查阅学术资料与进行学术交流等),三年级第一学期进行教育实习两周。
八、学位论文.在导师的指导下,于第学期中段初步确定论文题目。
论文选题应具有较强的学术性与一定的前瞻性。
.在第学期末向指导小组成员作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选题的理由,该课题的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论文的基本构架,材料准备情况,研究方法。
.开题报告通过,撰写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立论应以文献为基础,论证应具有严密的逻辑,撰写应遵循严谨的学术规范,研究应遵守基本的学术道德。
至迟应在毕业前两月完成论文的定稿。
.毕业论文的评阅和答辩工作。
学位论文经导师审查达到要求后,提交答辩委员会。
答辩表决通过,方可授予硕士学位。
九、培养方式、方法课堂讲授、讨论与自学相结合。
除学位课学习之外,研究生还应按时按要求完成导师指定的阅读书目,努力充实相关知识,了解本学科的最新研究动态。
2.加强研究与写作训练。
每年撰写学年论文一篇,培养基本的研究与写作技能。
实行导师制。
除必修课、选修课教学由专业指导小组统一安排外,各自导师负责研究生的专业学习、论文撰写等工作。
4.因材施教,最大限度发挥每个研究生的学术特长。
5.指导小组每学期检查一至二次培养计划执行情况。
文学院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课程设置表附录:课程简介中国古典文献学课程编号:课程名称:中国古典文献学课时:学分:开课单位:文学院开课学期:Ⅰ教学要求:中国古典文献学是传统“国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中国古籍整理与研究的一项专门学问,是从事传统思想文化研究必须具备的一门专业知识。
掌握中国古典文献学的知识,对于继承和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于培育适合中国未来发展的民族文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中国古典文献学是一门非常具体、操作性很强的学问,它需要丰富广博的知识储备、严谨细致的探索精神、心静如水的治学心态。
本课程着重培养学生从事学术研究的基本技能。
教学内容:中国古典文献学主要有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即目录、版本与校勘。
另外包括与此相关的古典文献的基本形态、标点、辑佚、辨伪等。
目录学主要学习古典文献目录的分类、沿革、结构与作用,版本学主要学习古典文献版本的源流、类别、装帧方式及鉴别方法,校勘学主要学习古典文献错误的主要类型及校勘的资料、方法、成果的处理形式,辨伪学主要学习古典文献中的伪书及其文献价值、辨伪的方法与历史,辑佚学主要学习古典文献的散佚、辑佚的基本问题与基本方法等。
主要参考书目:1.余嘉锡《目录学发微》,巴蜀书社版。
2.黄永年《古籍整理概论》,上海书店版。
3.纪昀等《钦定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版。
4.徐有富主编《中国古典文学史料学》,南京大学版。
5.程千帆等《校雠广义》,齐鲁书社版。
中国古代文化史课程编号: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化史课时:学分:开课单位:文学院开课学期:Ⅰ教学要求:本课程为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专业主干课,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中国古代文化史的一些基本知识,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为深入研究古代文学史的相关问题奠定较为扎实的基础。
教学内容:主要讲授儒家文化、佛教文化和道教文化。
本课程拟以儒、佛、道典籍的阅读为突破口,在锻炼学生阅读元典能力的同时,提高其传统文化素养,开阔研究视野,夯实专业功底,为以后从事古代文学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主要参考书目:.柳诒徵《中国文化史》,上海古籍出版社年;.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复旦大学出版社,年;.阴法鲁、许树安主编《中国古代文化史》三册,北大出版社年;.王力等《中国古代文化史讲座》,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年;.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年;.葛兆光《禅宗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年;.葛兆光《道教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年;中国古代文体研究课程编号: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体研究课时:学分:开课单位:文学院开课学期:Ⅱ教学要求:通过对古代文体知识的学习,增加对古代文章体裁的直观感觉,了解古代文体的文化内涵,提高文体知识的应用能力,为当代文体的写作提供借鉴。
教学内容:了解古代文体的基本含义、古代各种文体的相互区别和联系、每个文体的代表作品、主要文体的演变发展,正确理解古代文体的优劣得失,古为今用,取其长,弃其短,吸收其中有用的东西,为提高当代文体写作提供借鉴。
主要参考书目:.褚斌杰,《中国古代文体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版。
.郭英德《中国古代文体学论稿》,北京大学出版社版。
.吴承学《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研究》,.马建智《中国古代文体分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版。
.徐师曾《文体明辨》,四库全书本唐前诗歌研究课程编号:课程名称:唐前诗歌研究课时:学分:开课单位:文学院开课学期:Ⅲ教学要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获得有关我国古代诗歌发生、发展的基本认识。
对我国古代诗歌早期成就和基本发展线索、规律有较为全面、系统的认识,并对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家、重要作品的思想、艺术价值作出客观评价,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阅读、分析、评价古代诗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和文化素养。
教学内容:《唐前诗歌研究》是中国古代诗歌的断代史研究,研究上古到南北朝时期中国诗歌的发生及早期发展的历史;研究古代诗歌在个时期的主要内容及其发展情况和艺术规律,分析重要作家作品,把握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上古到南北朝时期是中国诗歌萌芽、创立到自觉的时期,这一时期所建构的诗歌传统对后世影响深远。
主要参考书目:.《毛诗正义》[汉]毛公撰,郑玄笺,[唐]孔颖达正义,上海古籍出版社,年影印本.《楚辞补注》[战国]屈原等撰,[汉]王逸章句,[宋]洪兴祖补注,中华书局,年版.《古诗十九首集释》[汉]无名氏撰,隋树森集释,中华书局,年版.《乐府诗集》[宋]郭茂倩,中华书局,年版.《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逯钦立辑,中华书局,年版.《中国诗史》陆侃如、冯沅君著,作家出版社,年版辞赋研究课程编号课程名称:辞赋研究课时:学分:开课单位:文学院开课学期:Ⅱ教学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对词赋的发生发展形成基本的认识,对重要的作家、作品和文体流变、文学现象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能够对相关作品独立分析,以便增进学生对我国文学传统的了解,从中汲取营养。
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相关的基本事实和知识,还要研读作品,通过作品了解赋体文学发展的历史、感知赋体文学的实质。
提倡学生独立思考,开阔视野,多闻阙疑。
教学内容:《词赋研究》是文学史上的重要文体研究,研究时限从上古到清末;研究对象包括此间的作家、作品、文体流变、文学思潮等。
本课程试图通过对赋学史史实和现象的系统梳理,描述词赋发展的脉络和轨迹。
主要参考书目:.《文选》[南朝梁]萧统编,[唐]李善等注,中华书局年影印本.《全汉赋》费振刚等辑,北京大学出版社,年版.《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清]严可均辑,中华书局,年影印本.《汉魏六朝赋选》瞿蜕园选编,上海古籍出版社,年版.《历代赋汇》[清]陈元龙编,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年版.《赋史》马积高著,上海古籍出版社,年版唐诗研究课程编号:课程名称:唐诗研究课时:学分:开课单位:文学院开课学期:Ⅱ教学要求:使学生深入了解唐代诗歌的特性,认识古代优秀的文化遗产,开阔学术视野,活跃学术思维,为独立从事古代文学研究奠定基础。
教学内容: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唐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代表。
唐诗对其后及世界其他地区的文学发展均产生过极其重大的影响。
文本的优秀与影响的巨大,吸引着众多的古典文学研究者与爱好者。
掌握关于唐诗的基本知识,对了解、继承与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学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唐诗研究以专题形式讲授有关唐诗的有关知识,分唐代诗歌与宋代诗歌之差异、唐代诗歌的形式(文体)、唐代诗歌的艺术、唐代诗人团体与诗歌流派四大部分。
唐代诗歌的优长是讲课的重点,但也兼及唐代诗歌的先天缺陷;唐代诗歌的历史发展也时有涉及,但重点在横断面的剖析。
也许有错误,也许有遗漏,但尽可能不尽作人云亦云之谈。
主要参考书目:1.梅祖麟、高友工《唐诗的魅力》,上海古籍出版社版。
2.胡可先《政治兴变与唐诗演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版。
3.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中华书局版。
4.吴相洲《唐诗创作与歌诗传唱关系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版。
5.葛兆光《汉字的魔方》,复旦大学出版社版。
6.周相录《〈长恨歌〉研究》,巴蜀书社版。
唐宋词研究课程编号:课程名称:唐宋词研究课时:学分:开课单位:文学院开课学期:Ⅲ教学要求:通过对唐宋词重要作家及作品的学习,增加学生对唐宋词的发展、地位等方面的了解,加深对唐宋音乐文化与已有传统文学形式关系的理解,深化与丰富学生关于唐宋文学史的认识,弘扬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内容:本课程讲授的内容唐宋词,具体包括:唐宋词的相关文献、重要作家与重要作品、流派与词论、传播方式与发展轮廓、词学研究前沿等内容。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对唐宋的发展状况和地位作用有一个较为深入的了解,为深入研究词学相关问题提供一个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