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德国民族精神

德国民族精神

德国民族精神:一是讲理性,守纪律,办事严谨认真、一丝不苟。

二是文化素质普遍较高,说话有修养,知识面广,不怕辩论。

三是崇尚自强不息,精益求精,永不满足
大国崛起,软实力至关重要。

在德国崛起的历史进程中,教育和文化到底对德国的崛起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其成功的经验对当代中国有何启示?日前,本刊记者就此问题采访了前驻德大使、前中国人民外交学会会长梅兆荣先生。

《人民论坛》:德国二战失败后,为什么能迅速恢复和发展,成为欧洲经济第一强国。

在德国崛起过程中,教育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
梅兆荣:德国取得成功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一条很重要的经验,就是高度重视国民教育,着力提高民族凝聚力和国民素质,从而为国家的振兴提供强大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

对此,普鲁士元帅毛奇在普法战争胜利后曾经自豪地说:“普鲁士的胜利早就在小学教师的讲台上决定了。


德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实施《义务教育法》的国家。

早在1717年,普鲁士帝国国王弗里德里希·威廉一世就颁布了一项《义务教育规定》,明文规定“所有未成年人,不分男女和贵贱,都必须接受教育”。

在普鲁士,受教育和服兵役一样被视为公民必须的义务,而国家则为它的公民提供免费教育,通过教育,灌输民族统一的思想,全面提高国民的素质。

当有些大臣劝威廉一世考虑办学经费问题时,国王斩钉截铁地说:“这些钱相对于我的长远收益来说,算得了什么?我推广教育,改善的将是我整个国民的素质啊!”威廉一世的儿子弗里德里希大帝继位后,坚决贯彻义务教育的基本国策,于1763年8月12日亲自签署了世界上第一部《普通义务教育法》。

德国在发展教育方面首先是教育理念的变革。

主张公民受教育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在将来为社会做更大的贡献。

其二是提倡教育和研究的有机结合。

三是建立灵活的教育制度。

四是职业技术教育十分发达。

德国的教育改革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到19世纪60年代,适龄儿童入学率已经达到97.5%。

在普及全民教育的同时,普鲁士还建立起教学与科研并重的现代大学——柏林大学。

国王威廉三世把豪华的王宫捐献出来作为大学校舍,同时保证国家必须对教学和科研活动给予物质支持,但是不得干涉教育和学术活动。

柏林大学的活力与人才培养,为德国强国梦想的实现奠定了基础,也为全世界现代大学模式开了先河。

全民教育为德国培养了高素质的国民,大学给德国带来了创造和发明。

国民素质的大幅提高使德国终于在1871年实现了统一,并一跃而成为世界一流强国。

19世纪中期后,德国的科学家所做的贡献,比英国、美国、法国的总和还多得多。

从1851年到1900年,在重大科技革新和发明创造方面,德国取得的成果达到202项,超过英法两国的总和,居世界第二位。

直到今天,德国依然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科技大国之一。

追问
这是摘自《德国精神》这本书的序言,估计你自己都不知道,我想听听你自己的意见
武士道精神影响了整个日本的国民性,比如武士道精神中献身精神,责任感,使命感。

武士道精神在近代,逐渐沦为军国主义的工具,也是与其强调的“忠”,“义”,“名誉”等性质是离不开的。

武士道具有两面性,它既毁灭了日本,又
重建了日本。

武士道既是“杀人与战争之道”,又是“忠诚与献身之道”,强调以奉献为荣、以奉献为最高义务与最终行为,构成日本现代化建设的精神底蕴。

“正因为‘武士道’精神之深入民间,才能使日本以蕞尔小国,在仅仅数十年间,从一个封建的、被动的社会,经过‘西化’的洗礼后,完全呈现另一种崭新的面貌跻身世界强国之列。

日本之拥有强大兵力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战后又急速复苏,吾人可以确信,这背后都是因为它蕴藏着坚苦卓绝的‘武士道精神’.日本的国民精神,是大和民族复兴的重要原因,而这些精神在武士道中都能寻找到相应的痕迹,当然,武士道中的一些重要组成因素,其实与我国古代的一些传统是相似的,然而,时至今日,日本人依旧发扬着他们的传统精神,而我们似乎早已忘却祖先们的优良品质,这不能不说是我们的悲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