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国际航运中心的东移

浅析国际航运中心的东移

浅析国际航运中心的东移本世纪以来,国际经济与贸易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随着制造业和国际贸易分工的变化,世界的经济重心与国际航运中心开始东移至亚太地区,其中我国正处在一个难得发展机会。

应该抓住这个机遇,乘势而上,才会……。

当今,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航运中心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

从历史上看,国际经济中心往往依托航运的发展,汇集了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

国际大都市本身就是航运中心城市。

航运中心的建设不是孤立的,而是与所在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紧密相关的。

因而……掀起了建设航运中心的热潮。

由于国际航运中心在区域经济的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在我国……大力发展远洋运输对我国的进出口贸易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上海建设以腹地型为主的国际航运中心,具有非常优越的条件。

对外贸易被喻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架马车之一,而且对外贸易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有及其重要的地位,特别的近些年来增长尤为迅猛,中国也正真成为了一个贸易大国,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航运中心也是时代的呼唤!国际航运中心是集交易市场、航运信息中心和物流中心于一体的综合体系。

畅通、便捷、齐全的集疏运系统拥有港航货代、金融贸易等各类高级人才,形成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人才高地,所以建设与之相适应和与国家需要相协调的国际航运中心是大势所趋。

本文就这些问题,加以探讨。

航运中心本身就是经济中心。

国际航运中心—般是指以国际贸易货物大量集散的多功能枢纽港或组合港为基础,以国际贸易、物流、航路和金融活动为基本功能,拥有现代化空运、陆运相连接和配套的航运枢纽和港口所在城市硬件设施和软件服务的广泛功能。

当代国际航运中心一般认为是指具有航线稠密的集装箱枢纽港、深水航道、集疏运网络等硬件设施和为航运业服务的金融、贸易、信息等软件功能的港口城市,它是成为国际经济、国际金融、国际贸易中心的重要前提,也是这些中心赖以存在的一个重要载体。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依托港口打造国际航运中心,已经成为提高地区竞争力和实现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

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对外贸易的持续增长,我国港口在质和量上都获得了巨大的提高,从北到南依次形成了环渤海、长三角、东南沿海、珠三角和西南沿海五大港口群体,港口整体布局基本趋于合理。

从港口发展水平来看,基本上呈现南强北弱的态势,目前南方己经有了世界最大的航运中心香港和区域性国际航运中心高雄,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而北方也急需建设一个航运中心用来支持区域经济发展。

环渤海区域的大连、天津和青岛三大港口围绕建立我国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展开了激烈的竞争。

就港口自身发展而言,三大港口实力相当,各有优势,在短期内都不具备国际航运中心的条件。

天津港要想在竞争中胜出,必须抓住世界制造业向中国转移和国家打造中国经济增长第三级的有利时机,大力发展临港产业,并创造良好的港航环境,增强港口综合竞争实力。

内容摘要:关键词:一、对国际航运中心的基本认识(一)国际航运中心的概念1、国际航运中心的定义目前,理论界和港航界对国际航运中心的概念尚没有统一的明确的定义。

笔者认为国际航运中心是指在某一国际性区域范围内,取得重要的国际航运枢纽地位,并以国际航运为核心纽带,能够满足自身和带动腹地经济协同发展,促进相关产业合理布局,实现相关资源最佳配置的港口城市。

具体可以理解为国际航运中心是一个功能性的综合概念,是融发达的航运市场、丰沛的物流、众多的航线航班于一体,一般以国际贸易、金融、经济中心为依托的国际航运枢纽。

目前,世界公认的国际航运中心城市主要有伦敦、纽约、鹿特丹、新加坡、香港等。

2、国际航运中心的条件从国际航运中心形成的过程看,尽管其各自形成的时间、地点及背景均有所不同,但分析它们所形成的主要条件却有许多共同之处。

(1)处于国际交通枢纽地位国际航运中心在地理位置上必须是重要的国际交通枢纽。

纵观城市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大多数城市的发展都是依托便捷的交通实现的。

现代化的国际港口城市更是通过其与世界经济、贸易、文化、科技进行广泛联系,并日益在全球范围内扮演世界性或区域性的经济中心的角色。

如新加坡、香港等一般位于或逼近全球三大主干航线,或者本身就是国际主干航线的始终点。

(2)有广阔的经济腹地和充足的货源国际航运中心必须经济腹地广阔,而且有良好的外向型产业结构。

由于区位优势主要涉及地理空间、物化投入、劳动和市场因素,从而保证源源不断的国际贸易运量,充足的货源对国际航运中心提供坚实的支撑。

荷兰的鹿特丹以北欧和莱茵河流域诸国为其腹地;美国的纽约—新泽西则依托世界级大都市纽约,承担了美国40%的贸易运量的装卸任务。

(3)有良好的港口条件和完善的港口设施当代国际航运中心所在的港口,一般都有深浅配套、功能齐全的泊位,特别是拥有深水港区和航道,可供日益大型化的船舶靠泊和通航。

如鹿特丹港最深航道深度为21米,伦敦港13.7米。

同时,现代化、高效率的装卸设施可以大大提高运输生产效益。

(4)有完备的集疏运交通网络和现代化的信息系统现代化交通运输方式已进入综合运输一体化时代。

作为国际物流平台和基地的国际航运中心,一般都位于各种运输方式的交汇点上。

因此,国际航运中心必须有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等运输方式的相互配合,组成一个边界顺畅的立体集疏运系统,以确保各类货物的迅速与准确的分拨与配送。

现代化的信息系统作为国际航运中心的指挥与控制中心,能够保证及时准确地提供经济、贸易、生产、服务、管理等动态信息。

在强化港航企业内部管理,提高内部信息沟通效率的同时,还可通过信息平台,开展电子商务,减少货物流通中的中间环节,保证物流链的连续性。

(5)有发达的贸易、服务体系和成熟的航运市场国际航运中心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国际贸易,或者说国际航运本身就是国际贸易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因此,航运中心也必然是一个国际贸易中心。

如鹿特丹是世界最大的石油现货市场,还是世界有色金属储运中心和欧洲粮食贸易中心。

由于国际航运业务所涉及的各类国际航运服务的内涵相当丰富,包括国际货物运输、船舶建造与检验、船员劳务,海运金融、航运保险、法律咨询和仲裁等。

因此,建立成熟完善的服务体系和航运市场尤为重要。

(6)有完善和开放的政策法律环境。

国际航运中心作为成熟和发达市场经济区域的一个组成部分,为了保证参与国际航运交易活动的各方主体能够公开、公正、公平的交易,必须确保其符合国际海事公约和各类双边或多边海运协定。

不仅符合国际惯例,按市场经济规律运作,而且在法制的轨道上正常有序地进行。

不仅有一个竞争的运输市场,而且有一个完整的运输市场相配套的规范市场,如国际船舶买卖市场,国际的租船业务市场等等。

不仅有大量的运输业务,而且有吸引国际船舶的自由港的政策等等。

如香港和德国的汉堡港等都实行了自由港的政策。

(二)国际航运中心的分类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国际航运中心具有以下三种类型。

1、按国际影响与辐射范围,可分为全球性和区域性国际航运中心二个层次。

所谓全球性国际航运中心,是指国际航运中心以全球范围作为其辐射的空间。

它以处理跨洋越州的世界性物流服务为己任,是牵动全球经济活动和资源配置的国际航运枢纽。

全球性国际航运中心是国际航运中心的最高层次,一般处于或逼近全球性主干航线和区域性国际航线的交汇点。

如香港、新加坡、鹿特丹等少数港口城市。

所谓区域性国际航运中心,是指某一国际区域为国际物流服务辐射空间的国际航运中心。

它以处理一个国际区域内的国际物流服务为己任,是对该区域国际经贸活动和资源配置有重大影响的国际航运枢纽。

如釜山、上海等。

2、按物流服务方式,可分为三种模式。

第一种模式,以市场交易和提供航运服务为主。

如伦敦,作为老牌航运中心,伦敦拥有良好的人文历史条件,如悠久的贸易和航海的传统和文化、众多优秀的海事人才等。

虽然在今天从港口看,伦敦已无全球级的功能和条件,但仍以其交易市场、保险服务、航运信息服务、海事服务、海事研究与交流、海事监管等功能,保持着全球级国际航运中心。

目前世界20%的船级管理机构常驻伦敦,世界50%的油轮租船业务、40%的散货船业务、18%的船舶融资规模和20%的航运保险总额,都在伦敦进行。

全球有1750多家从事航运事务的公司与机构在伦敦设有办事处。

其中,仅航运服务业每年创造的价值就达20亿英镑。

第二种模式,以中转运输服务为主。

如中国香港和新加坡,由于其自身经济腹地较小,直接外贸运输并不太多,而是以海外腹地作为其主要的经济腹地,将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国际贸易货物作为其服务的主要对象。

中国香港和新加坡作为亚洲新兴的国际航运中心,两港都实施世界上最为开放的自由贸易政策,大型机械设备和先进的电子化、先进的管理技术和人员的高素质是其自由港的特点,加上拥有得天独厚的深水良港,突出转口贸易及其中转运输,使其集装箱吞吐量位居世界前三。

第三种模式,以为腹地货物集散服务为主。

如鹿特丹和纽约,这种区域性的国际航运中心所在国家的国土辽阔,资源丰富,市场广大,进出本国的外贸直接运输量很大,并在所在国际区域运输中占有重要地位。

荷兰的鹿特丹位于莱茵河和马斯河两大河流入海汇合处所形成的三角洲,背靠莱茵河流域的荷兰、德国、瑞士等发达国家,美国向欧洲出口货物的43%、日本向西欧出口货物的34%都经过鹿特丹中转。

纽约也属于这种层次的区域性国际航运中心。

纽约位于哈德逊河口,是美国主要海港,一度承担了美国外贸运输量的40%。

3、按业务类型和发展水平,可划分为“三代”。

见表1-1(三)国际航运中心的演变与东移国际航运中心也往往是世界贸易的中心。

世界上真正意义上的国际航运中心出现在19世纪初的欧洲,它是随着经济中心的建设而发展起来的。

自18世纪以来,世界经济增长重心经历了三次大转移,从地中海到大西洋,从大西洋到太平洋。

与之相对应的是,伴随世界经济发展重心的转移,国际航运中心形成了由“西欧板块”向“北美板块”,再向“东亚板块”的东移过程。

“西欧板块”以伦敦、鹿特丹为杰出代表。

在这之前,欧洲曾经有过许多重要的国际枢纽港,如威尼斯、里斯本、安特卫普、伦敦、阿姆斯特丹、利物浦等。

这些港口所在的城市都是经济发展中心城市,这些城市的发展带动了航运业的发展,反过来又为经济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它们的发展、兴衰与世界经济、贸易的发展变化休戚相关。

十五世纪后,威尼斯是当时地中海地区最繁忙的港口之一,这是由于作为欧洲经济与文化中心的威尼斯,又正处于当时国际贸易重心地——地中海地区。

而随着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国际贸易中心转而向大西洋移动,使葡萄牙的里斯本作为地理上最具优势的港口而发展成重要港口。

随之的安特卫普、阿姆斯特丹则是由于欧洲贸易中心向西北欧英吉利海峡转移而发展成重要大港的。

进入十九世纪,以伦敦——利物浦为轴线的城市群发展,使伦敦崛起成为国际经济中心城市。

由于国力迅速增强,作为产业革命后英国的主要生产基地——伦敦,在英国与欧洲大陆、北美洲及东方殖民地之间占据枢纽地位,凭借着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港口条件越过阿姆斯特丹,成为第一大港,而且,十七世纪以来逐步建立的波罗地海航运交易所及劳埃德保险中心,为世界航运业服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