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中医学解读与外感病证相适宜辨证方法选择与运用

从中医学解读与外感病证相适宜辨证方法选择与运用


“积极干预”的策略 “清 解,宣 泄”
(清代《温病条辨》)
银翘散±麻杏石甘汤 (汉代《伤寒论》)
发热恶寒 咳嗽鼻塞 周身疼痛
清肺化瘀 调节免疫
清解外邪
养精
卫气同治 表里双解
扶正+祛邪
宣肺泄热
肺 与 大 肠 相 表 里
通腑
发热 口渴 咽痛
通腑泄肺 先证用药 截断病势
( 明代《瘟疫论》)
瞧 瞧!
外感病---其他辨证蹊径
疾病类属划分
第二个问题:病证类属与辨证 方法选择
1、病证类属 (1)内伤病(重在伤)----人生命体自身的失和谐状态
i) 耗精、伤阳、滞阴 ii) 动摇五志 (2)外感病(重在感)----人生命体与自然界的失和谐 状态 i)六淫 ii)瘟疫 ⅲ)七情 (3)精神动作行为病----人生命体与社会的失和谐状态
起居失常
寒温失调 疲劳过度 禀赋不足
病机剖析 外感风寒 温热疫毒
口鼻 皮毛
腠理失调 肺失宣肃 肺气上逆 肺系症状 感 卫气不固 肺卫失调 正邪相搏 全身症状 冒
防治对策
寒---皮毛而入----- 沿六经传变---卫阳 郁闭----发汗-----麻黄汤
热---口鼻而入------犯肺-----肺卫失宣---宣肺散邪-----银翘散
健康:生命体内和谐状态,与自然界 达成和谐状态,与社会达成和谐状态.
疾病:生命体的这三种和谐状态被打 破。
证:生命体的失和谐状态的关键症结
3、中医学思维的运用
对临床医生来说,最基本的是在整体观念指 导下的个性化辨证论治的方法。“医道在乎 识证、立法、用方,此为三大关键。一有草 率,不堪司命。然三者之中,识证尤为紧 要。”
渗பைடு நூலகம்性体质
两岁左右肥胖幼儿,易患外感、喘鸣,皮肤 肌肉松软,易发湿疹、荨麻疹、痱子等皮肤 疾患,且时常食欲不振、腹泻者.
治方 五苓散(以头痛、腹泻、浮肿、口渴、小便减
往往是体质(60~80%)+病邪 的结果
阳实质 阳虚质
阳实质平素嗜食辛辣肥甘,精神亢奋,烦躁易怒,声 高气粗,不怕冷反怕热易在气滞的基础上,兼出现胸 腹灼热,甚或面红目赤,头胀头痛,眩晕耳鸣,口苦 口秽,口渴喜冷饮,小便短赤,大便干燥秘结,易鼻 衄。舌质红,口舌糜烂,牙龈肿痛,苔黄。
阳虚质在气虚的基础上,兼见形寒怕冷,肢凉欠温, 口和不渴或喜热饮,小便清长、夜尿频多,泄泻清谷 等寒象。观其面色苍白,倦卧喜静,舌苔湿润多津。 相对较耐暑热不耐寒冷,一旦得病,易从寒化而益伤 阳气,易感疫蕴湿,积成痰湿壅滞。
人生命体与自然界的失和谐状态 1、六淫--重在感--人体因素占主导
交感、感伤 – 伤形 破气 害命
2、瘟疫--重在伤—病邪因素占主导 因病邪、体质不同,产生不同的感伤


口鼻

气道

消化道
皮肤
肌腠-伤风
暑湿
温热 肤腠-伤寒
外感---感伤寒、温、湿、疫 为代表
伤寒---伤阳气、伤形 体--六经及六经辨证
领会中医学精神和运用中医学思维
中医学治病与辨证
证既是生命体失和谐状态的关键症结。 中医治病的过程就是找出导致该状态的
关键症结(辨证),解除该状态的过程 (论治)的过程。 中医临证,应注意三结合 即辨证与辨 病相结合,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 传统用药与现代研究相结合。必须打破 一些固相思维和误区。
外感病 内伤病
精神行为病
自然界
气血 脏腑 津液
社会
2、辨证方法选择
疾病类属不同,各有其主要的最为相宜 的辨证方法。各得其法,为相宜。
外感病 – (伤寒)六经辨证、 (温热)卫气营血辨证、 (湿疫)三焦辨证……
内伤病 – 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 精神行为病–志意辨证辨证
第三个问题:外感病辨证
外感病-------重在感伤
从中医学解读与病证类属 相适宜的辨证方法选择与运用
第一个问题:中医与中医学方法
1、中医与中医学方法? 中国文化基础上产生的思维方法。 中国文化 = 汉文化 = 文(文以载道)
+ 献(老师传授的) 什么是中医学方法? 集时代科学文明成果,分析研究生命现
象。
生命体的结构
2、中医健康观、病证观
温热---伤气、耗阴--卫 气营血及其辨证
湿疫---影响气化代谢-三焦气化及其辨证
外感病证-感冒、流感病证类 属剖析:
感 冒感,感受的意思:冒,冲犯、 侵袭的意思,具有外邪侵犯人体引起发
病的含义。 感冒是感受风邪或时行病 毒,引起肺卫功能失调,出现鼻塞、 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 身不适、脉浮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 种外感病证。
阳虚质防治:
(1)饮食宜清淡富营养,在科学均衡饮 食的基础上,在不过敏的前提下,适当 选择海藻、香菇、猕猴桃等,忌食寒凉 生冷,避免难消化刺激食品。(2)情 志宜和顺,忌压抑,防沉迷溺爱和训斥。 (3)舌淡苔腻,纳少无味,便软量多, 手足不温,宜酌服启脾丸、玉屏风、调 理。(4)衣宜保暖,适时加衣,居处 常通风,锻练应循序渐进,多晒太阳, 注意头、足、手保暖。
表寒里热----风寒束表,热结于里-疏风宣肺,透表清热---麻杏石甘汤
风寒 风寒
卫气被遏 营阴郁滞
肺失宣降
恶 寒
主要症状体征辨证--寒热
流涕:有涕为寒,无涕为热; 汗出:无汗为寒,有汗为热; 咽痛:不痛为寒,咽痛为热; 口渴:不渴为寒,口渴为热; 面色:青白、灰垢为寒,红赤为热; 精神:不振为寒,烦躁为热; 舌脉:舌淡苔薄白为寒,舌红苔薄黄为热 如果两者兼有,则为寒热错杂。
外感病证-感冒、流感病症类 属剖析:
时行感冒:病情严重, 在一个时期内广泛流行, 传染迅速称为时行感冒。 清代,随着温病学的发 展,又提出时行感冒之 名,对本病的辨证论治 有了进一步的充实。
表现:暴发流行,全 身症状较重,高热、 鼻塞、流涕、咽痛、 咳嗽
病因剖析
风寒病邪 外感病邪
温热时毒 正气不足,腠理不固
阳实质防治:
(1)饮食宜清润,忌过饱燥烈,少食油腻膏 梁厚味及烹炸之品,在科学均衡饮食的基础 上,不过敏的前提下,适当选择银耳、仝蒿 冬瓜等。(2)情志宜调畅,忌暴戾,防任纵 欲性。(3)舌红苔厚、口臭、便干、溲赤、 性急、手足心热、夜卧梦语、躁扰,轻则酌 服保和丸,重者以黄连上清丸、内疏黄连汤 调理。(4)衣勿过暖,动勿刚猛,被露头足, 尤其暑夏季节,适当饮水,居处常通风,多 做户外活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