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外感热病辨证论治体系

浅谈外感热病辨证论治体系

①在外感热病致病的外因认识上有了较明显的发展 和提高。《肘后备急方》《诸病源候论》《千金要方》 《外台秘要》等书中对于诸如水中昆虫(沙虱、射工), 有病家畜(病马、猘犬),病人(生注),尸体(死注), 有毒食物(食注)等等,都被视为致病外因,这是一个很 大的进步。 ②具有传染性的疾病已经突破《黄帝内经》中 “疫 病”范畴。其他急性热病如“伤寒”、“温病”、“时气 病”、“天花”、“麻疹”、“黄疸”、“痢疾”等等均 可以彼此染易或发生流行。


1.寒温之争
①伤寒学派虽承认温病是一个独立的疾病,但是认为 它完全可以包涵在伤寒范围之中,并可用六经辨证论治体 系进行治疗,《伤寒论》中的白虎汤、承气汤、黄连阿胶 汤、竹叶石膏汤、麻杏石甘汤、葛根芩连汤等等,都是治 疗温病的方剂。 ②温病学派认识则与伤寒学派完全相反。温病学派认 为伤寒与温病完全不同,在病因方面,伤寒为寒邪,温病 为热邪。在传入途径方面,伤寒由肌表入,为横传,所以 伤寒分六经。温病由口鼻入,为竖传,所以温病分三焦。 在治疗上伤寒用辛温,温病用辛凉,两者完全不同,绝对 不能混称。并且认为伤寒论全部内容是为伤寒而立,不能 治温病。

3.致病特点 伤寒:易伤阳气 温病:易耗阴津 都属急性热病,较之内伤杂病起病急骤, 变化迅速。


4.外感热病感受及传变规律
冬春易发呼吸系统疾病,夏秋易发消化系统疾病。 南方气候温暖多雨,病易兼热杂湿;北方气候寒冷多风, 病易兼寒杂燥。 阳热之邪或阳热与阴浊之邪相杂而以阳热之邪为主所致 者,易伤人体阴液而显火热之象;阴浊之邪或阴浊之邪与 阳热之邪相杂而以阴浊之邪为主所致者,易伤人体阳气而 显寒湿之象。 邪从皮毛而入者,易涉经络、关节;邪从鼻入者,易涉 清窍与肺,并旁及心营;邪从口入者,易涉肠胃与脾,并 旁及肝胆;邪从其他途径而入者,病多迁延缠绵。 无伏邪、旧疾者,为新感病轻,多首先袭表;有伏邪、 旧疾者,为外邪引发而病重,多表里同病或以里证为主。 总之,其基本上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轻到重, 由实致虚。

4.宋金元时期(960—1368年)
①对于外感热病病因认识比较强调气候变化与传染病 的发病关系,强调五运六气与传染病的发病关系。
②《圣济总录》中推算了六十年运气所主的疾病。陈 无择著《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更根据六十年运气所主的病 证分别开出处方。

5.明代(1369—1644年) ①提出温疫戾气致病
中医临床思维

浅谈外感热病辨证论治体系
概说 辨证论治体系发展沿革 辨证方法比较研究 寒温之争与寒温统一

一、概说

外感热病
感受四时不同致 病邪气而导致的多 种急性、发热性疾 病的总称。
初 之 气
大 立 雨 惊 寒 春 水 蛰
二 之 气
春 清 谷 立 分 明 雨 夏
三 之 气
小 芒 夏 小 满 种 至 暑
四 之 气
大 立 处 白 暑 秋 暑 露
五 之 气
秋 寒 霜 立 分 露 降 冬
终 之 气
小 大 冬 小 雪 雪 至 寒



湿


风温
春温
暑温
湿温
秋燥
冬温
温毒
伏暑


1.病因 外因:风寒暑湿燥火六淫,戾气 内因:正气虚弱(冬不藏精) 2.发病 新感:感而即发(伤寒、风温、暑温、湿温、 秋燥、冬温) 伏邪:感而不病,逾时而发(春温、伏暑)
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千 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 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 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②六经病脉证治体系
传变形式:循经传、越经传、两感、直中 “六经—皮部—脏腑”六大系统病脉证治体系

3.晋唐时期(280-907年)
从病因与发病方面认识 从诊断与辨证方面认识 从治疗与预后方面认识
二、辨证论治体系发展沿革

1.《黄帝内经》时代 ①正邪发病观
《素问遗篇•刺法论》 :“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 可干”。《灵枢•百病始生》 “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 独伤人„„。
②六日传变
伤寒一日,巨阳受之;二日,阳明受之;三日,少阳受 之。四日,太阴受之;五日,少阴受之;六日,厥阴受之。

2.《伤寒杂病论》时代 ①三因发病

6.清代以后(1644—1911)
①继承《内经》之说,认为气运偏胜是温病发生的外 因,“不藏精”、“正气虚”是温病发生的内因,并且强 调了“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②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体系 《温热论》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 《温病条辨》上焦不治则传中焦,中焦不治则传下焦。
三、辨证方法比较研究


六经辨证
表 里
阳 三阳 太阳 少阳 阳明 太阴
阴 三阴 少阴 厥阴

卫气营血辨证


气 卫 气 营
血 血

三焦辨证
温 邪 不 挟 湿Fra bibliotek上焦温 邪 挟 湿
上焦
中焦
中焦
下焦
下焦
四、寒温之争与统一 清·陆九芝提出“伤寒钤百病” 《素问·热论》: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 也。 《难经·五十八难》:“伤寒有五,有中风, 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 。”

同属外感病,为什么辨证方法出现了分歧?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是发病的基础,“火就燥,水流 湿,同类相感、同气相求”是发病的原由。 寒伤阳气,伤寒首伤太阳膀胱,六经传变; 热伤阴血,温病首伤太阴肺,卫气营血传变; 湿碍气机,湿病首伤脾胃枢纽,三焦传变。 风为百病之长;暑为阴阳合邪;燥易袭清窍;疫疠变 化迅速,随传而辨,不拘常法。
否认急性传染病的外因就是风寒暑湿燥火等气候偏 胜失调的传统认识,而认为各种不同传染病的发生,均有 其各种不同的特异性致病物质。《温疫论•原序》提出: “夫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温,乃天地间别有一 种异气所感”。
②表里九传辨证体系
《温疫论》中对温疫的传变规律做了较为详实的论述, 其基本模式是以“戾气—口鼻(皮肤)—膜原—表里”这 一途径感受并传变的。其中以“膜原”为中心,表里为纲 领,内外传化,上下递变,错综复杂。基于长期细致的临 床实践观察,吴又可将这一规律总结为“九传”,即:但 表不里、表而再表、但里不表、里而再里、表里分传、表 里分传而再分传、表里偏胜,先表而后里,先里而后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