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科技中心会从美国移向中国吗?摘要:本文论述了世界科技中心转移的规律,分析了美国和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现状,得出美国科技中心还能持续50年,中国只有在剩下的50年中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进行大刀阔斧地改革,将传统文化的精髓释放,才能够在与其它国家角逐世界科技中心地位时取得先机和胜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关键词:科技中心政治经济文化教育1.引言人类已迈入充满诱惑和希冀的21世纪。
文明发展至今,世界科技中心曾发生过多次转移,从古代中国到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直到今天的美国。
据学者分析,科技中心转移的周期平均为80年,而到2000年为止,美国已满80年,美国科学兴隆周期何时终止?中国能否成为下一个科技中心?只有在对世界科技中心转移的规律深入全面研究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作出比较准确的推断。
2.世界科技中心转移的规律科技的发展决定于科技自身力量与政治改革、经济腾飞、思想解放三大环境因素,从吻合适宜到互有差别,再到相互矛盾的过程。
新的科技中心的形成,是在新形势下各国科技力量、三大环境因素对科技发展适宜程度较量的结果。
社会的政治变革是引发科技中心转移的重要因素。
科学的存在和发展总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制度氛围中,先进的、民主的社会制度能够推动科学的迅速发展,而落后的、专制的社会制度则阻碍科学的进步,最终必将成为科学发展的桎梏。
社会制度的变革最终通过政策、法律和体制的中介作用,协调科学与教育、经济、文化、社会等系统的关系。
经济发展的需求刺激是科学产生和发展的基本动力。
科学家们的科学研究活动主要是为解决生产发展和技术改进中提出的实际问题而进行的。
随着物质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必定会引起人们探索自然、认识自然的行为,进而促进人类科学知识的不断积累。
另一方面,经济实力的支撑是科学发展的基本条件。
科学的发展取决于社会经济实力和水平所能提供的物质条件的支撑能力。
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先进的科学仪器、设备,就没有科技创新,而这是需要经济实力保证的。
社会文化教育和哲学思想是科学中心转移的重要条件。
一方面,教育对科技中心的形成和转移有重要影响。
科学有很强的继承性和连续性,不继承以往人类的知识成果,就很难开展科学研究。
科学研究活动是部分地以今人的协作为条件,部分地又以前人劳动的利用为条件。
没有教育,就没有知识的继承,也不会有创新。
一个社会和国家的教育质量、规模和发展速度,直接反映着那个社会和国家的科技水平。
另一方面,哲学对科技中心的形成和转移也有重要影响。
任何科学研究活动都必须运用理论思维,一切理论思维过程,都要受到科学家的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影响,这就不能不涉及哲学。
不同的哲学观点对科学发展的影响亦不同。
只有建立在科学本身发展的基础之上,并能转变为科学家自己掌握的思维工具的哲学,才能对科学发展起到实际的促进作用。
此外,文化传统也会影响科技中心的转移。
科学既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在整个社会的文化氛围中存在和发展的。
科学只能在一定的文化基质上生长,不同的文化传统对科学发展有着不同的影响与作用。
文化传统对科学发展的影响是错综复杂的,它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可以发挥其积极作用,成为科学进步的动力;但到了另一个历史时期,又能显示它的消极作用,成为科学进步的阻力。
3.美国科学兴隆周期何时终止?在一个国家,科技发展是相对连续不断的。
科学家的研究在日复一日地不间断进行,科研成果相应在涌现,科研课题组成员与管理形式随着课题的不同内容与不同要求而不断地变换与改变,科技管理体制也在政府的领导下不断变革。
政治体制则不一样,宏观上从一次到另一次大的政治变革往往是间断性的、滞后的。
微观上,某种政权一旦建立,它就有一些牢不可改的最基本的特点。
虽然在一些微观管理方式上可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进行一定程度的政治体制改革,但是这种有限的改革也是不经常的,只是势在必行时才可能,是多少年才进行一次的,间断的。
由于科学技术发展的连续性、超前性与政治变革的间断性、滞后性的矛盾作用机制,容易导致科技中心的衰退。
下面来看一下美国的情况:一方面,在现有政治体制下,环境污染、毒品、艾滋病、国际恐怖主义等社会问题已困扰美国。
甚至可以说美国已陷入恐怖主义的泥潭,时不时受到恐怖主义的威胁。
另一方面,近年来美国经济发展也不如前。
经济衰退,严重影响了美国科技的发展,曾名噪一时的美国硅谷,如今已夕阳西下。
硅谷这颗美国局部高科技新星的失色,标志着美国高科技工业全面衰退的开始,过去美国几乎全部占领全世界半导体市场,而现已下降到40%,而日本则上升到50%。
一个国家先成为教育中心而后才成为科技中心。
一个国家先失去教育中心的地位而后才失去科技中心的地位。
一般说来,一个国家的教育兴隆期越长,科技兴隆期也越长。
从高科技人才现状来看,美国杰出的科学家平均年龄已经超过50岁,出现了明显的科学集团老化现象,这可以看作它进入兴盛期后期的不祥征兆。
据统计,美国在高等学校就读的本科毕业生中,理工科所占学生比例逐年下降,理工科专业的硕士和博士所占比例下降的幅度更为严重,虽然近年来美国理工科硕士生和博士生的总数仍相对稳定,但那是国外留学生人数增加的结果。
美国政府也试图维持上述比例,但美国的妇女问题和公民的生育观念使政府的想法很难实现。
科技中心转移的第一阶段,是原有科技中心的科技成果在世界上的领先程度不断降低,科技水平与其他国家的差距不断缩小,最后沦为一般性国家。
近年来,美国的科技水平与日本、德国等国家的差距在不断缩小。
诺贝尔奖获得者中,美国科学家所占比例有下降趋势。
社会问题的困扰、经济的衰退、科技人员的恶化、新生力量的匮乏、科技水平与其它国家的差距不断缩小似乎预示着美国科技独领风骚的年代即将过去,历史将完成又一大循环。
然而,美国在政治上仍然控制着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对美国发展产生阻碍的因素被一个一个被拔除(先是阿富汗,其次是伊拉克,现在轮到了伊朗,下一个会是谁呢?)。
美国开放式的文化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杰出科技工作者。
有一种说法:中国最优秀的学生在清华,清华最优秀的学生在美国。
其它国家也差不多。
这自然使得美国掌握大部分的高科技。
可见其文化仍然对其科技发展有利,还没有达到阻碍其科技发展的地步。
经济上,虽然美国的增长速度缓慢,考虑到其雄厚的基础,总体水平仍然遥遥领先它国。
综合这些,可以预测:在未来50年内,美国这把宝刀还不会老,科技中心还将在美国。
4.中国能否成为下一个科技中心?根据进化论的观点:当原有科技中心衰退以后,是一个多中心并存、平等竞争阶段。
这种状况持续到发生新的科技革命为限。
平衡竞争是跃居世界科技中心的机会,仅仅是一次机会,是“水往低处流”与“人往高处走”的大较量,而不是天然的转换时期。
当原科技中心的发展状况逐步衰退,科技中心的科技力量、科技水平、科技成果数都退为普通国家水平,这时会形成一个世界科技的多中心甚至无中心局面。
多中心并存有多长的时间?我们认识到,这是与科学发展及科技革命相协调的。
在历史上,每一次重大的科技革命后往往发生一次科技中心的转移,但只要不发生重大科技革命,科技成果就不会往其中的某一个国家集中,科技发展的两极分化趋势就不会出现。
这是因为,过去的科技高潮是建立在特定的科技理论基础上,科学也曾选择了最适宜自己的国家,让其大力发展,使该国一度成为世界科技中心。
按照科学的层次采掘模型学说,在这个层次上该发现的重大成果,绝大部分都已发现了,在原有理论框架中探索科学的难度大大增加,科学体系处于休养生息阶段。
在一次浪潮已经结束,进入一个新的科技发展浪潮之前,各国都处于同一条起跑线上,各国都面临新的机制和挑战。
任何一个力争在新的科技浪潮中成为世界科技中心的国家,就千万不能放过这个机会。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抓住了机遇,就有了良好的开端。
分析一个国家是否成为下一个科技中心,应从这个国家是否先拥有科学发展的政治、经济、科技队伍的条件等因素上去分析。
一个国家在成为世界科技中心之前,会有许多早期迹象。
科学队伍方面,要出现一些具有历史意义和世界意义的科学成就的科学大师,社会环境,必须具有经济起飞、政治变革和思想解放作为前提,而且这三方面的前提必须综合出现在标志整个人类历史里程碑的世界主流事件上。
下面来看一下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情况。
政治方面,由于网络的存在,现代社会的各种问题都展示在人们的面前。
下一步将是什么,将是问题的解决。
中国现在的制度对于一般人来说,没有民主,但网络却给与人以民主。
华南虎事件充分体现了网络中的民主的优越性。
21世纪以来,世界经济增长缓慢。
美国经济起伏不定,日本经济恢复艰难,东南亚及欧洲经济有恢复迹象,唯中国经济保持稳定快速增长。
中国经济的根本动力来源于中国经济自身,得益于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
但中国经济的总体发展水平还是很低的,城乡及地区差异仍在扩大,就业及社会保障压力增大,生态环境及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提高科技竞争力,国有企业改革等问题还待深入。
这一切制约着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2007年7月份以来的物价持续上涨已将中国经济的弊端完全暴露。
中国要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文化方面,西方文化入侵十分厉害,中国传统文化处于没落的边缘。
性开放(严格说应该是性泛滥)等西方价值观念被广泛宣扬,《色戒》的广泛流传便是佐证。
中南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研究所某人掀起又一轮废除中医的高潮,很多人拥护,可见不少人对中国传统文化抵触情绪非常严重。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已彻底被抛弃,且看07年电影评论:“看完《苹果》发现男人靠不住;看完《色戒》发现女人靠不住;看完《投名状》发现兄弟靠不住;看完《集结号》发现组织靠不住”。
好在政府高层深知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将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定为法定节日。
哲学方面,现走入困谷,哲学自身落后于时代,不能映现时代的发展。
近几年来,哲学研究者在增多,但没有形成哲学家阶层,他们大都没有属于自己的的哲学理论,虽然解释、普及哲学方面的论著颇丰,但新论不足。
相当一部分哲学研究者靠祖宗老本,真理性获得求助于对原著的反复咂摸。
所谓的学术争论无非是从经典中找根据。
另外有一部分哲学研究者置生动、丰富的现实于不顾,热衷于揣测上面的意图,一味追求应时文章,将严肃的哲学研究等同于政治宣传。
中国哲要实现繁荣,就必须映现时代,贴近社会和人生,这一切还要走很长一段路。
教育方面:调查结果显示,我国高校科技工作者发表论文的主要目是晋升职称和完成学校规定的科学研究任务。
只有很少的科技工作者是为了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为了阐明新发现、新观点、新技术而进行科学研究的。
按照目前职称评定和岗位设置的有关规定,论文数量是硬指标,必须要有一定数量、达到一定“级别”的论文才能够取得参加相应职称的资格评审和完成相应岗位的绩效考核,而职称和岗位分别与工资和津贴挂钩,因此,论文数量最终与科技工作者的经济利益紧密相连,晋升职称和完成规定的科学研究任务成为大部分教师撰写论文的直接动力,不难看出其目的是非常现实和功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