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角色的发展与 (3)
一 、性别角色教育
影响性别角色发展的因素
• 早期家庭教育对儿童性别角色发展起着奠 基作用 • 角色游戏对儿童性别角色发展起着关键作 用 • 幼儿园教育对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主导作 用 • 大众传媒对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导向作用
一 性别角色教育
童年早期的性别认同教育
了解生理特点,明确性别 平衡教师性别结构,提供范型
※“假小子”式的女孩、“娘娘腔”式的男孩
(五)群体社会化理论
这是目前关于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研究的比较新的理论 观点。哈里斯认为,在儿童性别角色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的是同伴群体,而家庭对儿童的性别角色的影响并不大。
群体社会化理论预测,当异性不在场时,儿童的性别 分化行为减少。
儿童的性别教育对幼儿园社会 性教育的启示
4、局限性:
▲其性别角色的生物决定论观点过分强调生物学因素对 人类行为的决定作用,而忽视社会因素对行为的塑造作 用。
▲将性别歧视合理化。
●艾里克森的理论:
艾里克森基本接受了弗洛伊德对幼儿期性别角色发展的 解释,但又在其观点上加以发展:他把获得性别角色视为幼 儿期心理发展的两大任务之一(与发展良心)。
性别角色的认识方面:了解性别角色的差 异性
性别平等观念方面:学习运用媒介,表达 性别平等的概念
中西方儿童性教育比较
• • • • • 性教育观念 性教育内容 实施的主体 教育对象的年龄 实施途径和方法
西方儿童性教育对我国幼儿性教育的启示
• 转变陈旧的性教育观念,明确幼儿性教育的 转变陈旧的性教育观念, 重要性 • 全面理解性教育的内容,针对不同年龄的幼 全面理解性教育的内容, 儿实施不同内容的全面的性教育 • 对教师和家长加强指导 • 尊重幼儿的性别差异和隐私,让孩子学会保 尊重幼儿的性别差异和隐私, 护自己 • 提供科学规范的性教育读物,多渠道实施幼 提供科学规范的性教育读物, 儿性教育
国外的一些心理学家运用社会结构理论来解释儿童性别 角色的形成。这一理论强调社会结构对人的行为和个性的直 接影响,已被一些心理学家如亨利、斯本德等人用于性别差 异的研究。 研究表明,在儿童性别角色形成过程中,性别角色的固 定化和变通性存在着明显的性别差异。男孩性别角色的发展 表现出更大的固定化倾向,而女孩则表现出更大的变通倾向。
二、性别差异的发展
• (一)生理差异 ①解剖学上的差异 ②活动水平上的差异 ③生命力及机体成长上的差异 • (二)认知差异 • (三)个性社会性差异 ①交往方式方面的差异 ②游戏活动方面的差异 ③社会活动方面的差异
• P86页,性别差异研究。 • 很多所谓的性别差异,与我们的文化要求 和期望甚至和测量方式有关。 • 很多所谓的性别差异,并不是“必然”要 是这个样子的,而是可以改变的。
性别认同也叫性别同一性,是指儿童对自己和他人性 别的正确标定。
• 性别稳定性的发展(3~4岁)
性别的稳定性是指儿童对人一生性别保持不变的认识。
• 性别恒常性的发展(6~7岁)。
性别的恒常性即懂得人的性别不会随服饰、形象或者 活动的变化而变化。
(二)性别角色观的发展
• 性别角色观是指儿童对不同性别行为模式的认识 和理解。 • 儿童3岁时,就形成了对性别行为模式的认识和理 解。他们知道女孩应该玩洋娃娃,要穿的像女人 一样,男孩则应该去玩卡车,扮演救火员等。 • 到4、5岁时,他们知道了大部分有关成人职业的 条条框框。学前儿童在划分这些性别行为时比较 刻板,比如认为男人是一定不能换尿布的。
1、直接学习、对同性别榜样的观察学习或模仿是儿童性别 角色获得的基础。 2、班杜拉称主动模仿和观察学习是间接学习,并认为间接 学习在儿童的性别角色行为塑造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3、其理论预测儿童更注意同性别的模式,原因是他们模仿 同性别的行为会受到来自周围人的正强化,尤其是父母。
(四)社会结构理论
双性化教育
突破性别刻板印象,建立双性化教育模式
性别角色教育注意问题
• 转变观念,打破传统的性别角色定势 • 对儿童读物和教材中的角色人物作出合理 的解释 • 尊重儿童的兴趣选择,打破男女界限平等意识的教育
两性关系方面:学习不同性别共同合作
儿童性别发展理论
三、儿童性别发展理论
(一)精神分析理论 (二)认知发展理论 (三)社会学习理论 (四)社会结构理论 (五)群体社会化理论
(一)精神分析理论
●弗洛伊德的理论 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理论的代表人物,1942年提出第一 个全面、发展的社会化理论。
1 1、基本理论核心:无意识和本能过程,或者说由于男女两 性所具有的不同的生理解剖结构而决定的心理成熟过程。
性别角色的发展与性别差异
性别角色的发展与性别差异
• • • • 一、性别角色的发展 二、性别差异的发展 三、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理论 四、性别角色发展与差异教育启示
一、性别角色的发展
• (一)性别概念的发展 • (二)性别角色观的发展 • (三)性别化行为模式的发展
(一)性别概念的发展
• 性别认同的发展(2~3岁)
欢迎批评指正
自主感
——
内疚感
此外,艾里克森重视了青少年性别角色的发展问题,这 就是弗洛伊德所忽略的。
(二)认知发展理论
▲认知发展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心理学家柯尔伯格,他认
为儿童的性别认知在其性别角色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 用。
▲行为、认同、性别恒常性、性别化行为
▲解释、组织、调节功能。
(三)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
• 5岁的儿童开始从心理意义理解不同性别的 行为模式。 • 总体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对抽象 概念的进一步认识、思维灵活性的发展, 儿童对性别角色的理解也逐渐脱离表面性 而趋向深刻化。
(三)性别化行为模式的发展
• 儿童的性别概念和性别角色观的形成使得 儿童性别化的行为也得到发展。 • 儿童很早就表现出了性别化的行为。 • 儿童对同性别玩伴的偏好。 • 男女幼儿对性别相适行为的遵从。
2、他认为,在性心理发展的口腔阶段和肛门阶段,男女儿 童的发展方式大致相同,直到生殖器阶段(约4-6岁),性别 分化才开始出现。
3、理论总结:
▲女孩的“恋父情结”不如男孩的“恋母情结”解脱的彻底, 所以女性的超我发展是不太成熟的。
▲女性的人格有被动性、受虐性和自恋性三种特征,只是男 性人格的一种不成熟的变种。
▲固定化:是指努力不去从事与异性性别角色一致的活动 的过程。 ▲变通倾向:是指参加被认定应该是异性活动的水平。
长期以来,“性别适合”、“定性的性别角色”这些根 深蒂固的观念深入在学前教育中,还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 方面。儿童在童年时期,社会文化的熏陶就使他们形成了初 步的“女不如男”的固定看法。这对他们以后性别角色的定 位及对社会角色的理解打上了深刻的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