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2月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Feb.2007第26卷第2期Journal of Heilongjiang College of Education Vol.26No.2性别角色发展的理论述评夏小燕(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兰州730070)摘 要:性别角色是以文化为背景的,社会认可或接纳男性或女性应表现的行为模式,它以生物因素为基础,包括个人心理与社会建构两个维度。
生物理论、心理分析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认知发展理论、性别图式理论及性别脚本理论都对性别角色的发展提供了解释和说明,但是每个理论都有其不足之处,目前有学者提出以整合的理论对性别角色的发展作出更准确的解释。
关键词:性;性别;性别角色;发展;整合中图分类号:B84-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07)02-0070-04收稿日期:2006-10-17作者简介:夏小燕(1975-),女,湖北荆门人,2004级心理学硕士研究生,从事社会性发展与教育研究。
一、概念界定1.性与性别性(sex):指男女活动中生物学的或解剖学的差异,是生理上的差异,生为一个人,就性而言,除阴阳人及双性人外,非男人即女人。
性别(gende r):指男女心理上、社会上的差异。
非男性即女性。
性与性别的最大差异在于,前者是以生物学为基础的,是与生俱来的天生的生理性别;后者则指男女两性在行为及性格上的差异,大多数是由于社会化的历程及旁人的期望而得来的,并非天生的(刘秀娟、林明宽,1997)。
简而言之,性与性别之间的差异,就像是先天性与后天因素、自然与人文上的差异(Hearn 等,1990)。
2.性别角色Robert Brannon(1976)指出角色在社会科学领域的应用可以追溯到戏剧的术语学。
这个单词角色(role)是法语 roll ,指一个演员所扮演的角色。
男性的性别角色或女性的性别角色就像是男性和女性扮演适宜他们男子气或女子气部分的剧本[1]。
社会科学家认为角色意味着个人在具体情境中所呈现的社会企盼的、鼓励的行为模式。
在心理学界,不同的学者对性别角色有不同的理解,对性别角色的定义也不尽相同。
如下表所示(见下页)。
从表中所述得知,性别角色不只是归属的,更是获致的,应包括个人心理与社会建构两个维度。
笔者认为性别角色是以文化为背景的,社会认可或接纳男性或女性应表现的行为模式。
二、性别角色发展的理论性别角色发展是属于多维的建构,因此在许多不同的领域及概念上发展出不同的性别角色发展理论。
本文就生物理论、心理分析理论、社会学习论、认知发展论、性别图式论以及最近发展的性别脚本理论的观点,探讨其对性别角色的看法。
1.生物论生物论者认为基因及生物的程序对性别角色的发展有所影响。
无可否认,男女有其生理上的性别差异,不仅是生理结构上的差异,同时在生殖作用上分别扮演非常不同的角色。
Lynn(1974)认为基因在性别差异上起着重要的作用,表现在如下方面:1)基因在其他任何环境因素尚未发生任何影响时,就已开始展现影响力;2)基因的影响力是普遍存在于各文化团体中;3)基因的影响可以在类人猿中获得证实;4)基因与男、女所分泌的荷尔蒙有关。
此外,进化论者认为每一种物种的成员与生俱来有一些 生物决定 的特质与行为,这些特质与行为来自于进化及生物适应的结果。
在1993年,Freedan 依此提出性别角色的认同与发展是两性间行为差异的遗传结果。
由于两性间存在明显的生物上的性差别,一些学性别角色的定义研 究 者年 代内 容Scanzoni&Fox1980性别角色是指依社会或文化期待男性或女性所表现适当行为的模式,即社会对两性合于规范的行为的适当期望。
Lueptow1984性别角色源自于对男女性别的不同,而对男女地位、行为表现的社会期望。
林传鼎陈舒永张厚粲1985性别角色又称性别作用。
由于人的性别差异所带来的不同的心理特点或行为模式。
在某一社会中,总要求男子与女子各扮演不同的角色。
女孩子需像女孩子,男人不能有女人腔。
性别角色是由先天与后天习得因素所构成。
McCoy1990性别角色是指以生物性别为基础用来期待个体的一组行为及人格特质。
李美枝1990性别角色是一种人格特质,是个人透过自我行为表现以明示其所属性别的行为形态。
赖美秀1993以两大观点区分性别角色:性别角色为社会文化作用下的产物;性别角色是多维度的,包含人格特质、态度、行为及活动偏好等。
张春兴1995性别角色是指在某一社会文化传统中,众所公认男性或女性应有的行为。
性别角色是由行为类型来界定的,包括内在的态度、观念以及外显的言行服装等。
黄倩倩1996性别角色是个人透过学习,进而由行为表现出来的其为男性或女性的行为形态。
时蓉华2002所谓男女性别角色,乃是指属于一定性别的个体在一定的社会生活中占有的适当位置,以及被该社会规定的行为方式。
者提出行为是否是由天生的程序所引导的一种假设。
例如女性养育子女,男性倾向于探索与攻击,是为了能让物种生存,以确保个体基因的永存。
最近在此领域提出生物社会学模式(biosocial mod el),即天生!关键期!教养(nature-critical pe riod)的原则。
这个模式指出,基因及荷尔蒙的生理因素确立性别差异的基础,但是也需要社会文化环境来完成及维持这种过程[2]。
生物论、进化论以及生物社会论强调早期生理发展的关键性,同时生物社会论也揭示了因早期生理发展所引发对婴儿的性别标示与性别分化教育,对儿童的性别角色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但由于生物论、进化论忽略后天因素的影响力,而生物社会论也未能说明性别分化的社会化过程,被其他理论所批评。
但也造就了其他理论对性别角色的发展从相异的观点来进行阐述研究。
2.精神分析理论Sigmund Freud认为性别角色的发展与获得在于潜意识中恋母情结及恋父情结所产生的防卫性认同(de fensive ident ification)的结果[1]。
男性及女性的认同过程是不同的,男孩认同的发生是恋母情结的结果。
男孩对母亲有强大的占有欲,但害怕父亲的权力,进而产生阉割恐惧,因此这时候男孩开始认同自己的父亲以解决并消除恋母情结,并获得自己的性别角色,发展男性化。
在认同的过程中男孩将以父亲为代表的社会戒律变成自己个性的一部分,逐渐具备良心和超我,继承了设想作为父亲所应具备的膂力与权利。
女孩对于母亲的认同是恋父情结的结果。
女孩想拥有父亲,但是害怕受到母亲的惩罚和讨厌,转而去喜欢及认同母亲,并发展女性化。
女孩在这一阶段把母亲的形象纳入了自我概念,并把自己放置在男性社会的从属地位。
Gardner(1978)指出这种同性父母认同的结果是:儿童不仅采纳了认同对象的行为,同时也接受了认同对象的价值、态度、意见及标签;在以后的生活中,儿童将选择他在此时所接纳的性别角色。
但是,Freud的这种以观察精神病患者为主,以潜意识中性驱力为动力而创立的学说,在性别角色的研究上似乎很难获得强有力的实证性研究的支持。
于是新弗洛伊德学派的学者,在他的理论上提出修正的意见和看法。
Karen Horney认为,在人格的发展过程中社会比本能的、生物的力量更重要。
阴茎嫉妒是女孩渴望男人们拥有的尊重和地位的象征,而不是表面上机体对阴茎的渴望[1]。
Nancy Chodoro w认为男女不平等的原因在于孩子和母亲关系的早期经验。
婴儿对自己的性别并没有初始的认知,而母亲却清楚地知道孩子的性别,并区别对待男孩和女孩。
当孩子开始发展自我感觉的时候,女孩认同了母亲获得女子气,此时男孩用了更多的时间拒绝母亲的女子气而发展了男子气[1]。
总之,心理分析理论揭示了重视恋亲情结的解决与对同性父母的认同、学习的理论,但其忽略了社会文化、环境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并未涉及儿童自我认知的过程,使之对性别角色的解释偏向 天生的,致使对于性别角色发展的解释有所不足。
3.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并不否认遗传在两性角色定型中的作用,但是更强调观察、强化、模仿等社会化的学习过程是性别角色获得的主要因素。
Mischel(1970)及Ban dura(1977)认为儿童的性别认同、性别角色偏好及性别角色发展是经由两种途径产生的:(1)强化在婴儿时期,男女在生理和心理方面都依赖母亲,母亲是婴儿获得注意和爱抚的中心人物,母亲是婴儿行为的第一个有效强化者。
在婴儿心理发展过程中,母亲强化婴儿的某些行为,惩罚另一些行为,这一过程也是两性角色的学习过程。
例如,女孩玩洋娃娃,母亲会表现出赞许的态度;从事攻击性活动,母亲表现出反对的态度,对男孩的态度则与之相反。
以后,刺激的泛化产生了,与母亲类似地位的人也成为儿童性别行为的有效强化者。
(2)观察、模仿儿童也可以通过观察同性楷模,如父母、手足、教师或是同伴而习得适当的性别行为。
根据社会学习理论,权威形象的力量是促使儿童模仿的原因之一。
在两性角色的学习过程中,儿童往往模仿与自己同性别的成人,很少模仿异性成人。
Bandura(1977)认为儿童特别注意同性的楷模有两个主要原因:1)儿童模仿与自己同性的父母或手足时,较常得到增强;2)儿童能知觉到同性楷模与自己的相似性,因而使自己更注意同性楷模的行为。
但社会学习理论受到最主要的批评在于不论谁是社会化的执行者,儿童总是大量且消极被动地接受文化传送的信息。
批评者认为儿童虽然以观察学习、模仿作为社会化的动力,但并非完全被动地接受外在的信息,他们会通过选择性的认知来决定是否模仿。
认知发展理论与性别图式理论对此欠缺作了讨论。
4.认知发展理论所谓认知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后在适应环境的活动中,对事物的认识以及面对情境时的思维方式与能力表现,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改变的历程(张春兴,1995)。
Lawrence Kohlberg(1966)这样描述这个理论: 我们研究性别发展问题的方法既不是生物学的,也不是文化的,而是认知。
他认为: 性别角色发展中的重要原因并不是母亲和孩子的关系,而是由于儿童自身认知的发展。
儿童的基本的性别角色认同是在发展初期产生的男女自身认同的结果。
这种男女分类虽然作为男孩或女孩打上了社会性的标记,但基本上是认知的现实判断的产物。
[3]Kohlber g相信所有的儿童的性别角色的发展经过以下三个阶段:(1)基本性别认同(basic gender identity):大约在3岁左右,儿童能进行性别的自我分类而正确标示她(他)的性别。
(2)性别稳定性(gender stability):在此时期的儿童能够认识到男孩长大后成男人,而女孩长大后会成为女人,性别是固定的特质。
(3)性别恒常性(gender consistency):在6~7岁时,儿童能够明白个人的性别不会随着时间的改变而改变,也不会因为衣着、动作的变化而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