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培智学校语文课程“生活化”的方法研究

培智学校语文课程“生活化”的方法研究

培智学校语文课程“生活化”的方法研究
一、研究概述
对于语文与生活的关系,海淀培智于文校长在《生活语文和生活数学的丰富内涵》一文中指出:“二者是内容与目标的关系。

”我国特教专家陈云英教授在《智力落后课程与教学》中也指出:“将‘实用语文’课程的性质确定为语文的工具性、人文性和实践性统一的基础性学科。


我们深切感到,要做到“语文课程生活化”,语文和生活如何“整合”是关键。

我们既不能像普小那样简单链接,也不能像单纯生活主题课那样去除语文教学的系统性、规律性。

如何达到语文与生活有效结合,互相促进,实现两方面丰收,是我们语文教学改革的目标。

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念给了我们许多启示。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本体论:“生活即教育”;组织论:“社会即学校”;方法论:“教学做合一”;目标论:“培养真人”;认知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二、研究目标与内容
目标:在生活教育理念指导下,找到智障学生语文学科与生活有效结合的方法,互促互进,提高智障学生的语文能力、生活能力。

内容:培智学校的语文教学与学生实际生活的有效整合,从而促进智障学生的生活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1、根据“生活教育”理念,确定整合型生活化语文目标。

2、根据“生活教育”理念,力显生活化教学方法,强化语文教学与生活的密切性。

三、研究对象与方法
对象:通州培智学校1-9年级智障学生。

方法:通过查阅文献找到相关理论以及好做法。

通过调查了解各培智学校的做法,并进行汇总、分析。

在此基础上,通过研讨,结合本校学生实际情况,制定出语文学科与生活相整合的教学目标。

通过行动研究即教学实践,整合出适合的教学内容并探讨出行之有效的促进整合的教学方法。

四、研究进程
1.确定“生活语文”的整合型目标。

根据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我们感到我们的培养目标就是为了孩子更好的生存,更好的在这个社会上生活。

由于智障孩子的特殊性,它需要的训练更接近于他的真实生活,更直接的能为他现在的生活服务,同时也为将来更好的生活打下一个铺垫。

而这个生存能力地提高,我们是从语文学科这个特有的角度来促进的,因此,这个目标不仅要具有语文学科特有的特点,还应具有现实性、生活性、实践性、前瞻性。

(1)确定语文工具性目标,保证语文教学的学科特点与教学规律;(2)确定生活方面的相关需求;(3)形成整合性“生活语文”目标。

2.整合教学资源,强化语文教学与生活的密切性。

根据“生活教育”组织论:“社会即学校”,方法论:“教学做合一”,我们在教学方法上应突出在直观中、在真实的环境中学习、练习、运用,把学、做统一起来。

(1)在“生活”中学习:①编写教材,把学生的真实生活搬进课本;②制定更为细致、具体、具有层次性的生活化教学目标;③整合生活化教学资源;④运用生活化教学手段。

(2)在“生活”中运用:对智障儿童来说,学习知识的主要意义便是应用于生活,从而达到生活完全能够自理,甚至能够自食其力融入社会生活的目的。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及时引导他们在生活中运用课堂上所学知识,实现学以致用、巩固知识、形成能力的目的。

例如:学习《我爱爸爸妈妈》,就要求学生做一件爱爸爸妈妈的事情,如扫扫地、捶捶背等,让孩子真切领会句子含义。

学习了《春天》一课,就带领学生到校园里、公园里寻找春天,感受春天的美丽,了解更多春天信息等。

五、研究成果
1.根据“生活教育”理念,确定出整合型生活化语文目标
2.根据“生活教育”理念,找到生活化教学方法
如:在“生活”中学习。

编写教材时,把现实生活搬进课本;订立具体生活化教学目标;整合生活化教学资源;运用生活化教学手段;在“生活”中运用等。

六、结论与建议
1.整合性教学目标有利于“双目标”实现。

(1)体现了语文学科特点。

因为目标是按照听、说、读、写最为表现语文特征的四个方面去制定的,这就保证了语文性。

同时也保证了知识系统的螺旋式上升。

(2)体现提高生活能力的宗旨。

教学内容是生活的、教学目标也是生活化的,这就保证我们教学是(甚至是直接)为学生生活服务。

(3)体现目标与内容的统一。

由于我们的目标是生活性的,因此具有具体、直观特点,体现了一定的教学内容,形成了目标与内容的统一。

(4)具有相对灵活性。

整合的目标把握大方向,并没有指出具体内容。

保证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体现教学个性化、针对性。

2.生活化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教有所用
生活化的方法与手段,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减轻学习难度,减轻了理解困难尤其是有利于学有所用,更快、更好、更直接的服务于他的生活,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总之,智障儿童的学习只有立足于生活才能够真正得以实现,这也是教学的真正意义所在,只有这样才更有希望把智障儿童培养成社会的平等公民,最终摆脱特殊教育“普教化”的课堂教学局面,为智障儿童开辟一片属于他们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的广阔天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