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生态毒理学Atmosphere ecological toxicology2013年10月24日摘要生态毒理学是一门新兴学科。
本文集中阐述了生态毒理学的发展历史、定义、基本原理和研究内容,并侧重介绍了大气生态毒理学。
大气环境的污染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无论是对植物、昆虫还是我们人类本身,大气污染问题带来的各种问题都不容忽视。
大气污染对人体的影响有三个途径:食用被大气污染的食物或水体,皮肤与污染空气接触,污染气体进入人的呼吸系统。
大气污染对人体最大最直接的伤害表现为对人体呼吸系统的损害并增加各类疾病患病的风险。
关键词:生态毒理学,大气污染,呼吸系统疾病,解决措施1 绪论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科学技术日益进步,人类对地球资源的开发利用越来越导致众多环境问题的出现,气候变暖,生态破坏,以及土地、水和大气污染等利用越来越导致众多环境问题的出现,气候变暖,生态破坏,以及土地、水和大气污染等。
二十年前,随着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产生了一门新兴学科,那就是生态毒理学。
生态毒理学用多学科理论包括生理、生态、化学、医学、毒理学和数学等来解释自然界中污染物的暴露风险。
因此,生态毒理学不仅是一门科学,而且是环境基准推导和标准制定以及污染防治中应用性很强的工具,已成为上世纪九十年代至今最有生命力的新兴学科之一。
1.1生态毒理学发展历史20世纪90年代以前(是生态毒理学的奠基和初创期):1969年法国科学家Rene Truhaut 首次提出“生态毒理学”概念。
1972年“生态毒理和环境安全学会”在欧洲成立,成员包括欧洲、远东和北美等国。
1972-1985年在日本、德国、法国、奥地利、丹麦和意大利举行了一系列与生态毒理学相关的学术研讨会。
1979年北美成立了“环境毒理和化学学会”。
10年后在欧洲有了分支学会。
1988年在丹麦的哥本哈根举行了第1届欧洲生态毒理学学术研讨会,并一直延续至今。
1989年“生态毒理和环境安全学会”在都柏林举行了首次单独以“生态毒理学”为主题的国际会议。
20世纪90年代以来(是生态毒理学高速发展时期):1990年以来,生态毒理学研究重点集中于:微量毒物的长期效应、生态系统健康和生态风险评价三个方向。
1992年英、美部分科学家首次提出“分子生态学”概念,将生态学研究基础从宏观拓展到微观。
1995年中国毒理学会成立生态毒理专业委员会并召开了第1届全国性学术研讨会。
1997年在法国召开了第1届欧洲分子毒理学大会。
1998年在我国召开了有关的国际生态毒理学专题研讨会。
2002年生态毒理专业委员会召开第2届全国生态毒理学研讨会。
1992年De Kiruijf将生态毒理学定义为用多学科理论(生理、生态、化学和毒理学)解释自然界中污染物的作用过程和暴露风险。
它不仅是一门科学而且是污染防治中应用性强的一种工具,用于支持环境政策、法律、标准和污染控制。
生态毒理学是研究外源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生物体和环境生态系统的损害效应及其机理,以及预防、救治或改善措施的综合性学科,是环境基准研究和环境标准制定与修订的基础,是实施污染控制的工具。
因此,它实际上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种技术支撑。
几乎所有在1980年代欧美各国出台的环境标准与管理方法中都需要生态毒理技术,如土壤质量标准的制定与修订,水质标准的制定与修订,化学品和排放物的安全性评价,产品生物降解能力测试,生物技术产品的管理,污染治理与修复的效果评估等,都需要生态毒理学参与并起着关键的技术支撑作用。
当前,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复合污染的健康风险评估、新物质与新型材料(如纳米材料)以及转基因产品等的生物安全性与生态风险、中医药产品毒性评估等新问题时,毫无例外地需要生态毒理学知识和技术作为支撑。
1.2生态毒理学的定义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生态毒理学中发展较快的技术之一是模拟生态系统,它包括微生态系统和中生态系统,其中以微生态系统的研究成果最多。
所谓微生态系统即微型的模拟生态系统,它的定义是“人工环境的试验系统,是一个世界的缩小,一个整体的代表”。
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的定义是“将天然系统的样本放入人工容器内并在实验室环境中维持的系统,功能类似而结构不完全等同于天然系统,这类系统的能力在于它能以近似自然的方式检验许多生物与环境过程的最终结果”。
这是其他研究技术所无法比拟的。
整个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它决不是部分的总合,对生态问题的分割研究是有很大局限的,而在系统水平上可以得出更为实际的结果。
但它也不同于野外研究,它毕竟是受控系统。
在近十几年的研究中模拟生态系统几乎用于各种污染的生态效应研究,如重金属、农药、有机物的污染、综合性排放物以及最近提出的生物安全问题等等。
主要应用领域有河流污染的早期报警、水生生态系统恢复过程研究、化学品、农药的生态风险评价、综合性污染物的风险评价、沉积物生态效应、生物安全评价。
微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主要有(以水生态系统为例):基本单位,储水库,过滤系统,动力系统和条件控制系统(温度,光照,流量,毒物分配和控制)五大系统。
美国环保局(USEPA)、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均将从该系统获得的数据作为决策的依据并列入法规程序中。
1996年12月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向政府提出的“21世纪研究重点”的报告中,第三个重点领域“化学品与环境的关系”所建议的研究内容是“降低化学品进入环境后的不利影响,发展实验性的微生态系统用于污染预测中”。
1.3生态毒理学的基本原理1.3.1环境毒物的剂量—效应关系原理是指污染物对生物危害的程度取决于污染物的毒性和进入机体的剂量,它们具有一定的相关关系,即定量个体剂量-效应关系(描述不同剂量的环境毒物所引起的生物“个体”的某种生物效应的强度,以及两者之间的依存关系)和定性群体剂量-效应关系(反映不同剂量环境毒物引起的某种生物效应,在一个群体(试验动物或植物群落)中的分布情况,即该效应的发生率,实际上是环境毒物的剂量与生物体的质效应之间的关系)。
1.3.2环境毒物的结构—活性相关原理首先是指化学结构功能团与毒性的关系:无机毒物随着分子量的增加,其毒性增强;有机毒物中的氢原子,被卤族元素取代,其毒性增强,取代的越多,毒性也就越大;芳香族环境毒物引入羟基后,由于极性增强而使其生物毒性提高,而且羟基越多,毒性越大;苯中引入羟基而成为苯酚,易与蛋白质中的碱性基团发生反应,导致与酶蛋白有较强的亲和力,促使其生物毒性增强;多羟基芳香族环境毒物的生物毒性很大。
其次,是指结构-活性相关的广义性:不仅指毒物化学结构本身,还涉及毒物的物理化学特性、量子化学特性和立体化学特性,其中物理化学特性包括水溶性、脂溶性、熔点、沸点、蒸汽压力、电离常数、辛醇-水分配系数、活化能、反应热、氧化-还原电位、介电参数、偶极力矩、电荷比等,量子化学特性包括原子量、键能、共振能和电子密度等,立体化学特性包括分子容积、形状及表面积、次结构形状和分子反应能力等。
此外,光学异构体具有明显的毒性差异,一般左旋异构体对生物机体的作用较大,右旋体往往无作用。
1.3.3毒理作用的多层次效应原理生态系统尤其是生物组分对环境毒物作用的反应,表现为产生各种不同类型的毒性效应甚至相反的解毒作用。
毒性效应包括急性中毒效应、亚急性中毒效应和慢性中毒效应,或者是个体、种群和系统水平的不良效应,或者是分子、细胞和器官水平的不良效应,包括基因突变或基因表达的改变,在基因、mRNA 、蛋白或代谢水平引起的改变,表现在细胞水平如细胞增值或分化等的改变或细胞代谢能力的改变等。
动物和人体发生的一些疾病,通常也是环境毒物作用的结果,由于环境条件不同以及生物体各组织器官的不同,发生疾病的类型差异很大。
1.3.4毒理生态动力学原理生态系统是一开放系统,毒物能够从外界进入生态系统,并在系统内与各组分之间进行各种化学的或生物化学的反应,将会可逆地或不可逆地干扰系统正常的循环规律和生态化学过程,甚至造成细胞的损伤或对系统的破坏。
毒物进入生态系统与各组分的毒性反应,大致可分为暴露阶段、化学动力学和生物动力学等 3 个阶段。
暴露阶段的反应包括了各种毒物彼此之间以及温度、光和湿度等生态因子对其所造成的影响而发生的所有过程,包括化学转化与分解以及微生物生物降解等过程对毒物毒性产生的影响,以及毒物经由皮肤粘膜或呼吸道及肠胃道上皮细胞进行生物体的过程。
毒物化学动力学阶段的反应,也称毒理宏观动力学(Toxicokinetics) ,包括了毒物被吸收至生态系统生命组分或生物体、机体体液的运输、组织及器官内的分布及累积、毒物的生物学转化与代谢、毒物的排除以及有机体代谢物的排除等。
毒物生物动力学阶段的反应,也称毒理微观动力学(Toxicodynamics),乃是指以包含了分子、离子或胶体形式存在的毒性物质与细胞上或细胞内部的特定作用部位(即受体)的交互作用,最后乃产生毒性效应。
1.3.5环境毒物的生态适应性原理涉及回避反应(鱼类、虾、蟹、水鸭、鹅和一些水生昆虫经常具有避开水中毒物或污染物,游向非污染清洁区的行为和能力;一些植物的叶子呈针状、鳞片状,或者叶片覆盖蜡质,叶面密生叶毛,以及气孔凹陷或者气孔及时关闭等反应,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或阻止环境毒物进入生物机体,或者避免有害气体的侵袭)、抗性(指生物体抵御环境毒物导致不良效应的能力。
1.4生态毒理学的研究内容生态毒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理论生态毒理学、实验生态毒理学和应用生态毒理学,理论生态毒理学涉及大气生态毒理学、水生生态毒理学、陆生生态毒理学,植物生态毒理学、动物生态毒理学、微生物生态毒理学、分子生态毒理学等则归属实验生态毒理学,工业生态毒理学、农业生态毒理学、矿区生态毒理学、城镇生态毒理学以及军事生态毒理学。
本论文着重阐述的是大气生态毒理学。
2大气生态毒理学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离不开大气环境,大气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不可少的环境要素之一。
然而人口的增多,人类活动频繁,自然因素影响使大气污染严重。
大气污染通常是指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过程引起某种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了足够的时间并因此而危害了人体的舒适,健康和福利或危害了环境环境的现象。
按污染的范围,大气污染可分为:局部地区大气污染,区域性大气污染,广域性大气污染和全球性大气污染。
燃料的燃烧是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石油工业和化工工业大规模的发展也增加了空气中污染物的种类和数量;在农业方面,由于各种农药的喷洒而造成的大气污染也是不可忽视的问题。
2.1大气污染对植物的影响众所周知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保持着大气层中O2和CO2的循环。
大气污染对生物构成了严重的危害。
各种各样的大气污染物对于植物来说完全是新出现的环境因素,植物所表现出的不同抗性、以及对空气污染的敏感程度,成为指示性的评定大气环境的重要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