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短文二篇知识与能力1.背诵并默写课文。
积累一些重要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的相关知识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
3.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提高自身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诵读,培养语感,品味文章的韵律美,加深印象。
2.以谈话的方式,检查学生预习的成果,巩固文言知识。
3.适当点拨,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找准分析文章的切入点,培养其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娱情山水的自得之情,理解古人高洁的思想情操。
教学重点1.抓住重点词语,揣摩品味文章的语言特点。
2.引导学生感受文章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1.把握《答谢中书书》一文巧妙的画面布局。
2.理解《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一词的含义。
2课时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神州大地有无数神奇如画的风光让人心驰神往。
山水景物曾经引起了无数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
今天,我们来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答谢中书书》。
二、自主预习1.作者介绍陶弘景(456—536),字通明,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
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医学家、文学家。
隐居茅山。
梁武帝遇有国家大事,常去山中征询他的意见,时人称为“山中宰相”。
2.背景资料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本文是陶弘景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
这篇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3.知识链接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但是,中国的应用性文体从来不排斥审美的文学属性,尤其是书信一体,多记事陈情。
中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于书信,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结合十分完美。
4.检查预习(1)重难字将歇.(xiē) 欲颓.(tuí) 沉鳞.(lín) (2)古今异义歇⎩⎪⎨⎪⎧古义:消散。
例:晓雾将歇.。
今义:休息。
(3)一词多义颓⎩⎪⎨⎪⎧夕日欲颓.坠落,动词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崩塌,灭亡,动词欲⎩⎪⎨⎪⎧夕日欲.颓将要,副词实是欲.界之仙都欲望,名词欲.穷其林想要,动词 与⎩⎪⎨⎪⎧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文中指置身其中, 动词念无与.为乐者和,连词相与.步于中庭一起,副词 (4)词类活用五色交辉.(名词作动词,辉映) 夕日欲颓.(形容词作动词,坠落) 三、朗读指导朗读节奏提示: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四、疏通文意1.重点词语解释共谈:共同谈赏的。
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
交辉:交相辉映。
四时:四季。
俱:都。
歇:消散。
颓:坠落。
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
欲界:佛家语,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
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的境界,即指人间。
仙都:仙人生活在其中的美好世界。
康乐:指谢灵运,东晋人,是谢玄的孙子,袭封为康乐公,故称之为谢康乐。
与:参与,文中指置身其中。
奇:指奇山异水。
2.重点句子翻译(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译: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译: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3)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五、合作探究(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答案示例:本文以清峻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之美。
2.本文虽属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布局。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应该如何分才好?三部分之间有何联系?答案示例:“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
中间的写景部分“高峰入云”至“沉鳞竞跃”分述,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接着分“晓”与“夕”两层来写。
最后以“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的感叹总括前文。
(二)精读课文,内容探究1.陶弘景描绘了一幅清丽的山水画,他是以哪个字统领全文的?描写了哪些山川美景呢?答案示例:以“美”字统领全文。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
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写出了缤纷的色彩配合之美。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石壁耸立两岸,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缎上缀以碧玉翡翠,自然美不胜收。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出了晨昏变化之美。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
这是一幅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
2.文章的结尾两句有何作用?答案示例:作者对美好景物发出感慨,并展开议论。
先以“实是欲界之仙都”总结前文,再以“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来证实文首“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之说。
这样首尾呼应,使得叙事、写景、议论融为一体,鲜明地突出了主体部分。
3.作者是怎样描绘山川景物的?答案示例:观察角度:由仰视(高峰入云)到俯视(清流见底)到平视(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时间跨度:由早晨(晓雾将歇)到黄昏(夕日欲颓)。
景物状态:有静景(高峰……俱备),有动景(晓雾……竞跃)。
感官冲击:有视觉(高峰入云),有听觉(猿鸟乱鸣)。
如此,描绘出一幅具有山水相应之美、色彩配合之美、晨昏变化之美、俯仰结合之美、动静相衬之美的山川美景。
(三)品读课文,句段赏析“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一句中哪些字用得特别传神?答案示例:“乱”表现出一种自由,一种活力,是一种不规则美。
“乱”字写出了山川的早晨万物都充满勃勃生机的景象。
“颓”运用拟人手法,不仅写出夕阳将落山的客观景象,还表现出了作者此时的心情是颓丧、低沉的。
“鳞”是鱼身上的一部分,说“沉鳞”,是以鳞代鱼,以局部代整体的借代手法,形象地写出了鱼儿跃出水面,在夕阳照映下鱼鳞和水面辉映出的粼粼波光。
“竞”字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鱼的多和活泼,增加了愉悦的气氛。
(四)熟读课文,主旨探究有人认为本文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有人认为流露了作者闲适归隐之意,你认为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案示例:文章中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直抒胸臆的句子。
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一个“美”字,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
“实是欲界之仙都”,表露了作者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字里行间,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总之,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五)赏读课文,鉴赏评价试分析本文的行文特点及表达效果。
文章以感慨发端。
起首之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虽然平和却很自然,且立意高远;接下来的“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至“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不足五十个字,却涉及到了山川草木、飞禽走兽。
静物和动物,各自跃然在目,不绝于耳;形态各异,却浑然一体,鲜活如生。
阅读全文,则朗朗上口,美文丽句脱口而出,顿时吐气如兰。
“实是欲界之仙都”,这归纳之句又回首返顾,使得全文前后呼应,上下贯通。
就是最后简短的议论,也是言简意赅,切中文义。
统观全文,语言精练。
其一字一句,均是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少一字会断章离义,多一字便画蛇添足。
一个景物,仅仅四字,便描绘恰当,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一个心声一句话,不多也不少。
“夕日欲颓”,势在必然。
“沉鳞竞跃”,变化突然。
文章结构亦不失巧妙,杂而不乱,结合有序。
(六)课外拓展,对比延伸《答谢中书书》和《山中与裴秀才迪书》都是写给朋友的书信,两文写作目的有何不同?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王 维近腊月下,景气和畅,故山殊可过。
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辄便往山中,憩感配寺,与山僧饭讫而去。
北涉玄灞,清月映郭。
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
寒山远火,明灭林外。
深巷寒犬,吠声如豹。
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
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
然是中有深趣矣!无忽。
因驮黄檗人往,不一,山中人王维白。
答案示例:《答谢中书书》借景来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向往和自己不热衷功名利禄的心志。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是邀请裴迪共赏山中美景,委婉希望他不要热衷功名利禄。
六、课堂小结本文短短六十八字,即已集江南之美于一身,切切实实地道出了山川之自然美。
文章清幽隽雅,如诗一般优美动人。
其实,大自然无时无刻不在用它那多姿多彩和真切自然的灵性感染着我们,只要我们深入自然,去感悟自然,就会发现无数的美。
七、练习设计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八、板书设计答谢中书书⎩⎪⎪⎨⎪⎪⎧⎭⎪⎪⎬⎪⎪⎫总写: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分写⎩⎪⎨⎪⎧ 四季之景⎩⎪⎨⎪⎧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晨昏之景⎩⎪⎨⎪⎧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总写抒怀:欲界之仙都 未复有能 与其奇者沉醉山水愉悦自得 第二课时一、课前复习抽背课文,复习巩固生难字词。
二、新课导入在夜深人静、皓月当空的晚上,月光如流水般洒落大地,一切都像笼着轻纱,若隐若现。
如此景象,自然会触动文人们多愁善感的心灵,或思念家乡亲人,或追忆在外漂泊的亲友,或寄托祝福,或表达相思。
今天我们学习苏轼的一篇小散文《记承天寺夜游》,看看苏轼在美丽的月色中发出了怎样的人生感慨。
三、自主预习1.作者介绍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宋代文学家。
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2.背景资料《记承天寺夜游》选自《苏轼文集》卷七十一,写于词人贬官黄州期间。
元丰二年七月发生了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将其关入大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