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_10短文二篇练习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_10短文二篇练习

10 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1.给加点字注音。

晓雾将歇.(xiē) 夕日欲颓.(tuí)未复有能与.其奇者(yù)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答谢中书书.书:书信(2)五色交辉..交辉:交相辉映(3)四时..俱备四时:四季(4)晓雾将歇.歇:消散(5)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3.翻译下列句子。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

(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夕阳快要落山了,水中潜游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4.填空。

(1)《答谢中书书》作者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南朝齐梁时思想家,有“山中宰相”之称。

作品有《陶隐居集》。

题目的意思是回复给谢中书的书信。

(2)《答谢中书书》中,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清的句子是: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阅读课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5.“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分别是从什么角度写山、水的?突出了山、水的什么特点?“高峰入云”从仰视角度写山,“清流见底”从俯视角度写水,突出了山之高、水之清的特点。

6.简要说说“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的表达效果。

“猿鸟乱鸣”形象地描绘出了猿啼鸟鸣的热闹景象,“沉鳞竞跃”形象地表现了清流之鱼争相喋水的活跃场景。

这几句描写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出生命向上的气息。

7.文中所提到的“康乐”是指谁?作者提到他有何用意?谢灵运;表明能欣赏山水美景的人很少,同时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能够与古今山水知音康乐比肩的得意之感。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极乐寺去桥可三里,路径亦佳。

马行绿荫中,若张盖①。

殿前剔牙松②数株,松身鲜翠嫩黄,斑剥若大鱼鳞,大可七八围许。

暇日曾与黄思立③诸公游此。

予弟中郎④云:“此地小似钱塘苏堤。

”思立亦以为然。

予因叹西湖胜景,入梦已久,何日挂进贤冠⑤,作六桥⑥下客子,了此山水一段情障⑦乎?(选自袁宗道《极乐寺纪游》) 【注释】①张盖:张开的车盖。

②剔牙松:一种针叶松。

③黄思立:人名。

④中郎:袁宗道的二弟。

⑤挂进贤冠:意思是辞去官职,挂起官帽,让给贤能的人。

⑥六桥:在杭州西湖苏堤上。

⑦情障:情感郁结在心头而不能消,这里指“心愿”。

8.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高峰入.云入:耸入(2)四时俱.备俱:全,都(3)沉鳞.竞跃鳞:鱼(4)若.张盖若:像,好像(5)大可七八围许.许:大约9.翻译下列句子。

(1)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自从南朝康乐公谢灵运以来,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到这奇丽的景色了。

(2)极乐寺去桥可三里,路径亦佳。

极乐寺离桥大约三里,路上的风景也很好。

10.【甲】文对山中美景进行评价赞美的句子是:实是欲界之仙都;【乙】文对极乐寺评价赞美的句子是:此地小似钱塘苏堤。

(用原文语句填空)11.【甲】【乙】两文最后一句所表达的共同情感是什么?都表达了作者热爱山水(大自然)、淡泊名利(对官场的鄙弃)的思想感情。

附【乙】文参考译文:极乐寺离桥大约三里,道路也很好走,马在绿荫下前行,(两旁的大树)就像张开的车盖一样。

佛殿前有几株剔牙松,松树躯干碧绿嫩黄,斑驳疏落就像大鱼的鱼鳞,松树大约有七八围(一人环抱的长度叫作围)粗。

空闲时节,我曾经和黄思立等人一起来这里游玩。

我的弟弟袁中郎说:“这个地方有点像钱塘苏堤。

”黄思立也认为是这样。

我于是感慨西湖美景,我梦到很多次了,什么时候能挂起进贤冠,充当西湖六桥底下的游客,了却我一段山水心愿呢?记承天寺夜游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水中藻.(zǎo)、荇.(xìng)交横.(héng)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念.无与为乐者念:考虑,想到(2)庭下如积水空明..空明:形容水的澄澈(3)盖.竹柏影也盖:大概是(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耳:语气词,相当于“罢了”3.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句子标一处)【详见本课“学法点津”】(1)念/无与为乐者(2)相与/步于中庭(3)盖/竹柏影也4.写出下列古今异义词的古义和今义。

(1)月色入户.古义:单扇门今义:人家、住户(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只是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5.翻译下列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与我一起游乐的人。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澄澈,水中藻、荇纵横交错,大概是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

6.填空。

(1)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朝代)文学家,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

他们是“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其余五位是唐代的韩愈、柳宗元,以及宋代的王安石、曾巩、欧阳修。

(2)《记承天寺夜游》中,写月下承天寺庭中的景色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7.自古以来,很多文人墨士都对“月”有一种特殊的情结,月的皎洁与圆缺给了他们很多人生启迪。

弘楚中学团委会准备于10月28日下午3点,在学校报告厅举行以“咏月”为主题的诗词朗诵比赛。

请你一起参加并完成下列题目。

(1)阅读下列材料,用形象化的语言为本次活动拟一个标题。

(不超过15字)“月亮”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内蕴,流转在诗人广阔的心灵空间。

诗人怀乡思亲的情感,常寄托于明月。

古往今来,写月的诗篇不计其数,月亮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道靓丽风景。

【示例一】月亮,悬挂在天空的诗;【示例二】诗情传千古,明月寄相思(2)仔细观察下面的图片,写出相应的诗(词)句。

【示例一】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苏轼《水调歌头》) 【示例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月下独酌》)(3)活动筹备组准备邀请第一中学著名语文特级教师李敏担任本次活动主评委,请你以团委会的名义写一封邀请函。

【示例】邀请函尊敬的李老师:您好!我校定于10月28日下午3点,在学校报告厅举行“咏月”诗词朗诵比赛,想邀请您担任活动主评委,恳请您在百忙中抽空参加。

此致敬礼弘楚中学团委会2018年9月21日阅读课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8.“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景物什么样的特点?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积水空明”比喻月光,表现了月光的皎洁、透明;“藻、荇交横”比喻月光下竹柏的影子,表现了月影的斑驳、摇曳多姿,也表现了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全句渲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9.如何理解文末中“闲人”的含义?①闲人的闲情雅致: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赏景的自豪。

②闲官之苦闷与达观: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自我排遣的达观等。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10.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夕日欲颓.颓:坠落(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参与。

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3)念.无与为乐者念:考虑,想到(4)盖.竹柏影也盖:大概是(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只是11.翻译下列句子。

(1)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郁郁青青的树林和竹子,四季都有。

(2)相与步于中庭。

我们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12.【甲】文以感慨发端,为总起;接下来具体描绘景物,写总体风貌,写四时朝夕景物之不同,层次清晰;最后,以赞美和感慨收束。

【乙】文如一篇短小的日记,有时间、地点、人物,先叙事,再写景,最后以议论点题。

13.【甲】【乙】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沉醉山水之情(意思对即可);【乙】文表达的作者感情微妙而复杂,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自我排遣的达观。

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典型例题】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

(限断两处)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参考答案】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技法点睛】1.主谓之间、谓宾之间、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

如“二石兽/并沉焉”。

2.句首发语词后要停顿。

如“至于”“夫”“若夫”“盖”“且”等后面要停顿。

3.句首关联词语、承前的指示代词后要停顿。

如“若”“而”“然则”“故”“是故”等后面要停顿。

4.句首状语后要停顿。

5.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复音词的,要分开读。

6.表转折意思的句子中,按照“而前则前”的原则划分朗读节奏。

如“人不知/而不愠”。

7.有省略成分或倒装的地方要停顿。

如“何陋/之有”。

8.“也”“乎”等语气助词后要停顿。

9.古人的姓、名、封号、谥号、谦称、自称、别称、尊称、官名、文体名等的后面要停顿。

上述只是停顿的基本规律,不应生搬硬套,而应结合具体的语境正确地理解句意后灵活运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