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前心理学 角色行为 亲社会行为 攻击性行为完整教案

学前心理学 角色行为 亲社会行为 攻击性行为完整教案

性别角色:Eg.男生养家,女生做饭。

男生要勇敢,女生要细心。

男生可以翘腿,女生坐姿要端庄。

性别角色的发展是以儿童性别概念的掌握为前提的,即只有当孩子知道男孩和女孩是不同的,才能进一步掌握男孩和女孩不同的行为标准。

男女两性是由遗传决定的,男女在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扮演什么角色,则是从儿童时期起接受成人影响、教育的结果。

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对于学前儿童而言,主要经历了前三个阶段的发展。

(1)第一阶段。

知道自己的性别,并初步掌握性别角色知识(2~3岁),这个阶段孩子已经能区别出一个人是男的还是女的,就说明他已经具有性别概念。

儿童的性别概念包括两方面,一是对自己性别的认识,二是对他人性别的认识。

儿童对他人性别的认识是从2岁开始的,但这时还不能准确说出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

大约2岁半到3岁左右,绝大多数孩子能准确说出自己的性别。

同时,这个年龄的孩子已经有了一些关于性别角色的初步知识,如女孩要玩娃娃,男孩要玩汽车等。

(2)第二阶段。

自我中心地认识性别角色(3~4岁)。

此阶段的儿童已经能明确分辨自己是男还是女,并对性别角色的知识逐渐增多,如男孩和女孩在穿衣服和游戏、玩具方面的不同等。

但对于3、4岁的孩子来说,他们能接受各种与性别习惯不符的行为偏差,如认为男孩穿裙子也很好,几乎不会认为这是违反了常规。

这说明他们对性别角色的认识还不很明确,具有明显的自我中心的特点。

(3)第三阶段。

刻板地认识性别角色(5~7岁)。

在前一阶段发展的基础上,孩子们不仅对男孩和女孩在行为方面的区别认识越来越清楚,同时开始认识到一些与性别有关的心理因素,如男孩要胆大、勇敢、不能哭,女孩要文静、不能粗野等。

但与儿童对其他方面的认识发展规律一样,他们对性别角色的认识也表现出刻板性,认为违反性别角色习惯是错误的,并会受到惩罚和耻笑。

如一个男孩玩娃娃就会遭到同性别孩子的反对,认为不符合男子汉的行为。

(一)性别行为的产生(2岁左右)2岁左右是儿童性别行为初步产生的时期。

具体体现在儿童的活动兴趣、选择同伴及社会性发展三方面。

例如:①14-22个月的儿童中,通常男孩在所有玩具中更喜欢卡车和小汽车,而女孩则更喜欢玩具娃娃或柔软的玩具;②儿童对同性别玩伴的偏好也出现得很早。

在托幼机构中,2岁的女孩就表现出更喜欢与其他女孩玩,而不喜欢跟吵吵闹闹的男孩玩;③2岁时女孩对于父母和其他成人的要求就有更多的遵从,而男孩对父母的要求的反应更趋向多样化。

(二)幼儿性别行为的发展(3-6/7岁)进入幼儿前后,儿童之间的性别角色差异日益稳定、明显,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1、游戏活动兴趣方面的差异在现实中,我们不难发现,在学龄前期男女孩子的游戏活动中,已经可以看到明显的差异。

男孩更喜欢有汽车参与的运动性、竞赛性游戏,女孩则更喜欢过家家的角色游戏。

2、选择同伴及同伴相互作用方面的差异进入3岁以后,儿童选择同性别伙伴的倾向日益明显。

研究发现,3岁的男孩就明显地选择男孩而不选择女孩作为伙伴。

在幼儿期,这种特点日益明显。

研究发现,男孩和女孩在同伴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也不相同。

男孩之间更多打闹,为玩具争斗,大声叫喊,发笑;女孩则很少有身体上的接触,更多通过规则协调。

3、个性和社会性方面的差异幼儿期已经开始有了个性和社会性方面比较明显的性别差异,并且这种差异在不断发展中。

一项跨文化研究发现,在所有文化中,女孩早在3岁时就对照看比她们小的婴儿感兴趣。

还有研究显示,4岁女孩在独立能力、自控能力、关心人与物三个方面优于同龄男孩;6岁男孩的好奇心和情绪稳定性优于女孩,6岁女孩对人与物的关心优于男孩,6岁儿童的观察力方面也发现男孩优于女孩。

性别角色社会化中的性别角色信息主要来源于:文化、父母亲、同伴交往、学校教育以及大众媒体、国家与社会的期望等。

文化是一个特定群体或社会的生活中形成的并为其成员所共有的生存方式的总和,其中包括价值观、知识、信仰、法律、艺术、风俗习惯、风尚、生活态度和行为准则,以及相应的物质表现形式。

不同社会和民族的不同文化对儿童的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影响不同。

当人们被置于各种文化体制和结构中,任何个人都是由不同话语所赋予的主体位置的集合体。

这就使得人们在不同的社区或文化中承担着不同的社会性别身份,当相互冲突的价值观、假设和目标在人们内心碰撞并塑造着人们时,紧张状况就会产生,从而带来有关性别的角色冲突、失败与调试。

这就有可能导致男女性性别角色的社会化。

儿童的性别角色社会化始于家庭中。

其机制是性别期望、性别认同和模仿。

实际上,至怀孕期间开始,父母常常推测胎儿的性别,对不同性别的孩子,赋予不同的期望。

在婴儿从出生后,父母就已经按照他(她)的性别用不同的方式培养、教育。

例如,对穿衣打扮、玩具、说话方式、行为表现都有不同的要求。

子女本身则表现出性别认同,即女孩模仿母亲,男孩模仿父亲。

学龄前儿童的父母给不同性别的子女购买不同的服装和玩具,对男孩的顽皮和淘气采取容忍的态度,而对女孩的安静文雅则予以称赞。

儿童在这段时间里,通过玩具和游戏增强了性别角色的意识,使其行为向相应的性别角色转化。

在儿童进入学龄期后,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一般说来也从多方面加强了两性的角色差异;不仅教师对不同性别学生的升学期望、课余活动、体育锻炼项目有不同的要求与内容,而且供学生学习的教科书也表现出对男女的不同期待。

学校是一个重要的性别社会化场所。

在现代社会,学校教育日益重要,它面向社会,具有严格的组织、明确的目标和具体的计划,能够充分调动有限的教育资源,有规模地、集中地把个体形塑成能适应现代社会的有用之人。

学校进行性别角色社会化的最主要的途径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教学内容和老师对待不同性别的学生的态度和期望。

同龄人群体或称同辈群体、同伴群体,是儿童和青少年性别角色社会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同龄人群体在不同德年龄阶段对个体的影响由不同的特征。

个体进入青少年时期后,由于身心发展的不平衡见表现出自身要求独立、摆脱父母老师等权威的影响和渴望得到社会支持与认可的双重矛盾,因此,同龄人群体的影响将超过家庭的影响。

为同龄伙伴所认同,服从同龄人群体的价值观、习俗和时尚,是青少年的强烈需求。

同龄孩子的负面评价有一种无形的压力。

为了得到同伴的赞赏,孩子们往往会调整自己的行为,使之更符合“规范”。

大众传媒主要包括电影、广播、广告、报纸、杂志以及日益普及的互联网。

大众媒体的影响是伴随着大众文化推广而增加的,大众文化的受众主要是青少年,20世纪下半叶以来的世界范围内,由于城市化和消费时代特征的出现,使青少年群体变成了一种文化群体,大众文化成为年轻人自己的亚文化语言。

通过传媒,大众文化成为青少年性别角色社会化的重要手段。

大众传播工具对于男女角色社会化也有重要影响,大多强调传统的两性角色行为规范,使观众和读者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这种规范并按其行事。

大众传媒在塑造两性角色定位时过于注重单性化的性别角色,如媒体对“伪娘”等的报道甚至隐形的推崇都有可能造成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的过程中产生混乱。

图书和电视更是对儿童性别角色的意识将进一步发挥影响。

儿童的动画世界里,英雄几乎都是男性,是强者;女性往往等待英雄从恶魔身边解救出来,是弱者。

1、鼓励孩子向异性学习不论是男孩还是女孩,都应在发挥自己“性别”优势的同时,注意向异性学习,克服自己性格上的弱项,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和人格的完善。

如:男孩多多学习女孩的细心、善于表达和善解人意,女孩则多多学习男孩的刚毅、坚定和开朗。

2、增加男女孩子接触的机会孩子向异性学习应通过自然而然的接触,故应为他们提供共同交流、一起玩耍的机会。

3、不宜将性别特征区分过清不少性格或行为特征(如热情活泼、独立自主、坚忍不拔、富有责任心、善解人意、无私善良等),应是男女两性都须具备的,不宜被视为某种性别专有,家长在培养孩子时不宜区分过清,而应兼收并蓄—这正是“双性化教育”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

4、顺其自然在鼓励孩子向异性学习时,必须顺其自然,切忌威逼强迫,不然效果会适得其反。

5、避免走向极端鼓励孩子向异性学习也要有“分寸”。

要是男孩学过了头,就会显得“娘娘腔”;女孩学过了头,就会成为“假小子”—这自然就不是“双性化教育”的初衷了。

(二)影响学前儿童移情能力发展的因素早期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儿童移情能力的形成是至关重要的。

特别是对当今独生子女的教育中,容易形成自我中心性格。

因此家长在教育中,要不断用积极暗示,引导孩子去理解父母亲的心理感受。

同伴交往中的认知冲突对孩子移情能力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解决冲突的过程中,孩子们不仅要考虑自己而且要考虑同伴的动作和观点,所以,这个过程可以使学龄前儿童去自我中心化。

(一)亲社会行为的萌芽(2岁左右)研究表明,15—18个月的儿童有与同伴分享玩具的行为,尽管比例不高,但已有分享;所有的2岁儿童有对母亲或陌生成年妇女的援助行为,这都说明儿童亲社会行为的萌芽。

(二)各种亲社会行为迅速发展,并表现出明显的个别差异。

1、合作行为发展迅速:幼儿亲社会行为发生频率最多的是合作行为、合作游戏,占亲社会行为的一-半以上。

2、分享行为受物品的特点、数量、分享对象的不同而变化3、出现明显的个体差异。

(一)社会生活环境社会文化。

比如,东方文化中强调群体和谐,因而赞扬亲社会行为。

这种倾向使亚洲国家的人们重视在儿童早期就鼓励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从而使儿童的游戏和儿童之间的社会互动为孩子进入成人社会打下了基础。

因此,从宏观上讲,亲社会行为是社会文化的产物。

大众传媒:电视是儿童学习亲社会行为的一个重要途径。

有个实验表明,观看亲社会节目的五六岁儿童不仅能懂得节目的特定亲社会内容,而且还能将其应用到其他情境。

(二)儿童日常的生活环境1、家庭的影响:家庭是儿童形成亲社会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

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榜样的作用;二是父母的教养方式是关键因素2、同伴的相互作用。

同伴关系对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三)移情:无论是社会生活环境的影响,还是儿童具体生活环境的影响,最终都要通过儿童的移情而起作用。

移情是导致亲社会行为的根本的、内在的因素。

工具型攻击行为是指学前儿童将攻击性行为作为保护与捍卫自己权利或者利益的行为,在与其他幼儿发生冲突时伤害他人的行为。

这种行为多少与第一章分析人类攻击行为原因时提出的本能观有着较大关联。

动物在捍卫领土或者争夺资源时会爆发冲突,这是生物的本能。

同样,人类也具有这种生物本能。

学前儿童由于认知性与社会性发展尚未完善,无法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因此在自己的利益受到伤害与侵犯时会本能的使用攻击性行为来保护自己。

敌意型攻击行为不同于其他攻击性行为,这是在幼儿有预谋的,经过思考的,有目的性与针对性的去伤害他人。

并以看到对方身心受到伤害而获得快感的一种攻击性行为。

这种攻击行为是危害最大的,需要教师立刻去干预解决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