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六章 2.第3节 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
第六章 2.第3节 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
从攻击行为的类型来看,以工具性攻击为主, 主要是抢占玩具、空间,随着年龄的增长,敌 意性攻击逐渐增长;身体攻击为主,言语攻击 和间接攻击随着年龄增长。
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
Page 4
男孩普遍比女孩更具有攻击性
攻击行为的 性别差异
男孩的攻击形式多为身体攻击, 女孩多为言语攻击与关系攻击
2.你是幼儿教师,您怎么处理?
案例
一天两个孩子发生了小摩擦,两人都觉得自己是对的! 都来跟老师说对方的不是。
我问:“谁先告诉我发生什么事情?你有什么感觉? “等孩子讲完。我向孩子提出要求:”你把刚才跟我 说的话再跟另一个小朋友说一遍,可以吗?“
当说到一半,另一个小朋友不高兴地打断他:” 他也有不对!“我问:“那事情是怎样的?你又有什 么感觉?你能把你的感觉也对这个小朋友说出来吗?” 开始时,孩子不愿意。我再接再厉”如果你不说出来, 他是不知道他这样做,你有什么感受,下次还是会另 你感觉不愉快。你希望这样吗?没事,有我在。“
2.你是幼儿教师,您怎么处理?
五、控制幼儿攻击行为的策略
宣泄法
创造非攻击性的环境
满足合理需求
代币法
移情训练
Page 15
具体措施: 提供非攻击性的环境
实践证明,生活在一个有良好家庭气氛、有充 裕玩耍时间以及有多种多样玩具环境中的孩子, 攻击行为会明显减少。家长应为孩子提供足够 的玩耍时间和玩具,不让孩子看有暴力镜头的 电影、电视,不让孩子玩有攻击性倾向的玩具,
(4)受到挫折
当幼儿受到挫折时,由于缺乏自我调节的能力或社 会交往的经验,为了解除心理的紧张或维护自己的 自尊,便采取攻击他人行为来发泄自己的情绪或保 护自己。
Page 12
媒体的影响
Page 13
案例扮演
1.一天两个孩子发生了小摩擦(争抢玩具车、弄坏积 木、拔掉刚种好的向日葵等等……),两人都觉得自 己是对的!都来跟老师说对方的不是。
(2)与儿童的社交技能有关
与受欢迎的同学相比,不受欢迎的儿童攻击性更强。 他们对冲突性社会情境解决或是解决社会性争端的办 法往往都运用攻击性行为。
Page 11
儿童知识经验的影响
(3)与个体固有经验因素有关
儿童时期的大量受害经历与以后大量的攻击性和 暴力问题有关。身体遭虐待的经历教会了儿童攻击 性行为,并且使儿童把攻击性行为作为亲密关系的 一种规范。
第三节 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展 一、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含义
攻击性行为又称侵犯性行为,指的是当需求得不到
满足,或者自己的权利受到损害时,幼儿出现的身体 上的进攻、言语上的攻击等侵犯性行为。 主要表现为:打,踢,咬,大声叫嚷,叫喊名字,骂 人,抢走别人的东西等。
Page 2
二、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种类
Page 9
案例
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是建立在他及其合作者所进行的 大量实验研究的基础之上的。在早期的一项研究中,他 们首先让儿童观察成人榜样对一个充气娃娃拳打脚踢, 然后把儿童带到一个放有充气娃娃的实验室,让其自由 活动,并观察他们的行为表现。
结果发现,儿童在实验室里对充气娃娃也会拳打脚踢。 这说明,成人榜样对儿童行为有明显影响,儿童可以通 过观察成人榜样的行为而习得新行为。
Page 20
具体措施:
采用代币法
这种方法对幼儿也很有吸引力。简单的例子是, 家长可以跟孩子说好,不骂人的话发给一个三 角形,不打人的话发给一个圆形,几个三角形 或几个圆形可以换一个五角星,累积多少个五 角星就能换一个小奖品……孩子会慢慢改掉坏 习惯。
Page 21
案例扮演
1.一天两个孩子发生了小摩擦(争抢玩具车、弄坏积 木、拔掉刚种好的向日葵等等……),两人都觉得自 己是对的!都来跟老师说对方的不是。
女孩的攻击行为多为言语攻击, 基本上都是指向其他女孩
男孩之间的攻击行为要比女孩之间 或异性之间多得多
Page 5
欺负—特殊的攻击
欺负行为是攻击的一个子集,是一种特殊类型的 攻击。它常在儿童间尤其是中小学生间发生,对 受欺负者的身心健康具有很大的伤害性,会导致 儿童情绪抑郁,注意力分散、孤独、逃学、学习 成绩下降和失眠,严重的会导致自杀。而对欺负 者则可能造成以后的暴力犯罪或行为失调。
伊拉克儿童 模仿执行死刑
儿童知识经验的影响
(1)与儿童的道德发展水平和自我控制水平 有关
道德水平越高,儿童也就越容易从他人利益的立场 感受和思考问题,行为也就越趋近于正好与攻击相 反的亲社会方向。
自我控制也是直接与攻击行为相联系的个人品质因 素,个人的自我意识和控制水平下降时,攻击性行 为就会明显增加。
Page 19
具体措施: 鼓励幼儿的合作行为
当幼儿刚刚表现出攻击行为时, 不一定非惩罚 他们不可, 劝开就行, 或者对这种行为“视而 不见”; 然后创造机会让幼儿相互合作, 对他 们的良好行为,如分享、合作、帮助别人等, 则大加赞赏, 使幼儿的良好行为不断受到强化。 同样也可以通过模仿让幼儿去学会谦让、互助、 分享和合作等社会行为。
社会文化 氛围
同辈群体
家庭因素
Page 8
儿童受不良家庭环境影响
(1)家长过分溺爱幼儿
(2)家长过分限制幼儿
(3)父母的教育方式。
父母经常使用暴力及攻击性 言行,为孩子树立了一个模 仿的对象。儿童往往不是在 惩罚中受教育,而是学会了 如何使用攻击性行为。儿童 的侵犯性行为极大地依赖着 他们的父母如何对待他们和 父母自己如何表现。
表现为愤怒、发脾气或失 去控制
愤怒的反 应性攻击
为了获得玩具或物品而做出抢 夺、推搡等攻击性行为
工具性攻击
未获得某一物品或达到某种 目的,进而欺负或控制同伴
非愤怒 的主动 性攻击
攻击性行为 的种类
以他人为指向,目的在于打 击、伤害他人
敌意性攻击
Page 3
三、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特点
就攻击行为的频率而言,学前阶段儿童的攻击 性行为频繁,随着年龄的增长呈线性下降。
Page 18
具体措施: 了解和满足幼儿的合理需要
对于长期压抑, 正当需要得不到满足, 造成心 理挫折而发生攻击性行为的幼儿, 家长先要学 会在日常生活中了解并尽可能创造条件满足幼 儿合理需要。通过与幼儿的沟通和交流, 来真 正了解幼儿的感受、愿望及需要。如果幼儿的 要求是合理的, 就应该创造条件尽可能满足他 们的需要。对他们一些不合理的需要, 也要心 平气和地与其讲清道理。
在了解了对方的感受后,小朋友好像都知道自己的行为 另对方反感了才会引起了刚才的小摩擦。然后.......
然后,他们都大方地伸出了他们的小手——握手!我笑 了,他们也笑了!而且笑得很灿烂!
看看,冰释前嫌了!
不在孩子面前讲有攻击色彩的语言。
Page 16
具体措施:
引导幼儿进行移情换位
引导幼儿深刻体验他人的情绪、情感,如: 体验同伴痛苦、难受的表情,从而达到抑制自 身出现的攻击性行为,并今儿实施帮助、互助、 谦让、分享等亲社会行为。
通过多讲故事、与幼儿一起观看有益于亲 社会行为的电视节目等途径为他们提供分享、 谦让、合作等亲社会行为的榜样。
Page 17
具体措施:
允许幼儿有合理的宣泄
有些幼儿可能由于害怕惩罚而强行抑制自 己的攻击意向,长此以往,会产生过分的焦虑, 影响心理健康。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 允许幼儿采取合理的方式进行心理宣泄,来取 代攻击行为。
如有的幼儿在玩黏土游戏时,拼命的挤压、 摔打;有的幼儿在模仿战斗场面时相互间“打 打杀杀”。这些行为都有利于幼儿把平常不良 情绪通过这种“破坏性”游戏释放出来,从而 维持心理平衡。
可见,儿童欺负问题是发展心理学和学校心理学 研究中极具实践意义的研究课题。国外心理学家 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在我国较少,应当引 起我门的关注。
Page 6
四、造成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原因
(一)生物学因素
激素水平
遗传
知识经验
媒体的影 (二) 响 社会文化 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