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薯红薯(英文:sweet potato)(学名:Ipomoea batatas (L.)Lam.),又名山芋、红玉、甘薯、番薯、番芋、山药(河北)、地瓜(北方)、红苕、线苕、白薯、金薯、甜薯、朱薯、枕薯、番葛、白芋、茴芋地瓜、红皮番薯、萌番薯等。
红薯属管状花目,旋花科一年生草本植物,长2米以上,平卧地面斜上,叶片通常为宽卵形,长4-13厘米,宽3-13厘米,花冠粉红色、白色、淡紫色或紫色,钟状或漏斗状,长3-4厘米,蒴果卵形或扁圆形,有假隔膜,分为4室,具地下块根,块根纺锤形,外皮土黄色或紫红色。
红薯富含蛋白质、淀粉、果胶、纤维素、氨基酸、维生素及多种矿物质,有“长寿食品”之誉。
含糖量达到15%-20%。
有抗癌、保护心脏、预防肺气肿、糖尿病、减肥等功效。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记有“甘薯补虚,健脾开胃,强肾阴”,并说海中之人食之长寿。
中医视红薯为良药。
一、形态特征1根一年生草本,地下部分为圆形、椭圆形或纺锤形的块根,块根的形状、皮色和肉色因品种或土壤不同而异。
茎平卧或上升,偶有缠绕,多分枝,圆柱形或矩棱,绿或紫色,被疏柔毛或无毛,茎节易生不定根。
(1)纤维根,又称细根,呈纤维状,细而长,上有很多分枝和根毛,具有吸收水分和养分的功能。
纤维根在生长前期生长迅速,分布较浅;后期生长缓慢,并向纵深发展。
纤维根主要分布在30厘米深的土层内,少数深达1米以上。
(2)柴根,又叫粗根、梗根、牛蒡根,根长0.3-1米,粗0.2-2米。
柴根是由于受到不良气候条件(如低温多雨)和土壤条件(如氮肥施得过多,而磷、钾肥施得过少)等的影响,使根内组织发生变化。
中途停止加粗而形成的。
柴根徒耗养分,无利用价值,应防止其发生。
(3)块根,也叫贮藏根,是根的一种变态。
它就是供人们食用、加工的薯块。
红薯块根既是贮藏养分的器官,又是重要的繁殖器官。
块根是蔓节上比较粗大的不定根,在土壤同期好,肥、水、温等条件适宜的情况下长成的。
红薯块根多生长在5-25厘米深的土层内,很少在30厘米以下土层发生。
单株结薯敷、薯块大小、与品种特性及栽培条件有关。
块根通常有纺锤形、圆形、圆筒形、块状等几种形状。
块根形状虽属品种特性,但亦随土壤及栽培条件发生变化。
皮色有白、黄、红、紫等几种基本颜色,由周皮中的色素决定。
薯肉基本色是白、黄、红或带有紫晕。
薯肉里胡萝卜素的含量影响肉色的浓淡。
块根里有乳汁,俗称白浆。
2茎红薯的茎通常叫做蔓或藤。
主蔓上长的分枝叫做侧蔓。
蔓的长相即株型一般分为甸甸型和半直立型2种。
蔓的长短因品种不同差异很大,最短的仅0.7米,最长的可达7米以上。
土壤肥力、栽插期和密度对茎长也有很大影响。
短蔓品种分枝多,先丛生而后半直立或匍匐生长;长蔓品种分枝少,生长期间多为匍匐生长,且茎节着土生根较多。
茎粗一般为0.4-0.8厘米。
茎的颜色有纯绿、褐绿、紫绿和全紫几种,也有绿色茎上具有紫色斑点的。
茎的表面有茸毛,茎上有节。
茎节有芽和根原基,能长枝发根。
茎的皮层部分分布有乳管,能分泌白色乳汁。
采苗时如乳汁多,表明薯苗营养较丰富,生活力较强,可作为诊断薯苗质量的指标之一。
3叶红薯属双子叶植物。
实生苗最先露出2片子叶,接着在其上发生真叶。
茎上每节着生一叶,以22/5叶序在茎上呈螺旋状交互排列。
叶有叶柄和叶片而无托叶。
叶的两侧都有绒毛,嫩叶上的更密。
叶片长度7-15厘米,宽5-15厘米。
长、宽都因栽培条件而有很大差异。
叶片与叶柄交接处有2个腺体。
叶柄长度6-23厘米。
叶片形状很多,大致分为心脏形、肾形、三角形和掌状等,叶缘又可分为全缘和深浅不同的缺刻。
红薯叶形变异多,不仅品种间变异显著,而且同一植株在不同生育阶段和不同着生部位的叶形也有较大的变异。
叶片、顶叶、叶脉(叶片背部叶脉)和叶柄基部颜色可概分为绿、绿带紫、紫等数种,为品种的特征之一,是鉴别品种的依据。
4花红薯在植物学上属被子植物门,具有开花本能,然而各红薯区自然条件差异大,不同品种开花所要求的外界环境条件有别,所以,红薯在各地的开花情况也有很大差异。
在北纬23度以南,中国夏秋薯区的南部以及秋冬薯区,一般品种均能自然开花;而在中国偏北地区长日照条件下,则很少自然开花。
红薯的花单生,或数朵至数十朵丛集成聚伞花序,生于叶腋和叶顶。
呈淡红色,也有紫红色的。
其中形状似牵牛花(呈漏斗状)。
一般较小。
花萼5裂,长约1厘米。
花冠直径和花筒长2.5-3.5厘米,蕾期卷旋。
红薯花是两性花,雄蕊1个,长短不一,2个较长,都着生在花冠基部。
花粉囊2室,呈纵裂状。
花粉球形,表面有许多对称排列的小突起。
雌蕊1个,柱头多呈2裂,子房上位,2室,由假隔膜分为4室。
红薯花晴天在早晨开放,到下午闭合凋萎。
红薯为异花授粉作物,自交结实率很低。
5果实红薯的果实和牵牛花的果实相同,是圆形或扁形的蒴果,直径在5——7毫米之间,果皮在不成熟时为绿色或紫色,成熟时变成枯黄色或褐色。
每个蒴果里有黄褐色或黑色种子1——4粒,直径约3毫米。
种子大小和形状与一个蒴果里的种子数目有关系。
一般是一个蒴果里结1粒种子的为圆形,结2粒的为半圆形,结3粒以上的为不规则的三角形。
以结2粒种子的最常见,很少有结4粒的。
种子皮较厚而坚硬,不容易吸水,发芽比较困难,一般不用于生产,多用于选育新品种。
必须先磕破种皮或用浓硫酸浸种以后,洗净放在清水里使它吸水,再给以适宜温度催芽,才能播种。
二、生长习性1生长时期春薯生长期为160-200天,夏薯约为110-120天,根据红春在大田的生长特点及其与气候条件的关系,大体分为三个生长时期:1、前期(从栽秧到封盆)。
春薯约历时60-70天,夏薯40天左右。
该期茎叶生长较慢,根系发展较快,是以生长纤维根为主的时期。
2、中期(封盆到茎叶生长巅峰)。
春薯约历时50天,夏薯约30天。
该期块根膨大较慢,茎叶生长快,是以生长茎叶为主的时期。
3、后期(从茎叶开始衰退到收获)。
春薯在8月下旬以后,夏薯在9月上旬以后。
该期是块根膨大的主要时期。
2生长环境温度红薯喜温怕冷,栽秧时5-10厘米、地温在10℃左右不发根,15℃需5天发根,17-18℃发根正常,20℃3天发根,27-30℃只一天即可发根。
气温25-28℃时茎叶生长快,30℃以上时茎叶生长更快,但薯块膨大慢。
38℃以上呼吸消耗多,茎叶生长慢,20℃以下时茎叶生长也快,15℃时停止生长,10℃以下持续时间过长成遇霜冻,茎叶枯死。
地温在21-29℃之间温度越高,块根形成越快,数目越多,但薯块较小。
22-24℃的地温较有利于块根的形成。
20-25℃的地温最适宜于块根膨大,低于20℃或高于30℃时膨大较慢,低于18℃有的品种停止膨大,低于10℃易受冷害,在-2℃时块根受冻。
块根膨大期间较大的日夜温差有利于块根膨大和养分的积累。
光照红薯喜光,在光照充足的情况下,叶色较浓,叶龄较长,茎蔓粗壮,茎的输导组织发达,产量较高。
如果光照不足,则叶色发黄,落叶多,叶龄短,茎蔓细长,输导组织不发达,同化形成的有机营养向块根输送少,产量低。
每天受光时间长对茎叶生长有利,茎蔓变长,分枝数增多。
每天受光12.5-13小时较适于块根膨大。
每天受光8-9小时对现蕾开花有利,但不适于块根膨大。
水分红薯是耐旱作物,但是,水分过多过少均不利于增产。
红薯怕淹,特别是在结薯后受淹对产量影响很大。
土壤干湿不定造成块根内外生长速度不均衡,常出现裂皮现象。
总之,红薯既怕涝,又怕旱,群众说:“干长柴根,湿长须根,不干不湿长块根。
”要获得红薯高产,应根据具体条件适时适量灌水,及时彻底排涝,旱地要加强中耕保墒。
养分红薯吸肥能力强,耐瘠薄,但要高产必须施足肥料。
除氮、磷、钾外,硫、铁、镁、钙等也有重要作用。
在三要素中红薯对钾的要求最多,氮次之,磷最少。
据分析,每1000斤红薯中含氮3.5斤,磷1.75斤,钾5.6斤。
因此,增施钾肥,适时适量施用氮、磷肥有显著增产作用。
土壤以土层深厚,含有机质丰富,疏松、通气、排水性能良好的沙壤土与沙性土为好。
土质粘重时,块根皮色不好,粗糙,薯形不整齐,产量低,不耐贮藏。
但沙壤土和沙性土一般肥力较低,保水力差,应通过施肥等措施逐步培肥地力,方能获得高产。
红薯较耐酸碱,适应PH值范围约为4.5-8.5,但以5.2-6.7为宜。
土壤含盐量超过0.2%时,不宜栽种红薯。
三、繁殖方法选取粗壮薯苗,按每株薯苗剪2~3段作种苗,每段种苗长4~6节的规格进行裁苗[4];种苗剪好后用Bt等生物菌浸泡1h后,再进行移栽。
栽插株距33~43cm,每667平方米栽2200~3000株。
采取顺垄单行三角形定植方式,采用平植露头法或平植埋茎节藏头法栽植。
定植后根据土壤含水情况,酌情浇好定苗水。
春植和早冬植注意避开寒流,秋植注意防秋旱。
栽插后5~7d要进行查苗补全。
四、栽培技术1育苗方法红薯需在移栽种植前2个月育苗,即春薯在1月下旬开始育苗,秋薯在6月中下旬育苗,早冬薯在8月上中旬育苗。
可采用一次性育苗,也可以分次繁殖。
每年进行选种育苗提纯复壮。
要在无病毒病和疮痂病病区,且品种一致的田块选种,选择薯形长、匀、无棱沟、直、皮光滑、无病虫斑和伤痕的中型种薯做种,种植前用1.0%硫酸铜液或2%的氢氧化钠溶液浸5~10min ,也可用Bt、白僵菌等有机生产允许的生物菌剂浸泡种薯2h,最好采用纱网大棚无虫条件繁殖脱毒苗。
苗床基肥要施足,一般每667平方米施自沤制有机肥500~1000kg、矿质钾镁肥50kg。
下种前用石硫合剂或石灰对苗床进行消毒或闷棚消毒。
2苗期管理红薯育苗期间根据苗情适时追肥,肥料用经有机认证的或经有机认证机构许可使用的生物有机肥(NPK养分总含量≥6%,有机质含量≥40%),育苗期追肥总量每667平方米一般为250kg。
第1次“红芽”期,一般施稀薄肥水;当苗高10~13cm时,可进行第2次追肥。
每次施肥后,都要用清水泼浇洗苗,防止肥料粘附幼苗而引起烧苗现象。
培土可分2~3次进行,苗高10cm左右,即可进行第1次培土,隔7d进行第2次培土,共培土3~5cm。
培土最好用肥沃疏松细土拌和焦泥灰或腐熟堆肥,均匀撒入苗床中。
培土可与施液态肥料结合进行,做到先培土后施肥,使土壤和幼苗基部密切结合,以利早发、多发新根。
下种后每隔15d喷施1次Bt等有机生产许可的生物菌剂和300倍茶麸水,撒1次草木灰;并在苗床周围或育苗棚外放性激素诱捕器。
苗床管理还要抓好保温、保湿、通风等措施,以温度为主。
出苗前,晚上要盖草帘,保持床温25~35℃。
出苗后温度控制在20~25℃,要防止高温灼苗,如膜内温度超过30℃,要及时通风散热,防止烧苗。
寒潮来临时要做好保温工作。
种薯出苗前一般不浇水,以利高温催芽、防病和出苗。
如苗床过干,可用喷雾器在苗床上喷清水。
出苗后要注意苗床湿度,当苗床发白时要及时浇水,湿润床土和浇洒稀肥水,以促进薯苗生长;苗床过湿时,及时揭膜通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