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苦与最乐 精品教案(大赛一等奖作品)

最苦与最乐 精品教案(大赛一等奖作品)

15最苦与最乐1.在掌握有关议论文知识的基础上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脉。

2.感受文章严密的论证,学习文章流畅凝练的语言。

3.理解责任的含义。

引导学生树立对家庭、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一、导入新课世界上什么最苦?什么最乐?这个问题,一千个人就会有一千种答案。

宋代的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说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因为他是一个有责任感的人,他以天下苍生的忧乐为己任,当天下苍生俱欢颜时,他就会快乐。

因此,有人认为人生苦乐在于责任,这也是梁启超的苦乐观。

今天,就让我们看一看这位大学者是如何具体阐述的吧。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了解知识,整体感知1.解题。

明确:题目是一个并列短语,前后两个词语意思相反,作者谈的不是一般的“苦与乐”,而是把论题集中在“最苦与最乐”上。

2.作者简介。

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等。

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

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梁启超被公认为是清末优秀的学者,中国历史上一位百科全书式人物,而且是一位能在退出政治舞台后仍在学术研究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少有人物。

黄遵宪评价梁启超的文章说:惊心动魄,一字千金,人人笔下所无,却为人人意中所有,虽铁石人亦应感动。

从古至今,文字之力之大,无过于此者矣。

3.通读课文,回答问题。

(1)人生什么事最苦?“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2)人生什么事最乐?“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3)人们应该怎样对待责任?应该像“君子”那样,“把种种责任来揽在身上”“日日在那里尽责任”,而不是“将责任卸却”。

(4)文章哪几个自然段写最苦?哪几个自然段写最乐?全文是按什么结构来写的?明确:第一、二、三自然段论述“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第四、五自然段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第六自然段论述“人生当勇于尽责任,而不能逃避责任”。

全文按分总的结构来写。

目标导学二:分析课文,理清思路1.文章开篇用一串排比设问,提出关于人生最苦的许多答案,并一一否定,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人生最大的痛苦在于背负未来的责任。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明确:先驳论后立论,不显得突兀,有水到渠成之妙。

2.在第三自然段中,作者是怎样照应第二自然段并使论证逐步深入的?明确:先指出未尽责任的种种情况和由此产生的痛苦状态,照应第二自然段的“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又将未尽责任的情况延伸至家庭、社会、国家,乃至自己,使议论更加深入,最后再次照应第二自然段:贫、病、老可以靠达观排解,而未尽责任才是最大的痛苦。

3.第四自然段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但是为什么前面完全谈痛苦用了两段,而这里既谈快乐也谈痛苦却只用了一段?明确:作者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时提出“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是真乐”,他所讲的快乐是与痛苦分不开的,既然前面已经用了不少篇幅,这里就毋庸赘述了。

还有一个原因在于痛苦的状态易写,而快乐的情形难描。

4.请归纳出本文的论点。

明确: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5.针对这一论点,文章最后提出应该怎么办?明确:人生应当勇于负责任,而不应当逃避责任。

教师总结:本文是一篇论证严密的议论文,作者先谈未尽责任之苦,进而引出尽责任之乐,阐明了苦与乐对立统一的关系,从而提出具体做法“人生应当勇于承担责任,而不能逃避责任”,鼓励人们勇于负责,学习待人处世的正确态度。

目标导学三:再读课文,品析表达1.小组分析本文的语言,看看文中运用了哪些不同的句式和论证方法,有什么好处。

明确:句式——陈述句、设问句、反问句、感叹句;肯定句、否定句等。

(指导学生在文中找出具体句子)开头运用了设问句:“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

失意吗?不是。

老吗?死吗?都不是。

”这几个设问句环环相扣,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把苦乐与责任的关系阐述得有条不紊,令人信服。

同时,虽然本文谈的是严肃的话题,但由于设问句的运用,使得文章的语言凝重却不呆滞,有一股灵动之气。

除此还有陈述句和感叹句等。

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

(指导学生在文中找出具体句子)“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睡里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

”运用举例论证,通过列举种种没有尽到责任的现象来论证观点。

如:承诺未兑现、欠钱未还、受恩惠未报、得罪人未赔礼,这些都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易于读者理解和接受,从而归纳出背负未了的责任是痛苦的。

“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

”运用了道理论证,说明尽了责任之后的快乐无与伦比,极具说服力。

“到了长成,那责任自然压在你头上,如何能躲?不过有大小的分别罢了。

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

”运用对比论证,论证了逃避责任只能是“自投苦海”,从反面论证了观点。

2.本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找出相应的句子,体会其表达效果。

明确:修辞手法——排比、设问、引用、反问等。

(指导学生在文中找出具体句子)文章的开篇用了一连串排比设问,提出了关于人生最大痛苦的许多答案:贫、失意、老、死。

这正是许多人的想法和说法。

作者一一加以否定,然后再提出自己的观点,就显得不突兀了。

第五自然段引用孟子、曾子的话,论证“人应当敢于负责任,因为责任越大,痛苦越大,最后得到的快乐也就越大”。

引语典型,极具说服力。

文中的排比俯拾皆是,这造成了文章流畅的气势。

最后一个自然段中的“到了长成,那责任自然压在你头上,如何能躲?”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强调尽责任是每个成人都躲不了的。

3.品味精彩语段,体会本文“语言平易、亲切,如拉家常”的特点。

明确:(1)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他;纵然不见他的面,睡里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

这段话把一个人未尽责任的痛苦心情刻画得如此生动,其实是在阐述“人生最苦的事是未尽责任”这一道理,这样亲切的语言,就像一个长者在与读者促膝谈心,娓娓道来,没有一点盛气凌人的说教口吻。

(2)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的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

这段话用古语、俗语形容尽责任后的快乐心情,浅显易懂,趣味横生,大大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教师总结:本文的语言特点:庄重,丰富生动,灵活多变,论证方法多样,过渡与衔接自然。

目标导学四:借题发挥,拓展延伸1.记得在毕淑敏的《孝心无价》一文中读到这样一句话:“我不喜欢一个苦孩子求学的故事。

家庭十分困难,父亲逝去,弟妹嗷嗷待哺,可他大学毕业后,还要坚持读研究生,母亲只有去卖血……”联系本文的观点,说说毕淑敏为什么不喜欢这个苦孩子求学的故事。

明确:因为这个苦孩子只是想着自己的理想,并没有想到尽自己的责任。

人应学着尽到自己的责任,对他人、对家庭、对社会。

“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2.拓展探究:请说说你在自己学习生活中有怎样的责任。

明确:对家庭负责,尊老爱幼、孝敬父母;对他人负责,尊重和接受他人,富有爱心与合作精神;对集体负责,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履行自己义务,承担并努力完成集体交给的任务,维护集体荣誉;对社会和国家负责,对社会有强烈责任感,对祖国有历史使命感。

三、板书设计最苦与最乐最苦的事事未办钱未还恩未报礼未赔背负未尽的责任最乐的事处处尽责——处处快乐时时尽责——时时快乐责任尽完了人应勇于负责尽大责任——得大快乐尽小责任——得小快乐不逃躲责任尽责任是最大的快乐未尽责任是最大的痛苦生活的理解。

不足之处学生的生活经历和感悟较少,对主题的理解缺乏深度,课堂时间不够,导致对议论文的了解不够透彻。

15最苦与最乐基础积累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安分.()契.约()诸.圣诸佛()监督.() 卸.却() 悲天悯.人()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契约赔理死而后己B.排解坟墓任重到远C.监督恩慧忧国忧民D.循环豪杰如释重负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运用不当的一项是()A.面对这一罕见病例,医院多位专家教授共同会诊,终于拿出了最佳方案,他们的脸上露出了如释重负....的表情。

B.爱迪生顽强搏击于科学海洋的精神和卓有成效的创造发明心安理得....地赢得同时代人的赞誉。

C.男孩子要有海阔天空....的胸襟,不要老在芝麻蒜皮的小事上斤斤计较。

D.文学作品不必非要悲天悯人....,表达好作者自身的情感即可。

4.联系语境,选出下面句中画线处应填入的内容()____________西方哲学信奉“智者无忧”,而孟子却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张潮说“人莫乐于闲”,而居里夫人却说“世上最快乐的事情,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有人认为“人生苦短,该及时行乐”,而范仲淹却主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A.痛苦和快乐是一对孪生姐妹。

B.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C.负责任乃人生最大的痛苦。

D.我们应如何面对“苦”与“乐”,应建立怎样的“苦乐观”呢?5.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A.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

失意吗?不是。

老吗?死吗?都不是。

(设问)B.答应人做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家的钱没有还,受了人家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他。

(排比)C.为什么呢?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因为自己对他的责任,还没有解除呀!(设问)D.到了长成,责任自然压在你的肩头上,如何能逃躲?(反问)6.解释下面名句的意思,并举例证明其蕴含的道理。

(可引用历史人物、生活实例或词语)(1)无入而不自得(孔子)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举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君子有终身之忧(孟子)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举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任重而道远(曾子)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举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为创建省级规范化学校,前进中学开展了“国学经典诵读”、“书法进校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