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02 第二章 消息:带着露珠的新闻 1动态消息两篇

02 第二章 消息:带着露珠的新闻 1动态消息两篇

设为主页加入收藏夹 <javascript:window.external.addFavorite(location.href,'人民教育出版社新闻阅读与实践')><../../../../../../EnglishVersion/>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 <../../../../../../pdysh/>语文 <../../../../../../xiaoyu/> 数学 <../../../../../../xxsx/> 英语 <../../../../../../xe/> 科学 <../../../../../../xxkx/>音乐 <../../../../../../yinyue/> 体育 <../../../../../../tiyu/> 美术 <../../../../../../meishu/>信息技术 <../../../../../../xxjs/>思想品德 <../../../../../../sxpd/>语文 <../../../../../../czyw/> 数学 <../../../../../../czsx/> 英语 <../../../../../../ce/> 历史 <../../../../../../czls/>地理 <../../../../../../czdl/> 物理 <../../../../../../czwl/>音乐 <../../../../../../yinyue/> 体育 <../../../../../../tiyu/> 美术 <../../../../../../meishu/> 化学 <../../../../../../czhx/> 生物 <../../../../../../czsw/> 日语 <../../../../../../ry/>俄语 <../../../../../../eyu/>历史与社会 <../../../../../../lsysh/>信息技术 <../../../../../../xxjs/>思想政治 <../../../../../../sxzz/>语文 <../../../../../> 数学 <../../../../../../gzsx/>英语 <../../../../../../ge/> 历史 <../../../../../../gzls/>地理 <../../../../../../gzdl/> 物理 <../../../../../../gzwl/>化学 <../../../../../../gzhx/> 生物 <../../../../../../gzsw/>日语 <../../../../../../ry/> 俄语 <../../../../../../eyu/>音乐 <../../../../../../yinyue/> 体育 <../../../../../../tiyu/> 美术 <../../../../../../meishu/>数学B版 <../../../../../../gzsxb/>信息技术 <../../../../../../xxjs/>教师中心 <../../../../> 学生中心 <../../../../../xszx/> 活动中心<../../../../../hdzx/> 中语网刊 <../../../../../wk/> 栏目地图<../../../../../lmdt/> 中语论坛</forum-40-1.html>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语文 <../../../../../>>>教师中心 <../../../../>>>课程标准试验教材 <../../../>>>教师用书 <../../>>>新闻阅读与实践 <../>1.动态消息两篇***教学指导*动态消息是刚刚发生或者正在发生的事实的简洁报道,是消息诸体裁中报道量最大、时效最快的一种体裁,也是最受读者欢迎的新闻体裁之一。

动态消息的题材范围很广,政治的、经济的、文教的、体育的、军事的、科技的、社会生活的等等,几乎无所不包。

动态消息,按照题材的性质可分为“硬新闻”和“软新闻”两大类。

“硬新闻”相当于通常所说的事件消息,主要是报道国内外的重大事件,诸如政治事件、军事冲突、外事活动、经济动态、自然灾害、各种事故等等。

这类事件有的是突发性的,有的是事物发展进程的飞跃阶段,具有明显的突变特征。

这类事件对人类的生活有重大影响,报道这类事件的消息也就最引人注目。

“软新闻”属于非事件消息,主要是报道社会生活中的新气象、新变化、新成就、新经验、新人物等等。

这类事物的变化过程相对地长些,时间性不像突发事件那样强。

但是,这类新事物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工厂、机关、学校、城市、农村到处都有,是新闻报道的广阔天地。

这类新事物和人民群众的生活密切相关,报道这类新事物的消息也受到读者的普遍关注。

*奥运会第一枚金牌为我夺得*许海峰为我国夺得奥运会第一枚金牌,这不仅是我国体育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

一百多年来,我国受帝国主义列强欺侮,经济、文化包括体育各方面,都处于落后的境地,饱受屈辱。

我国运动员参加奥运会,受经济、政治条件制约,一直是陪客,与我们泱泱大国的地位毫不相当。

因此,许海峰的这枚金牌,格外显得意义重大,引题“背了半个多世纪的‘0’甩进了太平洋”不仅指出这个事件的历史意义,也表达出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这篇消息,无论在标题制作,还是导语和主体的写作上,都堪称典范。

主题、引题和副题相互配合,新闻事实一目了然,记者的思想感情自然流露。

导语也是简明扼要:时间、事实清楚明了──“今日上午11时10分”,具有历史意义的时间当然要让读者铭记在心。

主要新闻事实是这届奥运会第一枚金牌为中国队夺得,振奋人心;然后具体展开,告诉读者“中国选手许海峰以566环的成绩获得男子自选手枪的冠军”,主次清晰,叙述连贯。

随后“这枚具有历史意义的金牌宣告中国奥运会零的纪录已被突破”,呼应标题,突出事件的历史意义,透露出强烈的自豪感。

记者为中国实现奥运会零的突破而欢呼,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而振奋,但是记者的职责是为读者提供新鲜的信息,因此发奖时间、发奖人以及亚军季军为谁获得等新闻事实,也简明地在主体中加以报道。

这一天还有其他赛事,我国运动员曾国强获得52公斤级举重比赛冠军。

这一信息记者在副题和消息的第二段分别加以报道,显示出事件重要程度的减弱。

这样,记者的叙述主次有别,适应了读者的阅读心理和需求。

这篇消息,充分表达了记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但是这种感情的表达方式,是隐含在新闻事实之中的。

中国选手在奥运会上获得第一枚金牌,打破了中国在奥运会上金牌零的记录,记者选择这一事实本身,就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指向。

记者在客观事件的报道中,适当运用了一些比如“背了半个多世纪的‘0’甩进了太平洋”“这枚具有历史意义的金牌宣告中国奥运会零的纪录已被突破”这样具有浓烈主观色彩的句子,暗含着记者的情感倾向与立场态度,带给读者一种感染力量。

*14**名下岗工竞得道路保洁权*新闻要传达新鲜信息:一是世界范围内发生的新事实,一是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状况,一是为社会关注的、代表未来发展的趋势。

“真正的新闻必须对公众而不是只对记者及把关人有认知意义,否则再新的事实也不成其为新闻。

”(见刘明华、徐泓、张征《新闻写作教程》)作为教材,新闻的学习并不是简单地获知某些新事实、新信息,还要注重通过这些新事实、新信息,促进学生进行思考,关注那些蕴涵其中的“认知意义”。

学习这篇消息,就要围绕“新事实”和“认知意义”来进行。

新事实:有关下岗工人的消息,可能更多的是政府和社会如何关心他们,如何帮助他们解决再就业问题,而这篇消息事实之“新”,就在于记者报道了政府帮助下岗工人的新思路和下岗工人群体新的观念,政府不再大包大揽,而是按市场经济规则办事,下岗工人也不再坐等政府安排救济,而是适应市场经济就业新形势,勇敢地运用“竞拍”这种一般人还不熟悉的市场手段,追求自己的就业保障和新生活。

这个“新事实”透露给读者的“认知意义”可以说是全方位的,比如政府管理模式、就业政策的转变,人们就业观念变化,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在改革和社会转型期间要遇到、思考和解决的新问题。

*思考与研究*一、简要分析《奥运会第一枚金牌为我夺得》的主标题、引题和副题的关系。

试给《14名下岗工竞得道路保洁权》拟写引题和副题。

本题旨在引导学生了解消息标题的基本常识,理解其意义,并能在实践中加以运用。

《奥运会第一枚金牌为我夺得》的主标题强调新闻事实,引题突出新闻事实所蕴涵的历史意义,并流露出记者强烈的爱国之情,副题以文学色彩浓厚的词语,报道具体的新闻事实,补充叙述主标题。

这三个题目主次分明,相辅相成,具体而醒目,可以有效地吸引读者的眼球。

《14名下岗工竞得道路保洁权》的引题和副题的制作,要从“新事实”和“认知意义”上考虑,如:引题:政府转变思路副题:在职人员震动很大二、新闻提倡“用事实说话”,客观的事实中往往蕴含着作者态度和倾向。

阅读这两篇消息,说说作者蕴含其中的思想感情。

本题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消息的基本特点。

《奥运会第一枚金牌为我夺得》的标题和导语,在叙述许海峰夺得我国奥运会第一枚金牌的事实时,通过对这枚金牌历史意义的提炼,通过一些有强烈主观色彩的语词的运用,表现了记者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14名下岗工竞得道路保洁权》以拍卖现场的热烈、下岗职工竞得保洁权的喜悦、此事对在岗人员的震动,透露出记者对这一新事物的赞许和期待。

三、消息常常通过一些小事情反映生活变化,把握时代脉搏。

说说《14名下岗工竞得道路保洁权》所反映的事件,折射出怎样的社会现实意义。

本题旨在引导学生关心社会生活,透过新闻信息了解社会发展。

教材比较重视具有“认知意义”的新闻,而我们平时常见的天气预报、交通事故等新闻,自然就不会作为我们学习的内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