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李煜词的内容和艺术特点

论李煜词的内容和艺术特点

简论李煜词的内容和艺术特点[摘要]李煜是我国词中帝子,亦是南唐亡国之君。

因其个人经历的特殊性,造就了李煜词内容的丰富性和艺术特点的高度性。

本文从作品中所呈现的思想内容、李煜对艺术技巧的创新和作品对个人情感的深刻反映三个方面对李煜词的内容和艺术特点进行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李煜词内容艺术特点一、前言李煜即南唐后主,字重光,洞晓音律,工书善画,诗词歌赋无所不能,尤以词见长。

李煜在治理国家上无疑是失败的,他的享乐、懦弱、优柔寡断和信佛佞佛最终使他成为亡国之君。

可谓是:“做个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做君王”。

也许正是因为这样苦痛的遭遇,才成就了李煜词更高的艺术魅力。

李煜存词三十余首,由于经历由帝王降为囚徒的巨大变化,他的词明显表现出前后两个时期的不同风貌。

前期的词主要是宫廷生活和男女爱情的反映,其间也有一些离情别绪的抒写;后期的词主要是表现亡国之痛、故国之思以及今昔对比的凄凉与哀痛。

李煜词在两个时期的作品中所表现的内容和艺术特点都达到了很高的高度,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二、纷繁复杂的情感内容李煜生于帝王之家,从小在文化环境中长大,得到艺术氛围的熏陶。

父亲李璟在词作上的成就对李煜以后的词有着重要的影响。

而李煜自身的佛教素养对其思想的影响甚远。

宫廷中的文化氛围也是李煜之后能够成为一代词的大家的重要因素。

因此,帝王身份带给李煜丰富的文化素养,对于李煜的文学创作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过:“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李煜在这个时期过的是极尽奢华的享乐生活,如《浣溪沙》:“红日已高三丈透,金炉次第添香兽,红锦地衣随步皱。

佳人舞点金钗溜,酒恶时拈花蕊嗅,别殿遥闻箫鼓奏。

”这首词没有太大的思想内涵,而是真实地反映了自己奢侈的生活状态,其中关于宫廷中通宵达旦歌舞狂欢、纵情享乐的情景的描写,更是细致入微。

他周旋于大小周后的爱情之中,如《菩萨蛮》:“花明月暗笼轻雾,今宵好向郎边去。

衩袜步香阶,手提金镂鞋。

画堂南畔见,一向偎人颤。

奴为出来难,教君恣意怜。

”坦率地写出了自己在大周后生病期间,与小周后幽会的一个生活片段。

词中丝毫没有了帝王的矜持与尊贵,充满了世俗的人情味。

虽然极其俚俗,却也极为真切,虽无意于感人,却也率真可爱,动人情思。

李煜在这个时期也抒写了表达别离和伤感情调的词,数量虽少,但其艺术成就颇高。

如《清平乐》:“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

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这首词由遍地落梅般的相思之情令自己烦乱惆怅到自己内心绵绵不绝的哀伤愁苦难以排解,真实地反映出李煜对弟弟从善入宋而不得归的思念之情,感情缱绻婉转,语言明净自然。

‘更行更远还生’与‘拂了一身还满’相呼应,更是烘托出李煜的绵绵愁绪。

当李煜看到南唐无法挽回的行将灭亡的命运,他从声色和爱情中清醒,词风也趋于成熟,流露出伤感、无奈的情怀。

如《捣练子》:“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

无奈长夜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

”这首词表现出李煜人生观的转变,从中流露出忧伤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词中“静”、“空”两字说明小庭空冷、院深而人静的环境,并且李煜另辟蹊径,从听砧人听到这种声音而引起相思之情的角度来写相思,连着两个“断续”的使用,更加助长了相思之情。

感情纯朴真挚,风格清新,词句雅致脱俗,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李重光之词,神秀也。

”李煜在最后还是摆脱不了亡国之君、阶下囚的命运。

由皇帝变成阶下囚这样的遭遇或许我们并不能感同身受,我们更不能体会李煜内心那复杂的愁苦心绪。

因此,这样痛苦的遭遇使得李煜长久沉溺于亡国前后的落差体验中,他将个人愁苦与国破家亡相联系,赋于自身一种普遍的历史无常悲感,进而升华为宇宙人生悲剧性的感悟与审视。

李煜词风也由春愁闺怨转变为人世沧桑,提升了词的抒情境界。

如《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首词是李煜词的名篇,亦是他的绝笔。

这首词表现了李煜儿时的欢乐、登基的兴奋、婚后的温馨和对吟唱作乐的喜悦;也表现出对错杀潘佑、李平的悔恨和肉袒出降的耻辱;同时今昔境遇的对比,更反衬出自己沦为阶下囚的凄凉和江山易主的惆怅。

“春花秋月”原本是大自然赐给人类最美好的景观,人们只嫌看不够赏不足。

可此时的李煜希望这一切都消失掉。

因为李煜现今的境遇,让他回想以往美好的光景,无疑是在他伤痕累累的心口上撒盐。

“东风”、“昨夜”又激起他对故国的思念。

“雕栏玉砌”又使他联想到江山易主的苦痛。

“问君能有几多愁”仿佛是李煜对自己的提问,“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他内心的答案,他将内心抽象的愁思化作具体的江水,深刻表达了自己“剪不断,理还乱”的思绪。

故后世将他评为“千古情种”!三、独树一帜的艺术特点(一)极具个性化的抒情特色李煜的词,如叶嘉莹所说,是真纯的,没有节制、反省的投注。

王国维说过,客观的诗人,“不可不多阅世”;主观的诗人,“不必多阅世”。

李煜在政治上所表现的平庸、稚嫩,在文学上所表现的才华,都昭示着他主观诗人的身份。

因此,李煜能够用其敏锐、独特、纯挚的词风打动读者。

将一个人的悲哀,化作所有有生人类共同的悲哀。

如《浪淘沙》中的“梦里不知身是客”,概括了很多他乡作客之人的共同感受。

“别时容易见时难”既是李煜独特经历和思想感情的真实写照,也是对普遍存在的离愁别恨的高度概括。

本色天然,不加修饰。

这个抒情特色在李煜词的前后期都有表现,如前期作品,《清平乐》。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借春草无际形容离恨不绝如缕难以排解,语言朴素自然。

又如后期作品,《望江南》:“多少恨,昨夜梦魂中。

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起句“多少恨”,彰显本色,富有激情。

而“还似”二字流畅灵动,反衬出今日愁恨之深。

体现了李煜“真实”的特点,情真景真事真,毫无矫揉造作之意。

情感真挚,凝重深沉。

王国维说过,李煜不失赤子之心,而他的赤子之心是他的敏锐的深挚的心灵和感情的一种投注。

这个抒情特色主要体现在李煜词的后期作品,在他的这些作品中暗含了一种浓厚的悲剧氛围和忏悔意识,是他对自己的灵魂进行地拷问。

如《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

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

几曾识干戈?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

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

垂泪对宫娥。

”这是李煜亡国后的反思之作,是国破家亡的坦率自白,情感真挚。

讲述了自己亡国之时的悲苦心情,对自己多年的安逸生活,饱含着一种沉痛的心情。

“几曾识干戈”短短五个字,饱含了他心中深切的悔恨和懊恼。

(二)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用平常的事物创造出新的意象。

李煜营造的意象为世人展现了一幅幅情景交融的画面,给读者带来视觉上的享受。

如:水在李煜词中是以绵绵不绝,循环往复,温柔浩瀚的角色出现的。

如《虞美人》中的“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用水来写愁之漫长,愁之多,已成了千古名句。

还如《相见欢》中的“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升华为对整个历史与人生的慨叹和悔恨。

直抒胸臆的抒情手法。

李煜用直接抒情的手法写出自己内心的苦痛,情感深邃真挚。

如《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首句自画形象,“无言独上”,隐寓心中愁思郁积,二、三句以景色渲染愁情。

其中“锁”字极富意味;一则指院落紧闭,环境冷清;二则暗示出“囚居”,一种沦为阶下囚的感慨;三则可隐约感觉词人内心正被忧愁困锁。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三句,直抒胸臆,以具象写抽象,深刻而入微的语言将千丝万缕难以言状而又无法排遣的离愁直倾而出。

结尾一句“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更将那是恨是悔无从说起而又令人哀痛至极的离愁别恨淋漓尽致的挥洒出来。

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

李煜善于将自己内心的愁闷寄托于梦境,在梦中抒情。

如《浪淘沙》:“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饷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这首词李煜采用倒叙的手法,先写梦醒后,再写梦境。

梦中梦后的强烈反差,烘托出李煜今昔之别的苦痛。

“别时容易见时难”在一易一难的鲜明对照中,蕴含着李煜的故国之思,夹杂着他的伤心和悔恨!而流水、落花、春去凸现了他对人生的绝望。

(三)自成一派的艺术美感多用口语和白描,带有民歌情趣,于平淡之中见新奇。

南唐词由于受江南吴歌的影响,与西蜀词相比更注重内心的感受,故而感情真挚。

李煜的一些作品,明显带有民歌的情趣,如《长相思》:“云一涡,玉一梭,淡淡衫儿薄薄罗,轻颦双黛螺。

秋风多,雨相和,帘外芭蕉三两窠。

夜长人奈何。

”这首词用白描的手法写闺思念远,描写女性的服饰姿容,深秋风物,自然、明朗,抒情真挚。

词中带有江南吴侬软语的语言风格,清丽隽永,风神秀绝。

四、总结李煜是悲剧性的人物,他的一生伴随着动荡不安。

亡国成就了他千古词坛“南面王”(清沈雄《古今词话》)的地位,他在词中寻找寄托,用词来抒发内心的惆怅、苦闷和绝望。

纵观李煜词的内容和艺术特点,我们不难发现李煜是以一颗真纯的词心与人交流的,他内心的复杂情感不仅深深打动了各个时代的读者,而且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共鸣。

参考文献:【1】《唐宋诗词典故趣闻》冯继魁著.——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1.2(2009年1月重印)【2】《诗词歌赋》洪涛著.——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7(中华传统文化丛书)【3】《唐五代名家词选讲》叶嘉莹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第四章论李煜词)【4】《唐宋词十七讲》叶嘉莹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第五讲、第六讲李煜)【5】《唐宋词新读》杨柳编著.——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第26页词中帝子——李煜)【6】《唐宋词综论》刘尊明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12(第119页第六行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