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全国2012年4月自学考试《德育原理》试题和答案00468

全国2012年4月自学考试《德育原理》试题和答案00468

我自考网整理全国2012年4月自考德育原理试题和答案课程代码:00468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德育原理研究的根本任务是(D) 1-4A.建构德育知识体系B.分析德育现象C.研究德育方法与原则D.揭示德育一般规律2.《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作者是(B) 1-11A.马卡连柯B.苏霍姆林斯基C.杜德海姆D.柯尔伯格3.采用实验法,集中研究模仿学习对儿童道德发展影响的教育家是(A) 1-14A.班杜拉B.杜德海姆C.柯尔伯格D.杜威4.德育的实质是(C) 2-23A.传道B.施教C.育德D.授业5.人的品德构成中处于基础性层次的品质是(A) 2-31A.道德品质B.政治品质C.法纪品质D.思想品质6.最早具有阶级性的德育是(B) 3-39A.原始社会的德育B.奴隶社会的德育C.封建社会的德育D.资本主义社会的德育7.关于现代德育特点说法正确的是(D) 3-43A.无阶级性B.结构封闭C.方法单一D.功能全面8.为人的品德发展提供生物前提的因素是(C) 4-58A.教育B.环境C.遗传D.文化9.对个体品德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A) 4-67A.实践活动B.学校德育C.家庭熏陶D.遗传素质10.德育的超前性反映的是(B) 5-95A.德育的继承性B.德育的相对独立性C.德育与社会发展的一致性D.德育与社会发展的同步性11.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的标准称为(C) 6-97A.德育措施B.德育方式C.德育目标D.德育手段12.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是(B) 7-121A.受教育者品德发展规律与教育者德育要求之间的矛盾B.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C.教育者自身认识与社会德育要求之间的矛盾D.受教育者品德发展的现有水平与其理想品德之间的矛盾1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所反映的品德要素是(A) 7-125A.品德意志B.品德情感C.品德行为D.品德认识14.关于德育原则与德育规律关系表述正确的是(D) 8-134A.德育规律是德育原则的反映B.德育原则与德育规律是一一对应关系C.德育原则与德育规律之间没有对应关系D.德育原则与德育规律可能是多对一、一对多的关系15.形象感染法的主要功能是(A) 9-157A.提高品德认识B.陶冶品德情感C.磨砺品德意志D.培养品德习惯16.学校德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C) 10-167A.班团队活动B.品德课C.各科教学D.课外活动17.有效进行班集体德育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D) 11-189A.形成班级的领导核心B.确定严格的班级纪律C.提出班集体的奋斗目标D.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18.关于品德修养说法正确的是(C) 12-204A.品德修养不包括政治修养B.品德修养与德育同义C.品德修养与自我德育同义D.品德修养不包括法律修养19.依据德育目标和内容要求的预定标准进行相应等级评定,这种评定是(A) 13-230A.绝对评定B.相对评定C.单项性评定D.全面性评定20.在日常社会生活中,人们往往不知不觉地受到德育影响。

这种现象说明社会德育具有(D) 14-246 A.组织性B.目的性C.计划性D.隐形性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21.政治经济制度对德育的制约作用。

5-86答:政治经济制度对德育的制约作用:(1)制约德育的社会阶级性质;(2)制约德育的支配权;(3)制约德育的目标;(4)制约德育的内容;(5)制约德育方法的性质和特点。

22.我国新时期中小学德育的基本内容。

6-107答:我国新时期中小学德育的基本内容:(1)爱国主义教育(2)理想教育(3)集体主义教育(4)劳动教育(5)自觉纪律教育(6)民主和法制教育(7)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8)道德教育23.德育效果检测与评定的原则。

13-226答:德育效果检测与评定的原则:(1)方向性原则(2)教育性原则(3)客观性原则(4)科学性与可行性相结合原则(5)定性与定量方法相结合原则24.德育工作者劳动的意义。

15-256答:德育工作者劳动的意义:(1)继承和传播社会思想道德(2)塑造人的灵魂,对人的健康发展起主导作用(3)在德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25.组织开展德育活动的基本要求。

16-286答:组织开展好德育活动应具备以下基本要求或条件:(1)目的明确而正确。

这是德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衡量德育活动效果好坏、质量优劣的主要标准或尺度。

(2)德育内容正确且具有时代性和针对性。

这是保证德育活动正确政治方向的根本要求,也是使德育活动能够得到预期目的的重要条件。

(3)正确贯彻德育原则,恰当选用德育方法和组织形式。

组织开展德育活动,应以德育原则为指导,注意活动的方向性、针对性、疏导性、集体性、连贯性、一致性;应根据活动的目的、内容和学生特点恰当地选择运用德育方法、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

(4)德育活动过程组织得合理而严密。

总的说来,组织开展德育活动应从激发学生品德动机开始,此外没有、也不可能有固定不变的程序或环节、步骤。

(5)师生双方积极性高,活动效果好。

德育活动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应使师生双方都发挥出高度的积极性,处于良好状态,达到以较少时间和精力取得最佳德育效果的目的。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26.联系实际谈谈德育与儿童品德发展年龄特征的关系。

4-76答:德育与儿童品德发展年龄特征的关系,从总的关系来说:(1)儿童品德发展年龄特征是德育的出发点和依据,是制约德育具体目标确定、德育基本内容安排和德育方法选择的一个重要因素;(2)德育的目的又在于据此来引导和促进他们的品德发展。

在德育工作中,教育者既要考虑儿童品德发展不同年龄阶段上的特征,据此来进行德育,使德育具有针对性,同时又要考虑儿童品德发展的“关键期”和成熟期,据此来采取合理的教育措施,促进其质变或飞跃,引导其健康成长和发展。

(3)总之,只有认识儿童品德发展的年龄特征,并据此进行德育,才能引导和促进其品德发展,取得良好的德育效果;否则,违反儿童品德发展年龄特征的规律,也就违反了儿童品德发展的客观规律,必然使德育工作遭受损失。

27.联系实际谈谈学校、家庭和社会三结合德育网络的涵义及其重要性。

14-248答:一、学校、家庭和社会三结合德育网络的涵义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德育网络,是指学校德育、家庭德育和社会德育互相配合并构成的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综合统一的教育网。

由于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的主要对象是年轻一代,因此,它是对年轻一代进行综合整体化德育的网络。

二、学校、家庭和社会三结合德育网络的重要性1、建立家庭、社会、学校三结合德育网络,可使它们在时间和空间上互相衔接,并在德育的方向上保持一致,增强家长和社会两个方面人士的责任感,使家庭、社会、学校的教育力量统一起来。

2、建立家庭、社会、学校三结合德育网络,可使三者取长补短,从而取得最佳的德育效果。

3、学校、家庭、社会应相互配合,形成教育合力,才能更好地发挥培养年轻一代品德的整体作用。

4、在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家庭、社会和学校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这是三者积极配合的前提和基础。

但这三个方面的教育者在品德修养、文化素养、对德育及其责任的认识上会存在各种差异,这就难免有时在一些问题上产生矛盾和分歧。

5、因此,三者要真正形成综合一致的教育合力必须作出艰巨的努力。

这就要求学校应当积极主动地与家庭、社会加强联系,同时,家庭和社会有义务大力支持学校德育工作,这样才能做好年轻一代的德育工作。

四、案例分析题(本题15分)28.请运用有关德育原理,分析下列案例中教育成功的原因。

8-144寒假开学,某小学一(8)班转来了一位叫刘鑫的新同学。

客观地讲,刘鑫有不少不良表现,比如上课不认真听讲,不善于与同学交往,对班级生活也不太关心等。

但班主任王老师没有把他当作一个包袱,而是以此为契机,把欢迎新同学的加入,变成了引导全班同学关爱他人,团结协作,共同进步的教育机会。

王老师首先把学生分成不同小组,分别为刘鑫的生活、学习、人际交往等方面提供帮助;其次,她非常注意发现刘鑫身上的优点,及时在全班同学面前提出表扬;再次,还有意为刘鑫分配了一个班级责任岗,让他在班级角色承担中尽快形成主人翁意识。

在王老师带动下,全班营造出了鼓励刘鑫、共同进步的良好氛围。

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刘鑫进步明显,很快爱上了自己的新班级。

答:案例中教育成功的原因是采用了德育原理中的因材施教原则。

德育的因材施教原则,要求德育从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特征和实际品德状况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

1、因材施教原则提出的依据坚持从学生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才能使社会主义品德教育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2、因材施教原则贯彻时的要求(1)针对学生身心发展、品德发展的年龄特点进行教育。

(2)从学生的思想特点出发进行教育。

(3)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教育。

(4)客观地全面地深入地了解研究学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