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3版)-第六章 五四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圣才出品】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3版)-第六章 五四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圣才出品】

第六章 五四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
6.1 结构脉络图
6.2 本章要点详解
一、《新青年》与新文化运动
1.《新青年》及其主编陈独秀
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刊,初名《青年杂志》,自第2卷起改为本名,16开,月刊,每出满6号为一卷。

从创刊至1922年7月,共出刊9卷54号。

《新青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①陈独秀主撰阶段(1915年9月至1917年12月)。

1917年初,陈独秀应聘任北大文科学长,《新青年》随之迁到北京出版,并由个人主办发展为拥有一批进步教授、学者参与编撰的同人刊物。

②编辑部同人轮流主编阶段(1918年1月至1920年5月)。

1918年1月第4卷第1号开始,实行轮值主编,主编者有陈独秀、钱玄同、刘半农、胡适、李大钊、沈尹默等,主要编撰人有鲁迅、周作人、高一涵、陶孟和、王星拱、陈大齐、张申府等,形成了一个新文化运动宣传的统一战线。

③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机关刊物阶段(1920年9月至1922年7月)。

(2)陈独秀(1879—1942)
陈独秀早年受到康有为、梁启超发动的维新变法的影响,抛弃了传统的仕宦旧途,转向寻求西方新学,多次东渡日本求学考察,并在国内外组织进步团体和报刊书社。

1903年,陈独秀协助章士钊等在上海创办《国民日日报》,担任编辑。

1904年与人合作创办《安徽俗话报》半月刊,并任主编。

辛亥革命后,陈独秀在日本东京协助章士钊编辑《甲寅》月刊,并在报刊上发表时论,传播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反对封建专制,激励国民志气,克服“奴隶根性”。

1915年夏,陈独秀在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危难时局中,毅然回国筹办《青年杂志》,由上海群益书店印刷发行,作为“救国救民”的舆论基地。

陈独秀是《新青年》的主要撰稿人,一共撰写了100多篇政论、专论和杂文。

其在《新青年》创刊号上发表带有发刊词性质的《敬告青年》一文,向青年读者提出了六个方
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他在主持《新青年》的七年中,一次被捕入狱,两次被抄家罚款,来自社会封建顽旧势力的咒骂与人身攻击更是不计其数。

2.新文化运动中的《新青年》
《新青年》一创刊,就高举民主与科学旗帜发动了一场以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

它的主要宣传内容有以下三个方面:(1)提倡自由民主,反对封建礼教,开展批孔运动。

(2)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发起了一场意义深远的文学革命运动。

3.李大钊揭开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新一页
(1)李大钊(1889—1927)
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的卓越宣传家,中国无产阶级新闻活动的先驱。

“五四”时期,他曾广泛从事报刊活动,撰写大量政论。

1916年春,他从日本寄给《新青年》第一篇稿件《青春》。

1916年4月回国后,李大钊担任《新青年》特约撰稿人,1918年初被聘为北大图书馆主任,参加《新青年》编辑部工作。

李大钊最早、最热情地歌颂了俄国十月革命。

1918年,李大钊在报刊上接连发表了几篇热情歌颂十月革命的政论,如《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新纪元》等,赞扬十月革命“是世界革命的新纪元,是人类觉醒的新纪元”。

(2)《新青年》日益倾向社会主义。

陈独秀在五四运动前夕开始改变怀疑观望态度转而同情十月革命,谈论社会主义。

1920年初,陈独秀由北京出走到已是新文化运动中心的上海。

《新青年》从第7卷第4号
起由他在上海主编出版。

他在筹建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的过程中,把第7卷第6号编成《劳动节纪念号》。

这是《新青年》宣传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一个里程碑,也是新文化运动发展的“新的集合点”。

这表明《新青年》同人中的激进民主主义者逐渐转向了无产阶级的立场,促使《新青年》的社会主义因素不断增长。

这为《新青年》后期转变为社会主义刊物打下了基础。

二、新的报刊宣传阵线的形成
1.《每周评论》的创办
(1)《每周评论》1918年12月22日在北京创刊,为陈独秀、李大钊等《新青年》同人为适应新的形势而创办的一份政治时事评论报纸。

(2)《每周评论》与《新青年》一样,以“输入新思想”、“提倡新文学”为己任,但《新青年》“重在阐明学理”,《每周评论》则“重在批评事实”,把思想文化斗争和政治斗争紧密结合起来。

(3)《每周评论》加强对反帝反封建军阀的政治时事的报道评述,把报道和评论结合
起来。

1919年8月31日,该刊被北洋军阀政府查禁,共出37期。

前25期由陈独秀负责主编,李大钊是主要撰稿人,鲜明宣传反帝反封建思想,并倾向社会主义。

自第26期起,由胡适接编,开展了“问题与主义”的讨论。

2.报刊对五四运动的宣传报道
1919年1月巴黎和会上的屈辱激起全国人民的公愤,五四运动爆发。

全国报刊,包括向来保守的报刊,都积极报道和支持这个爱国运动。

(1)北京各报,在5月5日都突出报道了北京学生的爱国行动。

天津《大公报》的胡政之采访了巴黎和会,他的“巴黎来电”一时成为人们争相阅读、关注的内容。

上海各报也作了集中的报道。

(2)五四运动期间,《每周评论》发挥了积极的舆论先导作用。

①五四运动前夕,陈独秀著文痛斥巴黎和会是“分赃会议”。

②五四运动爆发后,《每周评论》对运动作了连续的系统报道,及时评论,给予支持与引导。

③它第一次提出学习“五四运动”的精神,即在关系中国民族危亡的时候所表现的“学生牺牲、社会制裁和民族自决”的精神。

(3)在五四运动前后,中国报界出现团结一致的局面。

1919年4月15日,上海《民国日报》、北京《晨报》等83家报纸,在上海成立了中华全国报界联合会,并宣布它将“外为和会专使的后盾,内作南北代表的指导”。

3.进步学生报刊的纷起
五四运动前后,进步学生报刊如雨后春笋般生长起来,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毛泽东主编的《湘江评论》、周恩来主编的《天津学生联合会报》。

(1)《湘江评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