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3版)课后习题(民国初年的新闻传播事业)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3版)课后习题(民国初年的新闻传播事业)

第五章民国初年的新闻传播事业1.试述民国初年新闻事业的繁荣及其原因。

答:(1)民国初年新闻事业繁荣的表现中华民国成立后,中国新闻事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有人把武昌起义后的半年称为“报界的黄金时代”。

新闻事业的繁荣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①报刊种数剧增。

据戈公振《中国报学史》记录,在武昌起义后的半年内,全国的报纸由100多家猛增至500家。

另据1912年北京政府内务部公布的报告说,从1912年2月12日清帝宣布退位到10月22日的8个月内,在内务部注册立案的北京报纸有89家。

②报刊销数猛增。

《中国报学史》记录,武昌起义后半年内,全国报纸总销数达到4200万份,这个数字超过了历史最高记录。

(2)民国初年新闻事业大发展的原因①旧的禁令废除。

武昌起义后,所谓的《大清报律》等法规形同虚设,限制办报和束缚办报人手脚的各种禁令,大多自行废弛。

1912年3月2日,南京临时政府内务部通电全国新闻界宣布:“满清行用之报律,军兴以来,未经民国政府明白宣示,自无继续之效力。

”至于前清的《著作权章程》,因其没有同民国国体相抵触的内容,决定在未颁行新的著作权法前暂时援用。

②新的自由新闻法律体系在中国的建立。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南京临时政府立即通过立法手段建立起与西方先进国家接轨的自由新闻体制,保障人民的言论出版自由权利。

一是将言论出版自由的原则载入国家的根本大法之中,如1912年3月11日颁行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2章第6条第4款中规定,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

二是颁布有利于新闻事业发展的法律、法令,促进新闻事业的繁荣。

③革命党对新闻自由的保护和推动。

在辛亥革命进行中和中华民国成立后,革命党立刻在其所控制的地区,按照言论出版自由的理念,建立起自由新闻体制。

各地政权机关都在所颁布的法令和签署的协定中,写有保护言论出版自由之类的条款。

④民国“暂行报律”事件的影响。

1912年3月2日,南京临时政府针对《大清报律》废止后报刊出版无章可循的状况,由内务部参事林长民草拟了一个简单的条例《中华民国暂行报律》。

但有关电文发至上海的中国报界俱进会后,立即遭到了该会和新闻界的一致反对。

孙中山基于对新闻自由、言论自由的尊重,以及法律文件的制定必须经过参议院,不得违反程序的原则,下令取消了该报律。

“暂行报律”被撤销一事,加深了人们对言论出版自由的认同。

⑤国人与业界对报刊和报人的过高期待和自诩。

新创办的报刊,无不以天然的“舆论之母”、“舆论的代表”、“四万万民众共有之言论机关”自居,极力宣扬在民主制度下,“报馆与国务院、总统府平等对待,其性质与参议院均同为监督公仆之机关”,“共和国之最高势力在舆论”,而新闻记者是“不冠之皇帝,不开庭之最高法官”,应担负起监督政府和指导国民的职责。

报刊不仅可以批评官员,甚至可以指名道姓地斥责总统,这与封建社会的强烈反差,使一些知识分子或政客过于热衷或迷信创办报刊。

2.简述“癸丑报灾”的前因后果。

答:“癸丑报灾”是指“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对新闻界的大扫荡。

“二次革命”失败之后,袁世凯政府宣布国民党为“乱党”,凡国民党系统的报刊一律扣以“乱党报纸”的罪名而查封。

北京、天津、武汉、广州、长沙、成都、福州、南昌、开封等地的国民党系统的报刊全部被查封。

非国民党系统的报刊,只要有碍袁世凯的独裁统治,也被乘机剿灭。

一些本来拥袁的报纸也有因“城门失火”被殃及者。

(1)在北京,《超然报》本是军阀江朝宗津贴的报纸,因刊登《顺天府中之黑幕》一则消息,被赵秉钧指为“诋毁军人名誉”而被查封。

政治上相当保守的《正宗爱国报》,因一个编辑写的时评中有“军人为国家卖命,非为个人卖命。

若为个人,可谋生之处甚多,何必从军”等语,就被扣上“迹近通匪,煽惑军心”的罪名而被查封,该报社长丁宝臣后来也遭到枪杀。

(2)在广州,袁世凯的代理人龙济光在一天之内就查封了《中国日报》、《平民报》、《中原报》、《民生报》、《讨袁报》、《觉魂报》等六家反袁的国民党报纸。

教会报纸《震旦报》因言论激烈而被封,发行人康仲荦被杀。

一向“拥护中央”的《粤声报》、《民治报》、《公论报》等,因被怀疑与国民党的粤军和民军有关连,也先后被查封。

(3)在福州,《福建民报》、《群报》、《共和报》等被封,主笔被捕。

(4)在开封,《民立报》编辑敖瘦蝉撰写了一幅悼念宋教仁的挽联:“目中竞无拿破仑,宜公先死;地下如逢张振武,说我就来。

”这副对联发表后,敖瘦蝉被袁世凯的爪牙逮捕并枪决。

(5)上海的情况稍有不同。

《民立报》、《民权报》、《民强报》、《天铎报》、《国民日报》等国民党报纸,因在上海租界内出版,袁世凯政府无权直接查封,但由内务部明令各地“禁止售卖”,致使这些报纸发行受阻,印数骤降至几百份,因经济上难以维持而被迫停刊。

《中华民报》则因总编辑邓家彦被袁世凯政府咨请租界当局逮捕、判刑而停刊。

据统计,到1913年底,全国继续出版的报纸只剩下139家,较之民国元年的500家锐减300多家,北京的上百家报纸也只剩下20余家。

报刊减少三分之一,报人大批被捕被害,“癸丑报灾”是中国新闻史上对报业的一次沉重打击。

3.简介袁世凯对报界的控制手段和报界的反抗情况。

答:(1)袁世凯当上了临时大总统之后,表面上赞成共和,暗地里却用极其狡猾的手段实行专政,用尽各种方法试图控制报界,使新闻事业的短暂繁荣局面戛然终止。

①创办御用报纸,收买报纸、报人在袁世凯上台之初主要采取创办御用报纸和收买报纸报人以为己用等手段。

袁世凯创办或接办的御用报刊,在北京主要有新创办的《国权报》、《金刚报》和《亚细亚日报》,在上海主要有接办的《神州日报》,在广州主要有接办的《时敏报》,在长沙主要有新创办的《国民新报》等。

在这些报纸中,影响较大的是北京的《亚细亚日报》和上海的《神州日报》。

②迫害摧残革命报刊对一批追求民主、革命立场坚定的报刊,袁世凯则毫不留情地进行迫害与摧残。

尤其是在“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政府借军事胜利之淫威,对国民党系统的报刊以及其他异己报刊大肆摧残,酿成了“癸丑报灾”。

③制定法律法规,钳制新闻事业袁世凯在其统治地位稍稍巩固后,又以总统、中央政府及其组成部门、各级地方政府的名义发布具有法律效力的命令,进一步钳制报界,如发布《报纸条例》、《出版法》等,严苛程度甚至甚于清政府。

(2)袁世凯政府对报业的压制,引起了报业的强烈反弹。

很多报纸冲破禁锢,揭露袁世凯政府的阴谋。

①宋教仁被刺杀的第二天起,上海《民立报》就每天以整版篇幅连续报道宋案经过。

刊登凶手供词和袁党往来的密电,用事实证明袁世凯就是刺宋的元凶。

与此同时,广州、北京等地的报纸也出版了反袁讨袁的专报、专刊。

一些非革命党报纸也加入了反袁行列。

②“二次革命”之后,孙中山东渡日本,重组“中华革命党”,并在日本东京创办《民国》杂志和《甲寅》杂志,进行反袁宣传。

接着,他领导的中华革命党又在海外其他地区和国内上海创办革命报刊或将当地的华侨报刊改组为革命报刊,建立起反袁的宣传阵地,如《民国日报》在国内竖起反袁世凯的宣传大旗。

③袁世凯宣布筹办帝制后,原先拥袁、亲袁的报纸和报人,也转而加入了反袁行列。

著名报人梁启超写了一篇《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反对复辟帝制,一些历来比较保守的老牌资产阶级报纸也改变态度支持反袁。

真正为袁世凯称帝作鼓吹的,最后只剩下《亚细亚日报》等几家御用报纸而已。

4.试析民国初年新闻业务的进步及其原因。

答:(1)民国初年新闻业务进步的表现由于袁世凯和北洋军阀政府实行言论禁锢政策,因而各报都把主要精力集中在搞好新闻报道上,从而使新闻报道工作较前有了很大的进步,促进了新闻业务的发展。

①新闻报道工作加强a.报纸上消息的比重加大,电讯增多。

一些重要的电讯还用大号字排出,并在字旁加圈加点以引起读者的注意。

个别大报还派出了驻国外的记者,加强了国际新闻的报道。

如《申报》实行不偏不倚,轻言论重新闻的编辑方针,对于重要政治问题,一般只报道、少评论或者不评论。

用大量北京专电等政治新闻补充言论的不足。

还增设多种专刊、专栏,加重报纸的知识性、趣味性。

在欧美各国都有特聘通讯员,增加报纸的国际新闻报道。

b.新闻通讯走向成熟。

报纸开始了由政论时代向新闻时代的转变。

夹叙夹议的新闻通讯这种新的报道体裁开始走向成熟,深受读者欢迎。

各大报不惜重金聘请有才干、有经验的记者常驻北京,以专电的形式独家报道中央的政治新闻。

c.经济新闻报道加强。

一战期间,我国的工商业有了较大的发展,因而有的报纸,特别是商业报纸还加强了经济新闻的报道。

如上海的《新闻报》以工商界和普通市民为主要发行对象,着重开拓经济新闻。

1921年元旦创刊的《商报》,也以经济新闻报道与评论为长,对国内外金融行情详加介绍。

d.新闻摄影照片在报纸上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运用,一些报纸还刊出时事性插画或定期出版图画附张。

②新闻通讯事业的发展民国成立以后,新闻通讯社真正发展起来。

1913年至1918年的五六年内,新创办的通讯社不下20家,这些通讯社的规模一般都不大,有的只有一两个访员,用复写或油印方式向有限的几家报刊发稿。

在经济上,大多靠官僚政客和资本家的津贴来维持,也有个别是自由撰稿人独立办的。

在这些通讯社中,邵飘萍主办的东京通讯社、新闻编译社办得最为成功。

③副刊有了大的发展鸳鸯蝴蝶派小说在报纸上大行其道。

民初以后,有更多的报纸开辟副刊,刊登文学作品和茶余饭后的消闲性文字来吸引读者。

其中如《申报》的“自由谈”,《新闻报》的“快活林”等,影响都很大。

(2)民国初年新闻业务的进步有着多方面的原因:①经济的发展、市场的需求。

②新闻业务的进步也得益于通讯技术和印刷技术的提高,这一点在新闻图片的大量而广泛的运用上表现得尤为突出。

③革命的高潮过去之后,在迷惘和失望之中,鸳鸯蝴蝶派开始风行于中国的文坛和报坛,他们借助报纸的副刊大行其道,因此副刊得到很大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