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3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二)【圣才出品】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3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二)【圣才出品】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3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
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
1.开元杂报
2.《循环日报》
3.“苏报案”
4.北大新闻学研究会
5.“第五媒体”
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60分)
1.唐朝的官报在内容上有什么特点?
2.简述洪仁玕的办报思想。

3.试简述苏报案的基本情况。

4.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创建的经过和意义如何?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60分)
1.试论中国古代“邸报”在维护政府统治中的作用。

2.评析中国国人创办的第一批近代报纸的发展及其遭遇。

3.互联网不仅仅是一种技术,还是一种时代思潮,请结合具体实例进行分析、论证。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
1.开元杂报
答:开元杂报是指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朝廷每日分条发布的有关皇帝与百官动态的朝政简报,属于进奏院状一类的古代报纸。

无正式名称,没有刊期和报头,不是印刷品。

这种朝政简报被抄寄外地以使朝廷动态在封建阶级内部更广泛地传播。

唐人孙樵《经纬集》的《读开元杂报》一文提到他在襄樊得到数十幅的简明朝政公报的抄件,并称之为“开元杂报”。

新闻史学界的多数学者认为它是一种类似于“进奏院状”、“邸吏报状”之类的报纸。

它说明,中国开始有报纸的时间不会晚于唐玄宗开元年间。

2.《循环日报》
答:《循环日报》是早期国人自办报刊中最出色的一份。

1874年2月4日,《循环日报》在香港创刊。

中国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王韬是该报的创办人和第一任主笔。

在王韬的主持下,《循环日报》以“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变法以自强”为办报宗旨,是中国近代第一份宣传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公开鼓吹变法的报纸之一。

该报取名“循环”,是因为其创办人王韬是循环论的信奉者。

王韬先后在该报上发表了数以百计的政论文章,评论时事政治,鼓吹变法自强。

在业务上,《循环日报》对中国近代报业发展的最大贡献,就是首创一种以政论为灵魂的报纸。

作为一份政论报刊,《循环日报》还大胆改革文体,建设报刊政论文体。

王韬为《循环日报》撰写的政论,立场鲜明,短小精悍,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而且富于感情,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新的报章文体,对当时的文坛和以后的维新派报人有很大影响。

3.“苏报案”
答:“苏报案”是清政府对资产阶级革命派办报活动的一次镇压。

《苏报》创刊于1896年6月26日,创办人为胡璋。

1903年,爱国学生章士钊担任《苏报》主笔,《苏报》增设“学界风潮”和“舆论商榷”两个专栏,用来报道学生运动和大造革命舆论,并大力宣传邹容的《革命军》。

章太炎发表在《苏报》上的《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系》一文更直呼光绪皇帝其名,成为清政府对其采取镇压的口实。

6月30日,清政府经与上海领事团多次密谋,决定对陈范、章太炎、邹容等7人实行拘捕,当日章太炎等被捕,邹容闻讯后于翌日自动投案,“苏报案”由此引发。

7月30日,一场以清政府为原告,以章太炎、邹容等为被告的特殊审讯开始,租界当局于1904年5月21日最终判处章太炎监禁3年、邹容监禁2年、《苏报》永远停刊。

这就是中国近代史上和中国新闻史上著名的“苏报案”。

4.北大新闻学研究会
答:北大新闻学研究会于1918年10月4日成立,它的成立是中国将新闻学作为一门学科进行研究的开端。

该研究会是以“研究新闻学理,增长新闻经验,以谋新闻事业之发展”为宗旨,专门研究包括新闻的范围、选题、采访、编辑、通讯方法以及报社和通讯社的组织等内容的机构。

由北大校长蔡元培兼任会长,北大文科教授徐宝璜任副会长,徐宝璜和《京报》社长邵飘萍是专任导师。

该研究会出版的《新闻周刊》为我国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刊物,徐宝璜任编辑主任。

北大新闻研究会的创建同时也是新闻教育事业起步的标志。

该研究会向校内外公开招收会员,举办了两期研究班,培养会员百余人,为新闻界输送了优秀人才。

5.“第五媒体”
答:“第五媒体”是指以手机为视听终端,手机上网为平台的个性化即时信息传播载体,它是以大众为传播目标,以定向为传播目的,以及时为传播效果,以互动为传播应用的大众
传媒平台。

它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博客、桌面视窗等。

相对于报刊、广播、出版、影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

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60分)
1.唐朝的官报在内容上有什么特点?
答:唐朝的官报主要涉及皇帝的起居活动,皇帝的诏旨,官吏任免事项,臣僚们的章奏和其他军事政治方面的重要信息。

这些报状的特点主要有:
(1)不定期地由派驻首都的进奏院向地方传发的,其读者主要是地方藩镇和诸道长官;
(2)行文上保留有某种官文书的痕迹,但不同于一般的官文书,它所提供的官方信息,往往早于正式的官文书;
(3)它所提供的信息,绝大多数属于朝廷的政事活动,有的和收阅者有直接关系,有的并无直接关系;
(4)它所提供的信息,有一些是进奏官们自行采集的,有一些则是从他们获得的朝廷动态消息中筛选出来的。

他们所着重传报的,往往是他们的驻官们相对关注的那一部分内容。

2.简述洪仁玕的办报思想。

答:太平天国革命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一次农民革命。

它虽然没有创办新闻事业,但却有过一些新闻主张和新闻思想。

这些新闻主张和新闻思想主要见于洪仁玕的《资政新篇》。

(1)“设新闻馆”
①洪仁玕认为设置新闻机构,可以报道全国各地的时事政治,物价高低,沟通各地政治、经济情况,了解其变化和发展,互通发展。

②洪仁玕揭示新闻纸的社会舆论作用和教育作用,还提到新闻的最重要的原则,即新闻的真实性。

禁止提供虚假的信息。

对伪造新闻者,绳之以法。

(2)“兴新闻官”
①洪仁玕特别强调新闻官的道德品质是诚实不阿。

新闻官的特殊职权是专门收集全国各地及世界各国的报纸,“以资圣鉴”。

新闻官具有相对独立性,众官无权对新闻官褒贬赏。

可保证言路的畅通。

②该新闻机构,不仅具有一般意义上的宣传、舆论机关的职能,而且包含西方资本主义制度中、独立于行政体制之外的监察机构的某些属性。

(3)“准卖新闻篇”
洪仁玕认为“准卖新闻篇”可防止上情不能下达、中间“雍塞弄弊”情况的发生。

下情可通过“新闻篇”而“达于上位”。

这样,就能“上下情通”。

3.试简述苏报案的基本情况。

答:八国联军的入侵和《辛丑条约》的签订,给中国带来了更为深重的灾难,也促进了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苏报》激烈的革命宣传和l902年震惊中外的“苏报案”,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发生的。

(1)《苏报》创刊于1896年6月26日,创办人为胡璋,1898年冬,因“营业不利”转让给了罢官后蛰居上海的陈范。

陈范对康、梁深表同情。

《苏报》因坚持维新、改革的立场,受到流亡海外的维新党人的推重。

(2)当康、梁转向保皇之后,陈范渐渐转向革命。

《苏报》开辟“学界风潮”专栏,连续报道各地学潮的消息,支持学生反对学校当局干涉言论自由引发的退学风潮,实际上成了当时上海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的言论机关。

1903年5月章士钊出任《苏报》主笔,《苏报》
宣布“本报大改良”,增辟和加强“舆论商榷”、“时事要闻”等栏目。

随后,又极力向读者推荐邹容所写的宣传革命的小册子《革命军》,发表章士钊的论说《读(革命军>》、章太炎写的《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系》等文,彰显了这家报纸的强烈的革命倾向。

(3)《苏报》的上述革命言论,为清政府所不容。

6月30日,清政府经与上海领事团多次密谋,决定由上海租界工部局发出拘票,对陈范、章太炎、邹容等7人实行拘捕,当日章太炎等被捕,邹容闻讯后于翌日自动投案。

清政府不惜以出卖沪宁铁路筑路权为交换条件,要求将章、邹交给清廷审判,但遭到了租界当局的拒绝。

7月15日,上海租界会审公廨开始会审“苏报案”,一场以清政府为原告,以章、邹等为被告的特殊审讯开始了。

审讯初期,清政府要求判处章、邹死刑,又遭拒绝。

经过几次审理,1904年5月1日会审作出判决:章太炎监禁3年,邹容监禁2年,《苏报》永远停刊。

这就是中国近代史和中国新闻史上著名的“苏报案”。

4.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创建的经过和意义如何?
答:(1)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创建的经过
①1940年12月30日,解放区的第一座广播电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开始播音,呼号为XNCR,其广播稿由新华社广播科编辑。

②1940年3月,周恩来从苏联治病回国时带回来一台广播发射机,但由于长途转运颠簸,受到损坏,经多次改装、试调,才适合广播电台使用,实际发射功率约300瓦。

③广播电台的台址设在延安西北20多公里的王皮湾村,在半山腰中开凿出两孔石窑洞作为发射机房和动力间,播音室设在河对岸村子的土窑洞内,只有一张木桌、一个话筒、一本字典、一台手摇旧唱机,隔音墙上钉着延安生产的羊毛毡。

④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播音时间为每天上、下午各一次,每次一小时左右,后增至每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