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十章-大众传播的受众..

第十章-大众传播的受众..


②受众即市场
• 如果从市场的角度考虑问题,受众可以定义为特定的媒体 或讯息所指向的、具有特定的社会经济侧面像的,潜在的 消费者的集合体。
• a.媒介是经营组织,须在市场上交换自己的产品和服务; • b.产品和服务应能满足消费者需求; • c.传媒竞争的对象是消费者。
③评价
• a.易把传媒与受众关系固定为“买”方和“卖”方关系; • b.着眼于人口统计学属性,未能反映受众内部更深层次的
• 克劳斯,受众按其规模可分个三层次: 1.特定国家和地区内能接触到传媒信息的总人口(最大规 模); 2. 对特定传媒或特定信息内容保持定期接触的人; 3.既接触了媒介内容又在态度和行动上实际接受了媒介影 响的人(有效受众)。
(二)受众观
• 1、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观
• ①受众并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分属于不同的社会集团和 群体,有不同的社会背景。
第三节 分众理论及其研究
• 一、分众的概念、社会观和理论依托
在传播学研究中,把大众传播的受众在本质上看做同质化、 无差别的“大众”的观点曾经产生过广泛的影响。
但是,大众论并不是受众研究的唯一视角,在传播学经验 的和实证的研究出现以后,分众理论逐渐取代大众理论成 为主流。
• 分众,指的是受众并不是同质的孤立个人的集合, 而是具备了社会多样性的人群。
②早期受众的传媒接触动机和使用形态
• a.广播媒介
• 美国赫卓格 • 三种基本心理需求使得人们喜爱知识竞赛节目:竞争、求
知、自我评价;肥皂剧既可以娱乐大众也可作为人们生活 的教科书。受众的动机多样
• b.印刷媒介
• B.R.贝雷尔森 • 读书的动机包括实用、休息、夸耀、逃避等; • 报纸有6种利用形态即信息来源、生活工具、休息手段、
• c.孔豪瑟
• 现代大众社会具有双重性质,大众易受精英的操 纵,精英也易受大众的压力和影响;
• 现代大众社会的特点:中间社会群体衰退、人际关 系淡漠和孤立性、社会权力的集中性、大众传播 导致的文化均一和流动性。
(4)评价
• 触及到现代社会的许多重要课题,但其精英史观 (精英是历史主宰、大众软弱无力易受操纵)是 错误的。该理论并非一个严密的理论体系,是一 种看问题的视角和方法,把现代社会作为原子化 的大众社会,对理解现代社会有帮助。
• 分众观的核心内容 :
• 社会结构具有多样性,是多元利益的复合体 • 社会成员的态度和行为受群体属性的制约 • 不同社会群体的受众个人,对大众传播有不同的需求和反
应 • 受众在媒体接触、内容选择、理解上有自主性和能动性
二、媒介发展的分众化趋势
• 传播媒介发展过程及其未来趋势三阶段 :
• 1.精英媒体阶段
• 受众对传媒的接触虽然只是个人的活动,但通常受到群体 归属关系、群体利益及群体规范的制约。
• 受众的群体背景(人口统计学意义、社会关系意义)或社 会背景是决定他们对事物态度和行动的重要因素,有时甚 至超过大众传播的影响。
1、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观
• ②a.1940年拉扎斯菲尔德等伊里调查:大众传播的竞选 宣传并不决定选民投票行为。
第四节 “使用与满足” 理论
• 一、受众的传媒接触动机和使用形态
• “使用与满足”研究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 ,当时,美国 的收音机得到高度普及,一些“格调低俗”的娱乐节目 收听率极高。学者围绕受众的媒介接触行为及其背后的 心理动机 进行研究。
• 把受众成员看作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 其媒介接触活动是基于特定需求动机来“使用” 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
④E.卡兹《个人对大众传播的使用》
• 将媒介接触行为概括为“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媒介期待→媒介接触→ 需求满足”的因果链锁过程,提出了“使用与满足”过程的基本模式。
⑤竹内郁郎的“使用与满足”过程模式
• 含义 • a.人们接触媒介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他们的特定需求,这些需求有一定
的社会和心理根源; • b.实际接触行为的发生需要两个条件,媒介接触可能性和媒介印象; • c.根据媒介印象,人们选择特定的媒介或内容开始具体的接触行为;
• (利润原理:激发人的原始本能营利;政治或宣传原理: 拷贝选择和加工麻醉大众)。
• 由此现代人无条件地放弃了自己的批判能力,形成无思想 的划一主义。
二、几种主要的受众观
• (一)受众 • (二)受众观
(一)受众
• 大众传媒的信息接受者或传播对象,一个集合概念,最直 观地体现为作为大众传媒信息接受者的社会人群。
(2)对法西斯集权主义的批判
• 30年代后,卡尔•曼海姆
• 认为法西斯势力破坏了包括家庭在内的所有中间群体, 使人们变成孤立、分散的大众人,并通过暴力强制和 宣传动员加以操纵,使他们变成法西斯主义的狂热支 持者。
• 着眼于产业化和资本主义大众民主制的内在矛盾,分 析大众的“异化”及其社会结果,并试图由此说明法 西斯体制出现的社会原因。
指早期的报纸和政党报刊时代,教育普及程度很低、媒体资源昂贵, 媒体资源是少数社会精英和富裕人群的奢侈品
• 2.大众媒体阶段
国民教育高度普及、中产阶级成为社会的主流人群、媒介接触和使用 成本不断降低、受众的规模达到顶峰,媒体内容力图满足最大多数人 的最基本的信息需求
• 3.分众媒体阶段
满足多样化需求、以不同的受众群体作为目标定位的各种新型媒介。 在受众人数上,专业媒体功能越细分,其受众规模也就越小
2012年12月27日,36氪获得“2012搜狐 移动新媒体年度成就奖”荣誉称号[16]
2013年5月24日,36氪获得中关村授予的 “创新型孵化器”[17]
2013年12月11日,36氪在北京首次举办互 联网创业峰会[18]
2014年1月15日,36氪获得“2013中关村 十大新锐品牌”
窄播
2012年5月27日,CCTV新闻联播头条《创 业服务业:新业态迸发新活力》向全国人民和 世界华人华侨对36氪、创新工场、亚杰商会等 6家新兴创业服务机构进行了报道[13]
2012年6月30日,36氪获得2012(首届) 中国新媒体峰会“中国新媒体30强”荣誉[14]
2012年10月30日,36氪获得第六 届”2012 ChinaVenture中国投资年 会”“最具影响力创业媒体”荣誉称号[15]
• b.IPP指数(既有政治倾向指数):从社会经济地位、 居住区域和宗教信仰三方面显示受众在接触媒介宣传 前已有的政治立场和态度的综合指数。
1、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观
• c.分析发现:
• 既有政治倾向假说—在人们就选举或其他政治问题作
出的决定,基本上取决于他们原有的政治倾向而不是取决 于政治宣传和大众传播; • 选择性接触假说—受众在接触大众传播的信息时,更愿意 选择接触那些与自己既有立场和态度一致或接近的内容 (说明受众具有某种能动性)。
②特点
• 规模巨大性; • 分散性和异质(社会属性)性; • 无组织性; • 同质性(行为倾向同一); • 匿名性; • 流动性
2、大众社会理论的形成和变化
• (1)早期的贵族主义观点
• 一些保守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对工业革命后工人和劳动 大众作为重要的社会力量登上政治舞台感到恐惧和危 机,充满了正在失去权力和影响力的贵族阶级对崛起 的大众的仇视心理和偏见,其观点并无可取之处。
第十章 社会转型与受众变迁
第一节 “大众”与大众社会理论 第二节 几种主要的受众观 第三节 分众理论及其研究 第四节 “使用与满足”——一种受众行为理论
一、“大众”与大众社会理论
• 1、大众(mass)的定义及特点
• ①定义:19C末20C初,随着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 及大众传播的发展,形成的未组织化的社会群体。不同 于初级群体、群集和公众。
3、作为“大众”的受众观和“拷贝的支配”
• ①大众社会论的受众观(核心观点):大众传播的 受众是大众本身,受众具备大众的一切特点,本质 上是一种被动的存在。
• 有失偏颇。
②清水几太郎
• 现代社会是一个“拷贝支配”的社会,因为环境的扩大和 社会生活的间接化(人们与多数实物不能保持接触,要了 解它们只能通过传媒提供的第二手信息即拷贝),拷贝的 支配易转化为“心理的暴力”
(3)战后美国的大众社会理论
• 50年代始,主要考察美国当代各种社会病理现象。 • a.密尔斯:新中产阶级即白领阶层与蓝领阶层一起构
成了美国社会的“大众”。大众的状态以及他们与权 力精英的矛盾,是美国各种社会病理现象产生的重要 原因。
• b.李斯曼
• 主要从人的社会性格或社会适应方式的变化 来说明大众社会的成因。随着社会人口的增 加,人们的社会适应方式从“传统型”到 “内向型”到“外向型”的变化,现代人的 行为具有过多“趋同”倾向,社会成员的自 主性降低、均质性增加,成为无个性的一般 大众。
获得威信、社交手段、生活习惯
• c.电视媒介
• 麦奎尔 • 电视节目的功效包括: • 心绪转换效用—节目可提供休闲和娱乐; • 人际关系效用—拟态、现实; • 自我确认效用—提供自我评价的参考框架; • 环境监测效用—获取信息、把握环境变化。
③接触传媒的社会条件因素
• 受众的需求与其性格、兴趣等个人属性相关,也受所处的环境和社会 条件制约。
汽车之家成立于2005年6月,是全球访问量最大的汽车网站。 汽车之家为广大汽车消费者提供买车、用车、养车及与汽车生活相关的全程服务,以 全面、专业、可信赖、高互动性的内容,多层次、多维度地影响最广泛的汽车消费者 ,是中国最具价值的互联网汽车营销平台。中国互联网汽车网民60%的时间花费在 汽车之家。 2013年12月 “汽车之家”于美国纽交所上市
②受众权利
• a.传播权
• 传统称为表现自由或言论自由的权利,包括通过大众传媒 渠道进行传播的权利;
• b.知晓权
• 公民对公共权力机构的活动所拥有的知情或知察的权利, 公共权力机媒接近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