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市医疗机构设置规划(2016-2020年)(征求意见稿)为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我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实现医疗机构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优化配置、有序运行,提高医疗卫生综合服务能力,满足全市居民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需求,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0号)和《洛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洛阳新区建设总体方案》、《洛阳市洛北城区医疗设置布局规划(2014-2020年)》等有关法规、文件,特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以满足全市居民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为出发点,以建立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制度、提高全市人民健康水平和尽可能满足人民群众不同层次医疗卫生需求为目标,加强政府对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宏观调控,科学配置医疗卫生资源,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努力构建与中原经济区副中心城市相适应、功能和结构更趋合理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有效、方便、质优的医疗卫生服务,实现医疗卫生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规划原则(一)公平可及原则。
医疗机构服务半径适宜,交通便利,布局合理,从实际医疗服务需求出发,面向城乡居民,保障全市居民公平、可及享有基本医疗服务。
(二)统筹规划原则。
按照“控制增量,调整现量,优化质量”的原则,在规划范围内统筹规划、设置、调控医疗卫生资源。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不含驻洛部队医疗机构)的设置必须符合我市区域卫生规划、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和卫生资源配置标准,局部服从全局,提高医疗卫生资源整体效益。
(三)科学布局原则。
明确和落实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功能和任务,实行“中心控制、周边发展”,即严格控制医疗资源丰富的部分中心城区(洛河以北、陇海铁路以南区域)公立医院数量,鼓励新增医疗机构在中心城区周边居民集中居住区及交通不便利、诊疗需求比较突出的地区设置。
(四)协调发展原则。
根据全市医疗服务需求,严格控制公立医疗机构数量和规模,实行“综合控制、专科发展”,即新增公立医疗机构以专科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及康复、护理等医疗机构为主。
(五)鼓励社会办医原则。
加快推进社会办医成规模、上水平发展,将社会办医纳入规划。
尚有住院床位发展空间的县(市、区),要按照《纲要》规定的比例为社会办医预留空间,优先设置审批社会力量举办的非营利性、资源稀缺的专科医疗机构。
(六)中西医并重原则。
遵循卫生计生工作基本方针,中西医并重,保障中医、中西医结合、民族医医疗机构的合理布局和资源配置,建立规模适当、功能完善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中医药服务需求。
三、现状分析(一)我市医疗资源基本情况截至2014年底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市共辖8县、1市、8区,总人口696.23万,常住总人口667.80万,其中市区人口195.52万;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4502个,其中医院163家、妇幼保健机构16家、乡镇卫生院153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223家,其他医疗机构3947家;全市共有卫生人员5.54万人,卫生技术人员3.92万人;每千常住人口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5.87人,其中,每千常住人口拥有执业医师(含助理)2.16人、执业护士2.35人、公共卫生人员0.05人;每万常住人口全科医生数为3.59人;全市医护比为1:1.09;全市住院床位达37163张,每千常住人口床位数为5.56张,其中社会办医疗机构1.43张。
全市人均寿命达到74.5岁;全年出生人口7.9万人,出生率11.37‰;死亡人口3.97万人,死亡率5.71‰;自然变动净增人口3.93万人,自然增长率为5.66‰;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到100%。
其中,上述有关指标与《纲要》中提出的每千常住人口可分别拥有床位数6张、执业医师(含助理)数2.5人、注册护士数3.14人及公共卫生人员数0.83人尚有不同程度差距。
(二)大型医用设备情况截至2014年底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市配置乙类大型设备如下:X线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装置(CT)60台、医用核磁共振成像设备(MRI)32台、数字减影血管造影X线机(DSA)16台、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LA)12台,每台年均检查或/和治疗病人数分别为171710、62608、2108、440;CT和MRI检查阳性率分别为75%、80%。
(三)医疗服务需求情况截至2014年底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总诊疗人次为4220.71万人次,其中三级医院为459万人次,二级医院为580.95万人次,一级医院为281.34万人次,乡镇卫生院为623.91万人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1017.48万人次,妇幼保健机构等累计为1258.03万人次。
2014年,通过市120急救指挥中心调度累计转运急诊患者3.74万人次,其中,心血管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脑血管系统疾病等慢性病引发的急症居急诊病种前列。
2014年全市甲、乙类传染病总发病率451.43/10万,死亡率0.3203/10万,与往年持平。
(四)居民健康主要问题截至2014年底的数据显示:我市居民总死亡率6.15‰,其中男性为7.09‰,女性为5.16‰;死因排在前5位分别为:心脏病(占26.38%)、脑血管疾病(占25.37%)、恶性肿瘤(占20.51%)、伤害(占9.32%)、呼吸系统疾病(占8.28%),其中,慢性病死亡占全部死因的86.46%,慢性病死亡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升高,并且呈现出慢性病年轻化趋势,30岁以后年龄段慢性病发病率开始升高,35岁以后年龄段慢性病发病率增加明显,85岁及以上年龄段发病率及致死率达到最高。
截至2014年底统计数据显示:全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02万,占全市常驻人口15.27%,老年相关性疾病需求突出,人口老龄化导致慢性病患者增多。
同时,不健康生活方式、个人承受的较大压力及环境污染等因素影响慢性病发病率。
因此,慢性病的预防和规范化治疗已经成为影响居民健康的重要因素。
(五)医疗资源配置有关问题1.资源布局结构不合理,影响医疗卫生服务提供的公平与效率。
优质医疗资源主要集中在市区和县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不足,医疗资源整体利用效率不高。
专科医院发展相对较慢,儿科、老年护理等领域服务能力较为薄弱。
2.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碎片化的问题比较突出。
由于机制体制等方面的原因,各级医疗机构没有准确的功能定位,缺乏足够的合作或协同;公共卫生机构与医疗机构分工协作机制不健全,缺乏联通共享和有效的合作,作为我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基础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普遍偏弱,有效的健康干预措施没能得到较好地落实,对慢性病患者早期干预及规范化管理还不够到位,服务体系难以有效应对日益严重的慢性病高发等健康问题。
3.部分大型医院单体规模过大,挤压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社会办医院的发展空间,患者流向不合理导致有限的医疗卫生资源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效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有部分资源闲置,部分三级医院医疗服务不能满足人民群众需求,影响了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整体效率的提升。
4.部分社会资本办医存在规模较小、基础设施简陋、运行不够规范、实际开放床位与核准床位不符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资本办医积极作用的发挥。
四、具体规划到2020年,全市常住人口预计达到726万,中心城区人口预计达到285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预计达到65%。
60岁以上老年人口预计达到142万,占常住人口近20%。
全市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6岁。
据上述有关数据结合《纲要》有关要求推算:按我市2020年预测常住人口计算,住院床位缺口数约为6400张,医师(含助理医师)缺口数约为3100人,护士缺口数约为6400人。
全市新增医疗机构应根据实际需求有序准入。
(一)规划目标建成结构合理、资源优化、特色突出、功能齐全、能够适应现代化城乡需要和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的医疗服务体系,实现人人享有公平的医疗卫生服务。
到2020年,全市医疗资源实现以下目标:1.全市医疗卫生有关资源配置目标: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2.5人,每千常住人口注册护士3.14人,每千常住人口公共卫生人员0.83人。
全市医护比1:1.25。
全市每千常住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6张,其中,社会办医院1.5张;公立医疗机构的床位设置目标如下:全市每千常住人口公立医院床位数不超过3.3张,其中,县办医院床位数1.8张,市办医院床位数0.9张,省办及以上医院床位数0.45张,国有和集体企事业单位等举办的其他公立医院床位数0.15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床位设置目标如下:每千常住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1.2张。
其中,公立中医类医院床位数可按照每千常住人口0.55张配置。
2.公立医院设置数量目标:城市区公立医院按照每100万人口设置1所市办综合医院或中医类医院(含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及民族医医院等)进行;在县(市)区域,原则上每个县(市)设置设置1个县办综合医院和1个县办中医医院。
3.公立医院单体床位规模目标:严格控制公立医院规模,回归公立医疗机构的公益性。
省办综合医院单体规模床位数一般以1000张以下为宜,原则上不超过1500张。
市办综合医院单体规模床位数控制在800-1200张。
县(市)办综合医院单体规模床位数以500张左右为宜;超过50万人口的县(市),其床位数可适当增加,但原则上不超过800张。
4.社会资本办医发展目标:在保证公立医疗机构规划布局合理的前提下,积极鼓励社会资本办医,尤其支持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鼓励社会资本举办二级以上规模较大、影响力较强的医疗机构;在各县(市、区)规划的社会办医住院床位数量范围内,社会资本办医可以根据意愿灵活选址建设,其中,三级综合医院的理想服务半径为3公里、二级综合医院的理想服务半径为1.5公里。
(二)各级医疗机构功能定位城市三级医院主要提供急危重症和疑难复杂疾病的诊疗服务。
城市三级中医医院充分利用中医药(含民族医药,下同)技术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提供急危重症和疑难复杂疾病的中医诊疗服务和中医优势病种的中医门诊诊疗服务;城市二级医院主要提供常见病、多发病专科服务,承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上转的急危重症患者,接收三级医院转诊的急性病恢复期患者、术后恢复期患者及危重症稳定期患者;县级医院主要提供县域内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诊疗,以及急危重症患者抢救和疑难复杂疾病向上转诊服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一级医院、妇幼保健院、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门诊部、诊所及卫生室)为常见病、多发病患者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同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康复医院、护理院等为诊断明确且病情稳定的慢性病患者、康复期患者、老年病患者、晚期肿瘤患者等提供治疗、康复、护理和对慢性病患者实行规范化管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