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老子的“常道”和“非常道” 小蕊 (黑龙江大学 ####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 摘要:《老子》自成书以来,存在着很多不同的解析方向。道教强调其养生,儒生强调其玄学,近代学
人则强调其哲学观念,企业家又强调其管理精髓,就连普通大众都能够从中找到其处世依据。可以说对《老子》的解析泛而滥之。但无论各家对其解释如何,最终总归很难自圆其说。探其根由,在于众人皆在“功利主义”的操纵下对其进行解析,而并没有去探求其根本实质,尤其是没有弄清“常道”和“非常道”之间的关系。为此,本论文着重解析“常道”与“非常道”,并在其基础上对他们与人之间的关系,及其求“常道”与完善“非常道”的目的与注意点。
关键词:常道;非常道,求常道,完善非常道
The theory of Lao tzu's "Eternal truth " and "Temporary right "
Small core (# # # # institute of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Harbin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 # # # #) Abstract: "Lao tzu" since its books, there are many different analytic direction. Taoism emphasizes the keeping in good health, Confucian scholars emphasize its metaphysics, modern scholars emphasize its philosophical ideas, entrepreneurs and emphasize its management essence, even ordinary people can find its basis in one's life. Can say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Lao tzu" pan and abuse. But whatever their interpretation of the, finally it is hard to justify. Agent, the main reason is that all people under the manipulation of "utilitarianism" to parse, and did not go to explore the underlying substance, especially there is no clear "Eternal truth "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mporary right ". For this reason, this paper focuses on parsing "Eternal truth " and"Temporary right " , and on the basis of them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eople, and the line "Eternal truth " and"Temporary right "with the purpose of the way.
Keywords: often; "Eternal truth " ;"Temporary right ",Practice the truth 正确的学术观应该是尽可能的去还原原著者写书的意图,而不应该是根据注释者本身的需要妄加解析,甚至是肆意篡改著者的本意。可人毕竟是一个“社会人”,作为一个“社会人”,每一个人都得肩负一定的社会责任,这个社会责任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传承先哲的优秀成果,并在前人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创造出更好的、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新成果,以使得属于人类的优秀成果能够一代一代发展优化下去。
一“常道”与“非常道”的含义 河上公《河上公章句》言:谓经术政教之道,非自然生长之道也。是以老子所存的社会大背景所推而来。唐玄宗《御注道德真经》言:(常)者,虚极之妙用。王夫之《老子衍》则曰:常道无道,长名无名。“可”者不“常”,“常”者无“可”。然据“常”,则“常”一“可”也,是故不废“常”,而无所不“可”,则天合一。两者所说玄乎其玄,不知所踪,着实让人混沌难以清晰明白。唯韩非子《解老》说:(常)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能略贴近“常道”的内核,但其又未能分辨“常道”与“非常道”之间的包容关系。因此在对韩非子注解的修饰与补充的基础上,我对“常道”与“非常道”的解释如下。“常道”是为客观存在事物的发展规律。“非常道”则为人类对客观存在事物在某些领域、某些过程、某些反映的正确反映的有限认识。前者是后者的包括,后者是前者的组成,二者并非前人所认识的只是同一事物在不同场所的两种表现形式。
二“常道”和“非常道”与人之间的关系 “常道”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人类对“常道”的正确认识是有限的。这些有限的正确认识只是整个客观存在事物发展规律在某些领域、某些过程、某些范围的正确反映。这些反映并没有穷尽客观存在事物的发展规律的一切内容,而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这也是“非常道”的本质。人类对“常道”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通过“实践——理论——再实践——再理论——”的无限循环,逐渐消除一些限制条件的影响。到最后,随着限制条件的逐渐减少,“非常道”也逐渐趋向于“常道”。但是,“常道”是无法被最终确定的,因为人类永远都无法消除对客观存在事物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产生影响因素的所有限制条件。也就是说人类对“常道”的探求是没有尽头的。
三 追求“常道”和完善“非常道”的目的 从人类这个整体角度来看,人是为了人这个物种能够尽可能幸福的、长久的生存下去这个目的而存在的。人是客观事物的一种,它具有自身的发展规律。虽然这种发展规律的最后一个环节可能是灭亡,但这决不是我们所想要看到的结果。因此,我们要努力去探求人类的发展规律,并努力借鉴其他客观存在事物的发展规律,争取能够通过人类自身的努力,排除一切可能把人类引向灭亡的因素。而“常道”又是客观存在事物的发展规律,所以我们要不断地去探求它,并运用已获得的“非常道”指导行事,以使得我们能够在自然中幸福的、长久的生存下去。
从个人这个个体角度来看,人是为了争取个人幸福和他人幸福这个目的而努力奋进的。幸福感的来源和成功挂钩,无论这种成功是指对精神层面上的把控,还是指在物质层面的拥有,亦或是两者的综合,幸福必然来自于个体对成功的满足。怎样才能够成功?唯有顺应“常道”,按“常道”行事,成功才会水到渠成,否则任何努力的结果就算会以成功的形式呈现,也定是昙花一现,转瞬即逝。
据上可知,无论我们是站在人类这个整体上思考问题,还是站在我们自己这个个体考虑问题,我们最终还是无法绕开对“常道”的寻求。因此,人是必须追求“常道”的,而且对“常道”的追求必然要贯彻于我们的整个人生。要坚持对“非常道”的完善,是因为“非常道”是我们趋向“常道”的基础,缺少了它,我们将无法趋于“常道”。再说,我们总归是要做事的。做事是需要有基础的。没有了基础我们将无法明了做事的意义所在,也无法保证所做的事能够尽可能的按照自己原先的预定轨迹发展。“非常道”就是我们的基础。就像在设计一个机械零件时。为了保证零件在某一机械中能够适用,我们要保证它的精度。也只有保证了这个精度,此机械才能够按照预定的功能要求工作。如果达不到此精度要求,此机械就不能够按照预定的功能要求工作。换句话说我们就可以说这个机械零件的设计是失败的。在此的机械零件的精度要求就可以类比为“非常道”。可是在此工作环境下这样的机械精度适应,如果要在其他更为苛刻的环境中工作就要保证其拥有更高的精度,否则就无法设计制造出能够适应更为苛刻环境中工作的机械。这种对机械零件精度标准的提高就是可以类似于把“非常道”完善的过程。可正如众所周知的是机械零件的精度不可能无限高,高到毫无瑕疵可言,因为只要加工的过程中存在着限制条件,那么就不可能保证其不对加工机械零件产生不好的影响。依旧类比就可以得到“常道”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是永远都无法达到的高度。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常道”的不懈追求,因为只有不懈追求,我们才可能有机会无限趋近于“常道”,我们才能够在无限趋近于“常道”的“非常道”的支持下解决更多的问题。就像上面所说的追求对拥有对更高精度要求的机械零件的实现可能一样。只有拥有了更高精度的机械零件,我们才能够适应更为复杂苛刻的环境的要求。否则,等待我们的只能是失败。
四 追求“常道”和完善“非常道”的注意点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是《老子》第七十七章明确提出来的。意思是说天的“常道”是减损多余的部分,补充不足的部分。这个“损有余而补不足”的标准就是“天得一以清”的“一”。这个“一”的含义为中和,不偏颇。所谓的“有余”是相对于“中”而言的“有余”,所谓的“不足”是相对于“中”而言的“不足”。也就是说天的“常道”是通过“损有余”和“补不足”这两种手段,使之回归到“一”的状态,回归到“中”的状态。
“损”“补”手段,其实就是对制衡思想的运用。物理学中的能量守恒定律说的是属于整体的能量是守恒的。这边多了,那边肯定少了,这边少了,那边肯定又会多了。能量不会凭空增加也不会凭空减少。为了维持能量的守恒就要讲究制衡。所谓制衡,简单地说就是由于整体内部各种形式的主体之间能量相当,而形成一种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平衡状态。利用整体内部的制衡机制,自发地采取调控的手段,使整个整体达到或趋向于平衡状态。按照这种思路来理解,就可以明白老子为什么要讲究“无为而治”了。
制衡有这么几个特质: 一是实现制衡的主体不仅仅是双方,也可能是三方或者多方,而且由各方所组成的相对应整个整体而言的部分整体均是属于一个位于两者之间的同一个整体。如果相对于整个整体而言的部分整体分属于不同的位于两者之间的同一整体。那么他们之间的制衡就不再是该相对于整个整体而言的部分整体本身的制衡了。而是代表了不同的位于两者之间的同一整体,以实现不同的位于两者之间的同一整体之间的制衡。这些不同的位于两者之间的同一整体又必定同属于某个更大的相对于整体而言的部分整体。这也就说,这些不同的位于两者之间的同一整体之间的制衡,是为了维持相对于整个整体更大的整体的平衡而存在的,推而极之,则是说所有相对于整个整体的或大或小的部分整体之间的制衡都是为了维持整个整体的平衡而存在的。故曰:“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损之,不足者补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