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老子的道的理解和分析(大学毕业论文)摘要老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创立的道家学派,而道家思想同儒家思想一样,成为了支撑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思想发展的脊梁。
老子思想的核心内容就是“道”,所以,本文主要叙述了道的特征,揭示了道的本质,并阐明了道的内涵,对老子的“道”进行了系统全面的分析。
然而,自从“道”这个概念问世以来,两千多年过去了,对它的理解和争论就从来没有停止过,所以,在这里,作者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作者认为:老子之“道”,来源于自然,是一种无名无形的特殊物质,是天地之根,万物之本,并作为规律承载着万物运行,作为准则指导人们的日常生活。
“道”创造了万物,又引导万物运行;万物源于“道”,又依道而行。
所以,老子告诉我们,无论作任何事情都要唯“道”是从,“无为而治”。
老子的“道”是伟大的,它不仅道出了世事变迁、沧海桑田的规律,也道出了人世间永恒不变的真理。
因此,学会了“道”,我们就学会了天地万物,学会了人生。
关键词老子;道;自然;无;有;德;无为一、前言开篇之前理应介绍一下“老子”,“老子”不仅是人名,也是书名。
作为一个人,他给我们的印象是很模糊的,生卒年不详,唯一可以确信的只有司马迁的《史记•老子韩非子列传》中的一句话: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里人也。
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吏也。
由此,我们知道,老子是春秋时期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名叫李耳,或者叫李聃。
不过,他为什么又被人称为“老子”呢?史书上没有交代,可能是他享年较高,又很有学问,所以,人们便称他为“老子”。
老子无疑是当时的饱学之士,在周朝曾出任过“守藏室之吏”一职,这个职位相当于今天的国家图书馆的馆长,而在今天,这个职位一般都是由学术界的领袖或者名流来担任的。
《史记》中记载了孔子曾问礼于老子,问礼的结果是孔子对老子佩服得五体投地,很多人认为这是假的,不过,我觉得司马迁不会欺骗我们。
老子虽然很有学问,却以不求闻达为宗旨,这种专心于学问又甘于平淡的精神着实令我们钦佩。
后来,老子对统治者的荒淫和腐败产生了厌恶之情,于是就辞掉了“守藏室之吏”的职务。
据说他骑着一头青牛向西域走去,路过函谷关时,关令尹喜久闻他的大名,便盛宴款待了他,当然这一顿饭不能白吃,老子留下了“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史记•老子韩非子列传》)的《老子》当作饭钱。
于是,便有了《老子》一书,也就是《道德经》。
老子出关以后的事情就更无从可考了,也许,活的比较逍遥自在吧。
流传至今的《老子》有众多版本,各种版本的篇章结构既有一致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一致之处是都分为上下两篇,但是上下两篇的顺序却不同,一种是以王弼的通行本为代表的“道”上“德”下的结构,一种是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本为代表的“德”上“道”下的结构,另外,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墓楚简本《老子》却没有分道经和德经两篇,并且章次和今本也大不相应。
所以,参之以《韩非子》注解的顺序。
我们可以推想:《老子》最早可能是德篇在前,道篇在后,而且不分章节,到了两汉之际人们习惯把重要的内容放在前面,于是《老子》上下篇的结构就变成了道篇在前,德篇在后了。
《老子》注解本有很多,历代都有,往往令人无法选择。
本文所引的老子原文以张松如先生的《老子校读》为准,同时参照了任继愈先生的《老子新译》和李先耕先生的《老子今析》。
二、道的外在特征开篇先简要地介绍了一下老子的生平,现在才开始步入正题,才开始说“道”。
《老子》全书81章几乎章章说“道”,“道”字前后共出现了74次,可见,“道”在《老子》一书中的地位。
为了参悟“道”本质和内涵,我们理应先了解一下“道”的外在特征。
王得有先生曾说过“老子之道,是一个没有意义,没有具体属性,作为天地万物始基的恍惚不清的真实存在。
”[1]这句话说明了“道”的本质是天地万物的始基,而没有意义,没有具体属性,恍惚不清,真实存在,则是“道”的特征。
因此我们概括起来,“道”的外在特征有两点,即:(一)无名无形“道”存在于耳目见闻的现象世界外,用老子自己的话说是“玄之又玄”(1章)对于它的外在特征,老子时而用“恍惚”、“窈冥”和“混成”来加以形容,时而用“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来加以描述,如: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21章)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物。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14章)“道”视之不见其色,因而称为“夷”;听之不闻其声,因而称为“希”;触之不得其形,因而称为“微”。
“夷”、“希”、“微”三者浑然一体,无法对它进行深入的理论分析。
“道”本身无“状”,而万状由之而成;它本身无“象”,而万象因之而显。
它是没有形状的形状,没有形象的形象。
说无却有,似实而虚,这种存在的形态就叫做“恍恍惚惚”。
可是,那“恍兮惚兮”中又有其形象,那“恍兮惚兮”中又有其实体,那“恍兮惚兮”中又有其精质。
而“道”不仅仅是无形的,也是无名的。
《老子》中有这样的论述:“道常无名、朴,虽小,而天下弗敢臣”(32章)、“道隐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41章)。
况且,《老子》第一章中也说:“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
”所以说,“道”是无名的,只可感知,不可言说。
那么,“道”既然是无名的,为什么还要称为“道”呢?老子说: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25章)。
可见,老子不知道这个东西叫什么名字,只好勉强把它称为“道”。
所以说,“道”实在是一种很特别的东西。
(二)道是物质的之所以说“道”是物质的,主要依据有两点:一、永远存在,二、永远运动。
如《老子》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可见,“道”不仅是永远存在的,永远运动的,而且,它还是先于天地而存在的。
并且,它不依附于任何物质,独一无二,永不改变。
从流逝到遥远,从遥远再返回,这样一个循环的过程,这样一个表现“大”的过程。
科学发展到今天,我们已经知道,一个永远运动,永远存在的事物,一定是物质的。
在此,我们看到的是一幅物质及其运动的画面。
另外,在前面提到的二十一章里,老子对于“道”的物质性就说的很明确了。
他不仅指出了“道之为物”,而且,还告诉人们:“道”虽然“惟恍惟惚”却是“其中有象”“其中有物”、“其中有精”的,这种“有象”、“有物”、“有精”的东西,分明是物质的,而不是观念性的。
老子的“道”,并不是世间的一种或一类事物,它看不见,摸不到,只能去感知,去领会,然而,它又是永远存在,永远运动的物质实体。
所以说,老子的“道”是一种恍惚不清的真实存在,无名无形的特殊物质。
三、道的本质与内涵关于老子的“道”,王力先生有这样的论述:“老子之道,以自然为来源;以无为体,以有为用;以返始守柔为处世之方。
其言曰: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与无有,有生与无”。
[2]这段论述是非常精辟的,不仅指出了“道”来源于自然,也指明了“道”的两种属性,即“无”和“有”。
而我们后面要分析的,就是“自然”、“无”和“有”这三个概念。
老子的“道”,来源于自然,并效法于自然。
不过,《老子》中的“自然”不同于我们今天所说的“自然”。
我们今天所说的“自然”,通常指“大自然”或者“自然界”,而《老子》中的自然是“自然而然”,是一种没有人为的天然状态,更多的时候,是指人类和人类社会存在的境遇。
如“功成事燧,百姓皆谓‘我自然’”(17章)、“希言自然”(23章)、“道法自然”(25章)、“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64章)等。
所以,“道”的存在状态就是“自然”,而“自然”更是“道”的本质特征。
老子之道,就其潜在的无限可能性而言,它是“无”;就其生成天地化育万物而言,它又是“有”。
“无”和“有”是“道”的一体两面,老子说它们“同出而异名”(1章)。
“无”言“道”之体,“有”言“道”之用。
所以,老子之道,不仅是无名无形的,还是运动存在的;不仅生成天地化育万物,同时,也作为规律引导天地万物运行。
“无”和“有”还是辩证的,如“有无相生,难易相成”(2章)、“天下万物生天有,有生于无”(40章)。
真是“‘无’为‘有’处‘有’还‘无’”。
这表明了事物之间相互运动、联系和转化的关系。
“自然”为老子之“道”的本质特征,“无”和“有”是老子的“道”的基本属性,这三者支撑了“道”的基本框架。
那么,老子的“道”究竟是什么呢?它又有什么内涵呢?在分析这两个问题这前,我们必须先了解一下“道”这个字的含义。
在甲骨文中,暂时还没有发现“道”这个字,但在西周的青铜铭文及《诗》《易》等典籍中,“道”字却常有运用。
《诗经》有“行道迟迟,载渴载饥”(《小雅·采薇》)、“顾瞻周道,中心怛兮”(《桧风·匪风》)。
《易经》有“复自道,保其咎,吉”(《小畜·初九》)、“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复》)。
《诗经》和《易经》出现的许多“道”字,都是道路的意思。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道,所行道也,从首,一达谓之道”。
段玉裁注说:“道者人所行,故亦谓之行。
首者,行所达也。
”所谓一达,就是指长而无旁出路。
许慎对“道”字的解说是从造字时的本意立论的,因此,“道”字的初始义就是人行的道路。
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道”的意义也就变得丰富了,在这里,我们只引用先秦的典籍为例。
如《管子·形势解》云:“道者,扶持众物,使得生育而各终其性命也。
”这里的“道”是万物生命的总源泉,是世间万物发生发展的原动力。
《庄子·渔父》云“道者,万物之所由也。
”这里的“道”是宇宙万物的基础是万物存在发展变化的依据。
《大戴记·五言》云:“道者,所以明德也”。
这里的“道”具备真善美的品格,是社会和人生的正路。
可见,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道”就有不同的意义。
所以,作者认为,老子的“道”:天地万物的根本,这是“道”的本质。
同时,它又具有规律和准则的内涵。
作为规律,它指引万物“自然”的运行;作为准则,它引导人们“无为”的去生活。
(一)天地万物的根本老子认为,尽管“道”是一种无名无形、不可言说的特殊物质,但是,它却是天地之根,万物之本,天地万物都是它所生成的。
如《老子》第六章所云: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水注入山川而名为溪,水流入溪便称为谷。
谷是间空空如也,谷边围着山丘,谷底又有淙淙泉水,古人常用这种低洼湿润的地方来比喻女性生殖器。
人们便把山谷比喻为“牝”,即女阴,又把“谷神”称为深幽奇的“玄牝”,“玄牝”像谷神一样虚而无形,孕育万类却不见其踪影。
人的生命都是从女阴口出生,万物的生命也都是从神妙的“玄牝”产生,“玄牝”之门就是天地之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