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六章 高等教育的目的和目标

第六章 高等教育的目的和目标


高等教育对政治的影响方面
1高等教育政治社会化 2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
3高等教育促进政治改革发展
4民族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
5 强调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
6高等教育培养政治人才方面
第二节高等教育方针与高等教育目的
一、教育方针和高等教育方针 教育方针: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的历史时 期,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一定的立 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的总的工作方向和 奋斗目标;它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是一 切教育工作应遵循的基本指针;其内容包 括教育指导思想,教育目的以及实现教育 目的的基本途径。
第六章 高等教育目的及目标
术与道 “目的较概括和抽象,是一种某种行为活动的普遍 性的、终极性的追求。目标较具体,是某种行为活动的特殊 性的、个别化的、阶段性的追求。目标是要达到效果的量化 指标”,目的与目标有共同的结果,但是目标更侧重于可量 化,在一定时间达到结果就是目标。目的是没有任何时限的。 回答培养什么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
第一节 高等教育与政治
“政教分离说”
土耳其信仰伊斯兰教, 但主张政教分离。
1、教育独立于政党之外。 2、目的而言,教育和政治活动都在于影响人。 3、背景:教育行政系统方面,18世纪末的产业
革命后,公共教育迅速发展,国家参与教育活动 和对教育的组织管理日益完善起来。
政教分离,是现代政治学的一项原则,源于欧洲摆脱宗教控制的文艺复兴、宗 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并成为欧美政治学说主流观点。欧洲社会的趋势是向世俗 主义方向发展,从而渐渐远离基督教教育中的宗教礼仪和信念。
校际差异 地域差异
高校的空间布局、 入学机会
政治对高等教育影响方面
1
2 3 4 5
高等教育政策 高等教育制度 对高等教育行政管理的研究 高等教育立法 政府对高等教育投资的分析
第一节 高等教育与政治
6 高校各种权力的研究对高等教育改革发 6
展的政治学分析
四 政治对高等教育控制手段方面
第一节 高等教育与政治
第二节高等教育方针与高等教育目的
当前我国的教育方针
1990年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必
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 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 。 2002年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 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总结:以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总结了几十年教育实践中的历史经验教训而提出 的,其核心内容就是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 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一节 高等教育与政治
政治对高等教育影响方面
二、政治制度对高等
教育的影响
国家政 治体制决 定高等教 育的政府 管理模式
国家的政 治价值观规 定高等教育 的基本理念
第一节 高等教育与政治
政治对高等教育影响方面
家庭社会阶层
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 机会、过程、结果
基础设施、师资队伍 仪器设备、教育教学
三 高等教育 公平问题
培养成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社会人和自然人
第二节高等教育方针与高等教育目的
我国教育方针的历史沿革
蔡元培 :军国民教育、实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


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五育并举、不可偏废的方针。 1912年民国政府: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 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 1927年国民政府 :中华民国教育根据三民主义, 以充实人们生活,扶植社会生活,发展国民生计, 延续民族生命为目的,务期民族独立,民权普遍, 民生发展,以促进世界大同。 1934年中央苏区 :在于以共产主义的精神教育广 大的劳苦民众,在于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与阶级 斗争服务,在于使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在于使广 大中国民众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 1950年教育部 :为工农服务,为生产建设服务 。
政教合一制度在中世纪时期拜占庭帝国、沙俄、阿拉伯帝国、 印度、意大利等国家或地区实行过。当时封建统治阶级为了 维护和加强自己的政治统治,需要利用宗教;而宗教首领为 了扩大影响、争夺势力,也需要与封建统治者的联合。国家 元首和宗教领袖同为一人,政权和教权由一人执掌;国家法 律以宗教教义为依据,宗教教义是处理一切民间事务的准则。
(四)高等教育目的历史沿革
大学是传授普遍知识的场所,是一切知识和科学,事实和原理,探索和发现,



实验和思索的高级保护力量。它描绘出理智的疆域,在那里对任何一切既不 侵犯也不屈服。 约翰· 纽曼,19世纪中叶任爱尔兰都柏林新天主教大学校长,1873年出版《大 学的理念》成为西方教育学最为经典的文献。‘大学是探索普遍学问的场 所’”。在他看来,这个表述意味着,素不相识的陌生人从世界各地聚集到同一 个地点,探索普遍的学问。如果人员不是来自世界各地,就不会有探索各种知识 的教师和学生;如果不是聚集在同一个地点,就根本不会有任何学校。因此,从 最简单和最原始的形式看,大学是由来自世界各地的教师和学生组成,探索各种 知识的场所。按照纽曼的观点,我们可以知道大学是教育场所而不仅仅是教 学场所。 洪堡,德国现代大学之父,1809年受命改革普鲁士的教育体制。 大学把学生培养成有知识、能工作的公民,它进行科学研究,发展创造新文 化新知识,传播知识给广大民众,使之能用这些知识解决经济、生产、社会、 政治及生活方面的问题。 范· 海斯,1904-1918年任威斯康辛大学校长,曾提出了对世界高校发展颇具影 响的“威斯康辛思想”。
第一节 高等教育与政治
第二节 高等教育方针与高等教育目的 第三节 高等教育目标体系 第四节 高等教育目的基本理论 第五节 实现高等教育目的的途径
何为政治 政治成为了城邦公民参与的统治和管理活动。 政治是各种集团进行集体决策的一个过程,也 是各种集团或个人为了各自的利益所结成的特 定关系。
二、教育目的和高等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的逻辑概念: 就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总的要求,或者说
是对所培养人才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的设想。 高等教育目的的逻辑概念:高等学校中对所培养人才的 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的设想。
巴黎大学的前身 是索邦神学院, 1261年正式使用 “巴黎大学”一 词。
第一节 高等教育与政治
政治对高 等教育影响 方面
高等教育对 政治影响方 面
第一节 高等教育与政治
政治对高等教育影响方面
欧美 认识论传统
我国
政治论哲学主导
一 对高等教育政治论哲学的探讨
约翰· S· 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
布鲁贝克分析了使高等教育合法存在的两种主要的高等教育哲学。一种是把以“闲逸的好奇”精神追求知识作为目 的的“认识论”高等教育哲学。另一种“政治论”的高等教育哲学则认为,人们探索深奥的知识不仅出于闲逸的好 奇,而且还因为它对国家有着深远的影响。在人类社会进入到现代社会直至“知识经济”大行其道时候,似乎越来 越多的学者倾向与后一种高等教育哲学。
决定着谁受教育的权利 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和
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
第一节 高等教育与政治
(二)教育对政治的影响
1、教育为政治培养所需人才 2、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 3、创新政治理论
第一节 高等教育与政治
1 道德伦理:政治源于道德规范
2 宗教神学:源于超自然的力量
3 法学:用立法和执法最终实现统治的过程 4 权力:争夺和运用权力的过程
二、教育目的和高等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是教育结果的观念存在,是教育
活动所希望获得的教育结果,主要反映教 育所培养的人才的基本规格和质量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对我国高 等教育目的作了如下规定:“高等教育必 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 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 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秦朝焚书坑儒
科举制度
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 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 (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 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战时党政教合一
第一节 高等教育与政治
总结
政治选择决定 政府行为,政府 行为影响高等教 育结果
中国政府和大学的关系呈 现出高度的控制性特征
政府政策决定高 等教育的兴衰
二、教育目的和高等教育目的
(二)高等教育目的的性质
教育目的的本质是一种教育理想,具有期待性。作为理
想教育目的,是价值判断与选择的结果,因而内含观念 价值与期望值。教育目的是主客观的统一。 教育目的是理想与现实的统一。
上海美国教会办的圣约翰大学
二、教育目的和高等教育目的
(三)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1、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社会需要与个人需要) 2、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 – 1955年5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联合发表了著名的《迈瑙宣言》中指出: “在相信科学是通向人类幸福之路的同时,也强高要看到科学在向人 类提供自杀的手段。” – 哈佛大学1978年《公共基础课方案》规定,全体学生都要学习文学、 艺术、历史、社会哲学分析、外语、数学、自然科学等五个领域的基 础理论和知识。 3、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 – 在知识和能力两方面中各执一方,前者代表是斯宾塞,后者是洛克。 – 形式教育主张课程设置应该偏重于古代语言、数学、逻辑,忽视一般 学科,尤其轻视自然科学。带有很强的新人文主义色彩,目标是以培 养包含古代历史研究和美育的更丰富的人性。 – 实质教育课程设置重视自然科学,现代语言,轻视古代历史和古代语 言,非常重视适应大机器生产的需要,强调社会经验方面的因素,培 养目标是实用人才,技术人才。
5 公共管理:国家政权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
6 马克思:阶级性是政治的基本属性
第一节 高等教育与政治
中国高等教育有很深的政治化基因
培养目 标
回顾历史
造就统治人才——学而优则仕 儒家经典 官吏和地主的子弟 官学由朝廷供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