邛海湿地黑水鸡春季生境选择DOI:10.14088/jki.issn0439-8114.2017.08.026Habitat Selection of Gallinula chloropus in Qionghai Wetland in SpringQI Dong-ming, FENG Xi(School of Animal Science, Xichang College, Xichang 615013, Sichuan, China): 60 sample plots(10 m×10 m) and 8 ecological factors such as vegetation types, open water, water depth,distance to human disturbance, height of herbaceous plants, density of herbaceous plants, distance to macrophaner-ophytes and food abundance were investigated in Menglishuixiang, Jiaojiacun-Moon bay, Yanyuluzhou,Xiaoyucun in Qionghai wetland from April to May in 2014.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Gallinula chloropus L. prefer habitat with flourishing vegetation, large density and moderate height of herbaceous plants. For food factors,G. chloropus like shallow water and high food abundance area; and their select to open water was inconspicuous. The results of the disturbance research showed that human activities had inconspicuous influence to G. chloropus.Results of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showed that covert habitat, food and disturbance were the main factors to the habitat selection of G. chloropus in spring.生境选择是野生动物确定和选择适宜生存与繁衍的营养因子与环境结构因子结合的过程,是动物长期进化的结果[1]。
野生动物的生境质量取决于生境中食物的丰富度、种内关系、种间关系及环境条件等多方面因素,适宜的栖息地是野生动物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2,3]。
生境选择研究对于探讨物种濒危机制、评估生境质量、制定合理的保护策略等均具有重要意义[4]。
黑水鸡(Gallinula chloropus L.)属中型涉禽,全身大致黑色,其尾下有2块明显的白斑,因其上嘴基到额甲部分为鲜红色,又被称为红骨顶,现已被列入中国的“三有”动物,是一种全球分布、较为常见的湿地鸟类,在长江以北主要为夏候鸟,长江以南多为留鸟[5]。
湿地鸟类是湿地质量指示的重要标志,其种类、数量能充分反映该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完整性,是湿地质量高低最直接的证据[6]。
因此,研究黑水鸡的生境选择特征,能客观反映出前邛海湿地整体的生态环境状况,有利于对湿地进行更好的保护和利用。
为了保证黑水鸡的种群数量不会因为环境的原因而下降,了解黑水鸡的生态学需求是对其进行保护的先决条件。
因此,生境选择研究可以掌握黑水鸡对生境的基本需求,以利于对普通种的提前保护[3]。
以往国内关于黑水鸡的生态研究多集中于繁殖期行为方面[7-9]以及非繁殖期的行为时间分配[6],而对黑水鸡季节性的生境选择特征鲜有报道。
为此,课题组对邛海湿地黑水鸡的生境选择进行了探讨,以期为更好的保护湿地鸟类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1.1 研究概况邛海位于四川省西昌市城东南约5 km,地理位置在北纬27°42′-27°55′,东经102°15′-102°18′、海拔1 510 m,是四川省第二大天然淡水湖。
邛海为乌蒙山和横断山边缘断裂陷落形成的湖泊湿地,其独特的地理特征孕育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与特有性,是中国西南地区特有的封闭与半封闭湿地类型,在维持区域生态平衡和保持生物多样性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0]。
近年来,邛海在实施国际城市湿地打造上,生态环境有了很大改善,黑水鸡在邛海的数量明显增加,已成为邛海湿地水鸟的优势种群。
1.2 方法2014年4~5月间,通过询问、实地考察,确定黑水鸡在邛海湿地分布的主要区域后,对梦里水乡、焦家村-月亮湾、烟雨鹭洲、小渔村等黑水鸡出没区域利用Bushnell 15-1042 H2O双筒望远镜进行不定期的定点观察,以黑水鸡出现区域为中心点(0点)选取60个10 m×10 m的样方,在其中划取1 m×1 m的小样方,测定并记录每个样方的植被类型、明水面、水深、人为干扰距离、草本植物高度、草本植物密度、乔木距离、食物丰富度8个生态因子[4]。
对不同的生态因子采取不同的衡量方式,以此对各个生态因子做出具体的范围划分[11,12],详细情况如下。
1.2.1 植被类型植被类型(Vegetation types)主要有6类,分别是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 (Cav.)Trin. ex Steud]群落、茭草[Zizania latifolia(Griseb.)Turcz. ex Stapf]群落、水葫芦[Eichhornia crassipes(Martius) Solms-Laubach]群落、菱角(Trapa bispinosa Roxb.)群落、莲(Nelumbo nucifera Gaertn.)群落、无植被。
1.2.2 水深水深(Water depth)指样方内水的平均自然深度(m),通过观察、访谈、估测,将水深分为?1 m、1~3 m、?3 m 3种。
1.2.3 明水面明水面(Open water)指距离0点 1 m以内是否存在面积大于1 m2的明水面。
1.2.4 人为干扰距离人为干扰距离(Distance to human disturbance)主要反映人类的干扰程度,指估计黑水鸡出现点0距离最近干扰源的直线距离[11],可分2种情况:①到人为活动频繁地区的距离(m),如游览频繁点、游人聚集点等;②距人为活动不频繁地区的距离(m),如游人稀少区、垂钓点、小径、公路等。
1.2.5 草本植物高度草本植物高度(Height of herbaceous plants)指在1 m×1 m的样方中,测量出的草本植物高度,分不同范围计数(以路基为准)。
1.2.6 草本植物密度草本植物密度(Density ofherbaceous plants)指在1 m×1 m的样方中,测量出的草本植物平均数(株),并用低、中、高3个等级表述。
1.2.7 乔木距离乔木距离(Distance to macrophanerophytes)指在10 m×10 m的样方中,离样方中心点0最近的乔木距离(m)。
1.2.8 食物丰富度食物丰富度(Food abundance)是指10 m×10 m的?臃街校?黑水鸡可食用的植物丰富程度,分为丰富、一般、稀少3个级别。
1.3 数据处理采用Vanderloeg和Scavia的选择系数Wi与选择指数Ei作为衡量黑水鸡春季对生境喜好程度的指标[13,14],其计算方法如下:Wi=(ri/pi)/(Σri/pi),Ei=[Wi-(1/n)]/[Wi+(1/n)],其中,i为特征值,n为特征值总数,ri为所选择的环境总样方,pi为环境中具i特征的样方数。
若Ei=-1,表示不选择,用“--”表示;-1 3 讨论野生动物的生存离不开生境,其中自然界的食物、水和隐蔽条件是野生动物生境选择的3大要素[1,3,15,16]。
研究结果表明,黑水鸡在选择生境方面,优先考虑的是隐蔽条件。
尤喜密度中高水平、草本高在1 m及以上的芦苇群落和茭草群落。
这些群落隐蔽性强,在黑水鸡受到外界干扰时,能很快地为其提供隐蔽之需。
这与张微微等[3]对黑水鸡近缘种――骨顶鸡(Fulica atra L.)巢址选择研究中的结果基本相同,并且该研究还表明,骨顶鸡在进行巢址选择时更偏好密度较低的区域,这可能与骨顶鸡在繁殖期间对植被的特殊要求(既能保证隐蔽性又便于在丛中自由行走)有关。
调查中发现,邛海湿地黑水鸡的数量达261只±35只,这与前人研究结果相比,有较大幅度的增加[17],可能与邛海湿地独特的气候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有关。
现在邛海湿地已经成为中国南方候鸟的重要栖息地之一,每年都有大量的鸟类在邛海湿地过冬、繁衍[18],加之近几年的湿地改造,其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都有了较大改善,为黑水鸡的生存提供了良好的生境条件,使之成为近几年黑水鸡数量上升的主要原因。
密集的植被不仅可以提供优良的隐蔽条件,在春季食物匮乏时也能为黑水鸡的生存提供丰富的食物[3]。
黑水鸡食性广泛,喜食水生植物的嫩叶、幼芽、根茎等,还吃水生昆虫及幼虫、蠕虫等动物性食物。
其白天很大部分时间都用来觅食[6],主要是沿着水生植物边缘游泳,以方便啄食植物嫩茎及叶、茎上的昆虫,或是落入水里的昆虫,有的时候也会在水边浅水区域涉水取食。
黑水鸡尤其偏好离植被较近的浅水区域,而很少到食物比较稀缺的深水区域去[3]。
此次调查结果显示,黑水鸡很少甚至几乎不到水深超过3 m的地方去,大多数时间是在草丛附近采食、休憩。
Murkin等[19]对美洲骨顶鸡(Fulica americana L.)的研究中发现,美洲骨顶鸡偏好散布植被的深水区,多选择明水面和少有挺水植被的区域生活。
这与本研究邛海黑水鸡对明水面选择并不明显以及偏好植被密度较大区域有差异。
分析其中原因,可能是二者之间的地域差别所致。
邛海黑水鸡所选择区域大部分的岸边都长有茂盛的水草,且水域并不太宽,既有良好的隐蔽性及丰富的食物,又有明水区域供其觅食、休憩的便利。
在干扰因素方面,人为干扰距离和乔木距离2个生态因子可以反映黑水鸡对干扰的规避程度,但主要影响因素为人为干扰距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