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理法与自由
二、第二十一章第一节第3页教学内容
文本材料
狭义上的自由仅仅是权利的一种特定类型。在这个意义上,自由和权利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狭义上的自由是法律上直接与自由连用的那些权利,如人身自由、言论自由、结社自由、出版自由、通信自由和宗教信仰自由等等。
(二)自由与国家权力的关系
在这对关系上,大致上有两种认识和理论:第一种理论主张自由的关键在于排除国家权力对个人行为的干涉;第二种理论主张利用国家权力来增进个人的自由。
二、自由、权利与国家权力
为了进一步了解法律上的自由概念,有必要分析一下自由与权利的关系以及自由与国家权力的关系。
(一)自由与权利的关系
自由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因此自由与权利的关系也要从两方面展开分析:
广义上的自由与权利是基本等同的概念。在绝大多数场合,权利都意味着选择的自由,例如,当法律确认了某人具有选举权时,权利人是否参加选举投票是可以自由选择的,把选票投给哪位候选人也是由权利人按自己的自由意志决定,法律不允许任何人加以干涉。因此,可以说权利就是自由,授予权利就意味着权利人可以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独立自主地按自己的意志行事。
法律并不能排除上面所提到的所有种类的障碍,而只能排除来自主体外部的阻碍中那部分基于人的原因而发生的阻碍。由此可见把人的头脑中的意志自由转化为现实中的自由,是离不开法律的;但是,不是仅仅靠法律,这种转化就能实现,因为法律排除的仅仅是自由意志的外化过程中众多障碍中的一个:人为的阻碍。
三、把自由意志转化为自由权利
2、积极自由
“积极自由”,指主体具有依自己独立意志行事的能力,其表述方式是“有……自由”(be free to do)。
五、第二十一章第8页作业自测
题型1
题目
法对自由的保障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
1、法律为自由的实现提供了认识基础
2、为自由意志的外化排除人为的阻碍
3、把自由意志转化为自由权利
4、确定各种自由权利的范围
其他素材
包括图片视频动画等等
表现形式
技术实现方式(本栏由技术开发小组填)
备注
三、第二十一章第6页疑难解析
疑难解析
四、第二十一章第7页关键词汇总
关键词汇总(中英文对照)
1、消极自由
“消极自由”,指主体不受外在压制和束缚的状态,其表达方式是“免于……的自由”(be free from),它强调的是不受社会干预为自由实现的首要条件。
二、第二十一章第二节第3页教学内容
文本材料
第二节法对自由的保障作用
法律对自由的保障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逻辑环节上表现出来:
一、法律为自由的实现提供了认识基础
法律作为自由的认识基础是通过两方面来实现的:(1)现代社会,法律规范是国家按照一定的程序制定并宣布的规则,任何人都可以看到公布后的法律条文,法律规范具有广泛的公示性;(2)法律规范都具有严谨的逻辑结构,它所预设的各种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明确而又肯定,鼓励什么、允许什么、什么行为是必须做的、什么行为是被禁止的,都在法律规范中事先作出明确规定,人们可以依此推断自己的行为将会引起的法律后果,这就是法律规范的可知性。法律规范通过公示性和可知性,使人们正确地认识法律、运用法律,从而对行为
二、第二十一章第二节第5页教学内容
文本材料
制自由权利的范围以限制自由权的滥用,如法律条文中的但书;二是设定对等义务,这是通过彼此自由权利的共同实现,间接确定自由权利的范围。
五、设定违法责任,为平等的自由提供保护机制
当法律规范指明了自由权利的界限后,就要维护这种法定界限不被破坏,其中的方法之一就是设立违法责任,对破坏法定界限的行为予以制裁。违法责任的设立,可以发挥两方面的作用:一是防患于未然,违法责任警示人们违法行为会导致的后果,从而给人们的行为指明方向,使人们得以自动地放弃那些会引起法律制裁的行为,减少了自由实现的障碍;二是追究责任,在违法、犯罪行为发生后,违法责任是司法机关用以制裁这种行为的依据和标准。
无论是消极自由还是积极自由,都具有相同的哲学涵义、政治涵义和法律涵义:
自由的哲学涵义是主体意志与客观必然的统一:一方面,自由以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为前提;另一方面,自由以对客观必然性的认同为条件。
自由的政治含义是主体利益与社会秩序的统一。
自由的法律涵义是主体的行为与法律规范的统一。在法律上,自由首先意味着主体可以自主地选择和实施一定的行为,但是,这种行为又必须与法律规定中所规定的行为模式相一致,“自由是做法律所预科的一切事情的权利”这句名言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当主体的自由被法律作为一种权利而确认之后,就意味着:法律没有规定他做的事,任何人和机构都不能强迫他去做,法律允许他做的事,任何人和机构都不能禁止他做;另一方面,权利主体只能在法律界定的范围内做他想做的事。按照现代社会的法律观念和道德观念,自由意志并没有等级的特性。因此,自由权利不应是以特权形式存在,而应当以普遍权利的形式存在。在这种意义上,法律不是压制自由的手段;恰恰相反,法律是肯定的、明确的、普遍的规范,在这些规范中,再有的存在具有普遍性,并不取决于个别领导人的意志。因此,恩格斯说“法典就是人民自由的圣经。”
2、了解自由的哲学涵义、政治涵义和法律涵义;
3、了解自由与权利的关系、自由与国家权力的关系;
4、掌握法对自由的保障作用;
5、掌握法律规范确定自由权利的范围的两种方式;
学习方法
1、学习法的各项作用时,与实际相联系,试着找到相应的例子;
2、学习法对自由的保障作用,与日常生活中人们的传统观点相比较,纠正自己已有的错误认识。
早在古希腊、古罗马时期,“自由”一词便开始被使用。自近代开始,自由通常被从两种意义上来理解:一是“消极自由”,指主体不受外在压制和束缚的状态,其表达方式是“免于……的自由”(be free from),它强调的是不受社会干预为自由实现的首要条件;二是“积极自由”,指主体具有依自己独立意志行事的能力,其表述方式是“有……自由”(be free to do)。
内容提要
第一节自由的概念
一、自由的概念
自由通常被从两种意义上来理解:一是“消极自由”,二是“积极自由”。
自由具有哲学涵义、政治涵义和法律涵义。
二、自由、权利与国家权力
(一)自由与权利的关系
广义上的自由与权利是基本等同的概念;
狭义上的自由仅仅是权利的一种特定类型。
(二)自由与国家权力的关系
第一种理论主张自由的关键在于排除国家权力对个人行为的干涉;
两种观点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占据主导地位。在中世纪封建时代,国家权力被专制君主和封建贵族垄断,表现为不受法律限制的王权和一系列等级特权,在这种制度下每个人各方面的活动都受到国家的束缚,于是人们渴望一种不受任何束缚的自由自在。因此,在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早期资产阶级思想家把消除国家权力的干涉视为实现个人自由的关键。他们所理解的自由,是与封建时代的高压相反,即国家什么也不管,对个人的活动在最大程度上听之任之,是一种“消极的自由”。当资产阶级掌握了国家政权后,他们当初所倡导的那种不受限制的自由的观念对他们自己的统治带来了不便,民众用革命时期反对封建王朝的口号来反对政府,于是资产阶级就开始在自由和国家权力的关系上做了调整。而且,这个时期的经济背景和政治背景也的确不同与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在经济上,放任主义政策在带来两百多年的发展之后,步入了深刻的经济危机之中;在政治上,各地工人阶级开始起来抗争,阶级矛盾日益激化。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交织在一起,资产阶级的统治秩序受到严重威胁。为了缓和社会矛盾,放任主义开始被国家的积极干预所代替。国家通过实行义务教育、规定最低工资、减少劳动时间、改善劳动条件来帮助个人实现自由。
确定各种自由权利的范围的意义在于:首先,强调了法律要保护的自由的地位,在权利边界所指的范围之内,权利主体不受他人非法干涉;其次,法律禁止任何人越过权利范围之外去行使权利,因为越界行使权利会给他人的合法利益造成损害。因此,对自由权利加以必要的限制可以更好地保护自由。
法律规范确定自由权利的范围的方式主要是以下两种:一是用明确表述的方式,直接限
前一部分讲的法律为自由意志外化排除障碍办法是:把自由意志转化为自由权利。自由意志外化能否克服认为的阻碍完全取决于主体的力量与外在阻力之间的对比,而通常情况下,外在阻力总是更强大一些。可是,当主体的自由意志得到了社会正式代表——国家的承认时,它就具有了合法性从而上升为自由权利。以自由权利形式表现出来的意志已经不再仅仅是主体的意志,它同时也是国家的意志,因此,任何对它的侵犯也都是对国家权威的侵犯,要受到国家强制力的回击。
第二种理论主张利用国家权力来增进个人的自由。
第二节法对自由的保障作用
一、法律为自由的实现提供了认识基础
二、为自由意志的外化排除人为的阻碍
三、把自由意志转化为自由权利
四、确定各种自由权利的范围
五、设定违法责任,为平等的自由提供保护机制
二、第二十一章第一节第2页教学内容
文本材料
第一节自由的概念
一、自由的概念
违法责任能否有效的发挥以上两方面的作用,取决于违法责任的设立是否合理、完备、精确。违法责任应与违法行为的危害程度相适应,过轻起不到惩罚效果,使人宁可受惩罚也要去违法,过重则是对违法者人权的侵犯(任何人的人权都应受到保障,人权中的基本人权是不可剥夺的)。规定的含糊笼统,就容易造成歧义,也容易是执法者难以执行该规定。
四、确定各种自由权利的范围
必须认识到自由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如果自由权利是为所欲为,你可以不顾他人利益去行使“权利”,别人也可以用他的“权利”来反对你,在这种冲突中,法律保护了一方面,就使另一方面得不到保护,也就是说有一方就不能为所欲为,这就与自由权利是为所欲为的假设矛盾。所以,正如前面提到过的,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这里所说的“法律许可”就意味着自由权利存在一个界限。自由权利界定的范围是受个人意志与社会公共意志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所决定的。自由权利界定得是否最佳,是看它是否使两者之间达成一种均衡状态,其具体标准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利己不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