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理学 法与道德
• 4.道德与法律都属于社会规范的范畴,都具有规 范性、强制性和有效性,道德与法律既有区别又 有联系。下列有关法与道德的几种表述中,哪种 说法是错误的? A.法律具有既重权利又重义务的“两面性”, 道德具有只重义务的“一面性” B.道德的强制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制 C.马克思主义法学认为,片面强调法的安定性 优先是错误的 D.法律所反映的道德是抽象的
缺乏根基,是为无根之木;没有道德, 缺乏根基,是为无根之木;没有道德,法律成 为徒有其表的没有灵魂的形式。具体地说, 为徒有其表的没有灵魂的形式。具体地说,这 种基础作用主要表现在: 种基础作用主要表现在: 1、道德是法律的理论基础,它往往成为解决法 、道德是法律的理论基础, 律诸问题的素材仓库。 律诸问题的素材仓库。 道德理论、理念、观点、学说是法律 道德理论、理念、观点、 理论、理念、观点、学说产生、 理论、理念、观点、学说产生、形成 和发展的前提。没有道德理念、 和发展的前提。没有道德理念、思想 的更新和发展,没有道德理念、原则、 的更新和发展,没有道德理念、原则、 信条不断地转化为法律理念、原则、 信条不断地转化为法律理念、原则、 规定和规范,就没有法律理论、 规定和规范,就没有法律理论、法律 规定、法律制度的更新和发展, 规定、法律制度的更新和发展,就不 可能形成法律大厦的坚实地基。 可能形成法律大厦的坚实地基。
第十七章 法与道德 第一节――法治与道德 法治与道德 第一节
第一节――法治与道德 法治与道德 第一节
一、道德的概念 二、法与道德的关系
一、道德的概念
(一)概念 词义。在中国,道德是“ 的组合, 1、词义。在中国,道德是“道”和“德”的组合, 兼具两者的意蕴。 道既是本体论的范畴, 兼具两者的意蕴 。 道既是本体论的范畴 , 又是认 识论的范畴, 也可作为人生哲学、 政治学、 识论的范畴 , 也可作为人生哲学 、 政治学 、 社会 学的概念。 道的含义非常广泛, 包括道路、 规律、 学的概念 。 道的含义非常广泛 , 包括道路 、 规律 、 必然、 合理、 正当、 理想、 方法、 通达等等, 必然 、 合理 、 正当 、 理想 、 方法 、 通达等等 , 由 此有天道、 地道、 人道、 君道、 师道、 父道、 此有天道 、 地道 、 人道 、 君道 、 师道 、 父道 、 子 道等称谓。 道等称谓。
3、 道德是法律运作的社会基础 , 法律权 、 道德是法律运作的社会基础, 力量、 威、力量、合法性的发挥和实现是建立在 道德这一基石之上的, 道德这一基石之上的,道德对法的实施起 着举足轻重的促进作用。 着举足轻重的促进作用。
4、道德是法律的补充,它具有弥补法 律漏洞的作用。
5、道德对立 、 法程度的影 响
道----德
♦ 在人生哲学、伦理学意义上,道是指为人处世的一般 在人生哲学、伦理学意义上,
原则、根本原则, 原则、根本原则,亦即人之为人所应当遵循的行为准 则。 ♦ 德与道一致、相通,在人生哲学、伦理学意义上,德 与道一致、相通,在人生哲学、伦理学意义上, 是修道有得,即人遵循为人之道所引致的收获、体验、 是修道有得,即人遵循为人之道所引致的收获、体验、 信念,由此所形成和达到的品质、境界。 信念,由此所形成和达到的品质、境界。 ♦ 道德两者合用,指修道养德,亦即人通过道德的修炼, 道德两者合用,指修道养德,亦即人通过道德的修炼, 使自己的行为合于天地人之理,达到理想的人伦关系。 使自己的行为合于天地人之理,达到理想的人伦关系。 所以道德又称伦理,两者经常连用。 所以道德又称伦理,两者经常连用。
(二)道德的特征: 道德的特征: 1、规范性。道德是社会、人的行为规范,是有关人与人 、规范性。道德是社会、人的行为规范, 之间关系的是非好坏、正义、非正义的行为规范、原则、 之间关系的是非好坏、正义、非正义的行为规范、原则、 意识的总和。 意识的总和。 2、运行机制的独特性。道德的调节方式、实现方式是多 、运行机制的独特性。道德的调节方式、 样化的,社会舆论、传统、风俗、习惯、教育、 样化的,社会舆论、传统、风俗、习惯、教育、人们内心 的信念是道德发挥作用的主要机制。 的信念是道德发挥作用的主要机制。 3、自律性。道德没有法律那样的外在强制性和强制力, 、自律性。道德没有法律那样的外在强制性和强制力, 它主要是诉诸人们内心自觉、通过良心的自律、引导、 它主要是诉诸人们内心自觉、通过良心的自律、引导、指 导来实现。 导来实现。 4、应然性。道德是一种伦理精神,是理想状态的法,是应 、应然性。道德是一种伦理精神,是理想状态的法, 然法、自然法。 然法、自然法。 5、道德的共同性、多元性和层次性。社会中的不同道德 、道德的共同性、多元性和层次性。 水准并存。 水准并存。
♦ 在历史上,道德具有先导性,道德的新理念、 在历史上,道德具有先导性,道德的新理念、
新理论、新学说、新观点、新流派的出现, 新理论、新学说、新观点、新流派的出现,往 往是法律革命的前兆, 往是法律革命的前兆,往往引起法律理论及其 他学科的连锁反应,导致法律科学和法律制度 他学科的连锁反应, 的更新、变革。 的更新、变革。
2、道德是法律的价值基础,是判 断评价法律的价值尺度。
♦ 历史显示,法律是优良的,还是恶劣的,
法律是否能够维护人权,捍卫自由、生 命和尊严,维护社会文明和进步,是依 存于社会的道德和价值。道德是衡量法 律良法与恶法的标准,是引导人们进行 法律制度、法律秩序建设和改革的指针。 没有道德及价值观念体系作为基础,法 律缺乏内在支柱,它的合法性最终将失 落。
6、规定的内容不同。法律既规定权利又规定义 、规定的内容不同。 道德一般仅仅规定义务。 务;道德一般仅仅规定义务。比如说,面对一个落水者,道德要
求你有救人的义务,却未赋予你向其索要报酬的权利。向被救起的落水者索要报酬往往被视为 不道德。
7、对人的要求不同。法律体现了道德的最低限 、 对人的要求不同。 道德的内容比法律的要求更高。 度;道德的内容比法律的要求更高。 8、存在的方式不同。 存在的方式不同。 一个国家只存在一种 法律体系和法律制度; 法律体系和法律制度; 一个社会可以同时存 在各不相同的道德。 在各不相同的道德。
们的意识之中, 并通过人们的言行表现出来。 们的意识之中 , 并通过人们的言行表现出来 。 它 一般不诉诸文字, 内容比较原则、 抽象、 模糊。 一般不诉诸文字 , 内容比较原则 、 抽象 、 模糊 。 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一种行为规范, 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一种行为规范 , 它具有 明确的内容, 明确的内容 , 通常要以各种法律渊源的形式表现 出来,如国家制定法、习惯法、判例法等。 出来,如国家制定法、习惯法、判例法等行为准则,
法律与道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法律与道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辅 相成,互助共生,与其他社会准则、 相成,互助共生,与其他社会准则、规 范一起, 范一起,促进了人类社会和文明的进步 与发展。 与发展。
♦道德是法律的基础和灵魂,没有道德,法律 道德是法律的基础和灵魂,没有道德,
(二)法与道德相联系
对法与道德的联系问题,主要有两派观点: 对法与道德的联系问题,主要有两派观点: 以哈特为代表的实证法学认为, 以哈特为代表的实证法学认为 , 法是国家的主权 者的命令, 是一个封闭的逻辑体系, 者的命令 , 是一个封闭的逻辑体系 , 法与道德之 实然的法( 间,实然的法(law as it is)与应然的法( law as )与应然的法( it cought to be)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以富勒为代表的自然法学认为, 以富勒为代表的自然法学认为 , 只有体现道德的 法律才是具有法律品质的法律。 法律才是具有法律品质的法律。
2、概念 、
♦ 道德是社会调整体系中的一种调整形式。 道德是社会调整体系中的一种调整形式。
它包括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关于善 与恶、好与坏、美与丑、正义与非正义、 与恶、好与坏、美与丑、正义与非正义、 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等感觉、观念、 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等感觉、观念、 规范、原则的总和。 规范、原则的总和。
法律是从伦理规范里发展出来的, 法律是从伦理规范里发展出来的 , 而伦理 规范需要道德基础, 规范需要道德基础 , 法律也就同样需要 道德基础。 道德基础 。 法律的道德基础一直是法学 和伦理学的共同问题, 和伦理学的共同问题 , 法律有着伦理规 范所没有的一种独立性, 一方面, 范所没有的一种独立性 , 一方面 , 伦理 学必须考虑法律的技术性要求, 学必须考虑法律的技术性要求 , 不可能 一味以道德标准为准; 另一方面, 一味以道德标准为准 ; 另一方面 , 法律 必须是一种把道德考虑在内的法律, 必须是一种把道德考虑在内的法律 , 法 律的技术性要求也不应该超越道德要求。 律的技术性要求也不应该超越道德要求 。
3、 调整对象不尽相同 。 道德调整范围要比法律 、 调整对象不尽相同。 广泛,法律只调整重要的社会关系;道德范围涉 及到社会关系各个领域和所有方面。
4. 作用侧重点不同。法律主要作用人的外 作用侧重点不同。 部行为;道德主要作用人的内心世界。 部行为;道德主要作用人的内心世界。
5、实现方式不同 。 法律是靠国家强制力保障实 、 实现方式不同。 施的; 施的;而道德主要靠社会舆论和传统的力量以及 人们的自律来维持。 人们的自律来维持。
法律是道德的载体,没有法律, 道德就无从落实。这主要体现在:
♦ 1、法律通过立法,将社会中的道德理念、
信念、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法律化制度 化规范化,赋予社会的道德价值观念以 法律的强制力,进一步强化、维护、实 现了道德规范。
♦ 2、法律是道德的承载者,它弘扬、发展
一定社会的道德理念、信条和原则,促 进社会道德的更新和变革。
•
答案及解析:D A 成立,从诉讼审判方式来看,宗教宣誓有助于简化审 判程序。B成立,可诉性是法区别于一切行为规则的显著 特征,道德不具有可诉性,主要表现为无形的舆论压力和 良心谴责。C成立,法律和科技在方法论上并没有不可逾 越的鸿沟。这不仅仅是由于法律问题常常涉及科学技术方 面的内容,同时,科技的长足进步也为处理复杂的法律问 题提供了新的具体手段。D不成立,法与政治都属于上层 建筑,但法也是上层建筑中相对独立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