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高中历史专题二 中国近现代史 热点专题4晚清政府的外交近代化
高中历史专题二 中国近现代史 热点专题4晚清政府的外交近代化
1234567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近代英国与古代中国对外交往的不同。结合所学知识,简 述近代英国对外交往所产生的影响。(13分) 答案 不同:中国属和平交往,英国属于殖民扩张;中国以构建和平秩序,促进世 界各国发展为目的,英国以称霸世界,满足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为目的;中国 封建王朝是对外交往的主导与推动者,英国资产阶级政党是海外扩张的积极推动者。 影响:扩大了英国的资本原始积累,扩展了英国的海外利益,为英国资本主义经济 和政治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提升了英国在国际秩序中的影响力。
国负责维护各国的国家安全。朱棣派遣郑和出使的敕谕中说:“尔等祗顺天道,恪守朕言
语华
帝国处理对外关系方面,确实做到了有“一”就有“和”。
1234567
——摘编自何芳川《“华夷”秩序论》
材料二 “光荣革命”后,英国已具备了向外扩张的条件。当时,新的政治制度已 经确立,由此而造成的政治冲突也已经结束。重商主义已经为朝野上下所接受,对外 贸易越来越成为最重要的民生国计。辉格党长期执政,为发展海外贸易提供了保障, 这个党代表着英国最大的土地贵族,但同时也代表以伦敦为基地的海外大商业利益。 威廉三世继承王位后,英国就被拖进了旷日持久的对外战争。就威廉的本意而言,他 要把英国拖进荷、法之间的长期争执,从而有利于荷兰方面;但就英国而言,这却符 合它已经面临的扩张需要,因此受到广泛的支持,尤其受到辉格党的支持。
1234567
2.(2019·广安、眉山、内江、遂宁四市一模,30)外国使节自1861年起进驻北京,但
他们觐见皇帝的请求却一再被拒绝。清政府的解释是因为皇帝年幼、不便见人,而
真正原因在于《天津条约》明确规定外国使节觐见中国皇帝应免于行跪拜礼。这一
事件反映出清政府
A.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完整
√C.华夷等级观念根深蒂固
B.清政府重视维护国家主权 D.列强暂时放缓了对华侵略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在对外交涉事务日益增多的情况下,清政府设立专门外交机
构,体现出外交的近代化,但是根据“俟军务肃清,外国事务较简,即行裁撤,仍
归军机处办理,以符旧制”看,设立统一的专门外交机构是权宜之计,事实上,这
体现出清政府是在被动地适应外交,C项正确。
B.逐步接受了近代外交观念 D.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约束
解析 从材料清政府不接见外国使节的原因是“《天津条约》明确规定外国使节觐
见中国皇帝应免于行跪拜礼”,可知是清政府对于外国使节不能行跪拜礼而耿耿于
怀,故选C项。
1234567
3.(2019·广东百校联考,28)1861年,清政府设立了处理各国事务的总理衙门;1864
1234567
成祖朱棣说:“朕君临天下,抚治华夷,一视同仁,无间彼此。推古圣帝明王之道,以合
乎天地之心。远邦异域,咸使各得其所,闻风向化者,争先恐后也。”“一”与“和”,
是“华夷”秩序最本质的东西。这个“一”,就是要“大一统”,“一统华夷”。“和”
的内容有三,即:中国不干预各国内部事务;中国对各国交往实施“厚往薄来”原则;中
1234567
二、非选择题
7.(2019·济宁市一模,41)(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华夷”秩序是在古代世界的社会条件下产生的一个有理念、有原则和有着自身
一套完备体制的国家关系体系。由于长期以来,中华帝国乃是古代东方、特别是东亚地区
的主要大国,因此这一体系的理念、原则和体制的构建,中国自然起了某种主导作用。明
√D.清政府对近代外交的认识和运用不足
解析 材料没有涉及西方列强的干扰,只是提到清政府向英、俄、德、法、美等国 进行控诉,故A项错误; 材料中没有涉及舆论对甲午战前的中日双方的评论,故B项错误; 清政府战败的主因在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国力的衰弱,故C项错误; 据材料可以得出政府对近代外交的认识和运用不足,故D项正确。
热点微专题
微专题4 晚清政府的外交近代化
知识整合
一、“夷夏观念” 1.概念 华夷之辨,或称“夷夏之辨”“夷夏之防”,用于区辨华夏与蛮夷。古代华夏族群 居于中原,为文明中心,因此逐渐产生了以华夏礼仪为标准进行族群分辨的观念, 区分人群以礼仪,而不以种族,合于华夏礼俗者并与诸夏亲昵者为华夏、中国人, 不合者为蛮夷、化外之民。
②南、北洋通商大臣:《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先后设立五口通商大臣,后演 变为南洋通商大臣(办理江浙闽粤内江各口通商事务)。另有北洋通商大臣,其前身 为1861年设在天津的三口通商大臣(统管直隶、山东、奉天三省通商交涉事务,兼管 北洋洋务等)。 ③总理衙门和南、北洋通商大臣的设立,是中国近代外交体制的重大进步。官员在 与外国人的交往中改变了传统的夷夏观念,开阔了视野,学习了近代科技知识,逐 渐掌握了利用外交手段谋取本国利益的策略。外务部则建立了领事制度,厘定了派 外使节职制,制定了外交规章,重用受过西式教育与留学西洋的人才,重视职业外 交官的培养,在选拔官吏时较为强调专业知识,使得清末外交人员的素质大为提高, 改变了中国外交官员对于世界形势、外交惯例懵懂无知的局面,较大地提高了工作 效率。
1234567
4.(2019·佛山顺德区二模,28)甲午战争前,李鸿章认为如果中国不先与日本开仗, 日本应该也不会动手,“此万国公例”,谁先开战,就是谁理亏,因此没有进行军 事准备与战前部署,而是向英、俄、德、法、美等国进行控诉。这表明 A.西方列强的干扰使清政府延误了战机 B.舆论在国际冲突中发挥了较大的作用 C.战前动员的不足是清政府战败的主因
年,清政府翻译出版了有关国际法的教科书;1873年,清帝接见外国外交官时准予
免行叩拜礼;1876年以后向外国派驻了外交使团。这反映了
A.清政府已被西方国家控制
√B.中国外交逐渐步入近代化
C.传统外交造成观念的落后
D.清廷崇洋媚外心理较严重
解析 中国是半殖民地国家,A选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 由材料“清政府1861年设立总理衙门,1864年翻译出版国际法教科书,1873年,清 帝接见外国外交官时准予免行叩拜礼,1876年以后向外国派驻了外交使团”,可知 伴随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逐渐向近代外交的转变,故B项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近代外交思想的发展而非传统外交观念,故C项错误; 材料中强调的是外交事务而非崇洋媚外,故D项错误。
针对训练
一、选择题
1.(2019·博雅闻道高三第四次测评,28)在缔结《北京条约》之时,清廷“设抚夷局”
掌对外交涉事宜。后因交涉日增,奕 等于咸丰十年底奏请设立总理衙门并表示“俟
军务肃清,外国事务较简,即行裁撤,仍归军机处办理,以符旧制”。这反映出
A.朝廷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C.清廷被动地适应近代外交
B.侨民安土重迁观念得到强化
C.传统的华夷观念完全丧失
D.清末“新政”重塑了政府权威
解析 从材料中清政府对待出国华侨的态度的转变,可知清政府实行保护华侨政策 实际是对外行使国家主权,故选A项。
1234567
6.(2019·唐山高三期末,28)1871年,李鸿章在驳斥日本刚行订约又马上悔约时,借
用万国公法知识来批判日本这一做法,以维护清朝的“利权”。1874年,李鸿章又
1234567
5.(2019·广安、眉山、内江、遂宁四市一模,32)鸦片战争前,清政府严厉镇压私自
出国的人民,并宣称“人已出洋,已非我民,我亦不管。”1909年,在荷属印尼华
侨的请求与国内舆论催促下,清政府出台了《大清国籍条例》,确立了血统主义原
则,为保护海外华侨提供了法律依据。这一变化反映出
√A.清政府外交主权观念增强
2.“夷夏之辨”在近代的嬗变 (1)从“夷”到“洋”的称谓以及涉外事务从“夷务”到“洋务”的变化,从本质上 反映了中国人思想观念中对传统的“华尊夷卑”思想的纠误,反映了中国人对西方 列强的重新定位,这是一个巨大的突破。 (2)从“宗藩体制”到“条约外交”的转变,是传统的“华夏中心论”“华夷朝贡体 系”等观念走向没落的表现。
——钱乘旦等著《英国通史》
1234567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统治者所追求的“华夷”秩序的 基本内涵,分析导致该追求的因素。(12分) 答案 基本内涵:以中华帝国为中心;在中国的约束和保护(主导)下,构建和平秩 序;以中华文明促进各国的进步与繁荣。 因素:国家统一,中央集权体制完备,国力相对强大;农耕文明领先;儒家思想占 据主导地位,文化繁荣。
(2)近代驻外机构的设立: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在外国逼迫下,清政府允许各国在 北京设常驻公使馆。1877年清政府在英国设立的领事馆是中国在海外设立的第一个 领事馆,以后逐渐增多。清政府的外交体制逐步完备起来,走进国际社会,对促进 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经济、科技等方面的交流、保护海外华侨利益,密切华侨 与祖国的关系等方面有积极作用。
二、晚清外交体制的近代化 1.1840年前清朝的外交体制 1840年以前,中国传统的涉外制度是“朝贡”和“理藩”制度,浸透着浓厚的“夷 夏”观念,并没有专门机构管理涉外事务。理藩院既管理少数民族事务又管理涉外 事务。礼部下设主客司和会同四译馆,负责外事礼仪接待及翻译工作。另外,鸿胪 寺和军机处也参与对外事务。 2.晚清外交体制的变化 (1)专门性外交机构的设立 ①总理衙门:1861年,清政府成立总理衙门,成为办理洋务及外交事务的特设机构。 总理衙门的设立,使清政府的内政与外交有了较为明确的分工。1901年,《辛丑条约》 签订,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位列六部之上,标志近代中国外交体制的正式确立。
因日本侵台而用万国公法来维护清朝的“利权”。这表明
√A.近代外交意识对中国产生影响
B.“中体西用”思想出现重大突破
C.中国近代的外交体制已经形成
D.封疆大吏的主权意识开始增强
解析 材料反映出李鸿章利用“万国公法”来维护清朝的“利权”,这说明清政府 的官员已受到了近代外交意识的影响,故选A项。 材料反映的不是“中体西用”,排除B项; 利用万国公法并不能表明“近代外交体制”形成,排除C项; 林则徐禁烟运动时就已表明其主权意识,D项“开始”的有关表述不正确,排除该项。